《呻吟语》摘录及翻译(二)
《呻吟语》是明代吕坤所著的一部为人处世的奇书,内容广泛,分析透彻,是众多后世名人拜读的经典之作。主要阐述了天地间的生存发展规律,以物喻人,在处世存活之道上,要谨言、慎行、约己、清心寡欲。
【原文】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
自己的长处不要表露在外,应掩藏几分,这就是用含蓄培养自己深沉的品性;别人有缺点要替他掩饰几分,这是用以拓宽自己博大浑厚的胸襟。
【原文】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宁静忍耐,是考虑事情的最好方法。从容稳重,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谦逊退让,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体谅宽容,是与人相处的最好方法。而把富贵、贫贱、生死、坎坷置之度外,则是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
【原文】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译文】
勤俭就会节约,节约则各种善举都会兴旺起来;奢侈就会放纵,放纵则会使各种坏事都一齐泛滥。
【原文】
杀身者不是刀剑,不是寇仇,乃自家心杀了自家。
【译文】
伤害自己的不是刀剑,不是强盗仇敌,而是自己的邪恶的心 害了自己。
【原文】
心要实,又要虚。无物之谓虚,无妄之谓实。惟虚故实,惟实故虚。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债天下之事。
【译文】
心地既要充实,又要虚无。没有贪欲称作虚无,没有妄念称作充实。有了虚无就能充实;有了充实就能虚无。心地既要纤细入微,又要宽阔博大。宽阔的心能包容天下一切事物,纤细的心能仔细审度天下的万事万物。
【原文】
七情总是个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总是个仁,只不仁了都是人欲。
【译文】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终究都是人的欲望, 只要来得正当就符合天理;五性(仁、义、礼、智、信)终究都是仁,只是没有了仁的时候就全部成了欲望。
【原文】
知彼知我,不独兵法,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
【译文】
了解对方和自我,不单单是兵家取胜遵循的法则。为人处事同样不能不遵循。
【原文】
万事万物都有个一。千头万绪皆发于一,千言万语皆明此一,千体认万推行皆作此一。得此一,则万皆举。求诸万,则一反迷。但二氏只是守一,吾儒却令用一。
【译文】
万事万物都有它们的共性(规律)。千头万绪都是从一开始,千言万语都是说明某一道理;无数次身体力行都是做某一件事。懂得了规律,那么万事都可进行;求得了万物的共性,那么其个性反而丢失了。然而释、道都只是固守规律,我们儒家却善于利 用规律。
【原文】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清虚所通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舍此无以为道矣。
【译文】
公正能使人变得聪明,诚挚也使人变得聪明,从容也使人变得聪明。公正产生聪明,是因为不被私心贪欲所遮蔽。诚挚产生聪明,是因为内心清静虚无。从容产生聪明,是因为不会由于情感的波动导致事理的混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聪明的办法。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自有《中庸》来,无人看破此一语。此吾道与佛、老异处,最不可忽。
【译文】
“喜怒哀乐四种感情没有迸发,就叫作中。”自从《中庸》一书问世以来,没有人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这是儒家和佛教、道教所不同的地方,最不应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