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切利比达克指挥贝多芬,偶感一二

       

此处单簧管很重要,但有什么是不重要的?——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

最近听切利的贝多芬比较多,频繁想起他这句话。就传统演绎风格而言,切利比达克的贝多芬常被视为具有高度的颠覆性,速度太慢,音响常常是“柔”而“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坚实和光辉的音色。以这款《英雄交响曲》的现场录音为例,这样的开场,果真能反映原作的英雄气概?然而切利的确让我们看到他所梳理的脉络。有什么是不重要的?那么将这一切呈现出来自然需要空间,速度就成为一个容器。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演绎者呈现他所瞩目的一切,也可能让演绎变得繁冗啰嗦。

如果说切利的洞察力在细节中体现,那么他真正高屋建瓴的宏观,便体现在一位演绎者如何组织——组织这些整体都不失其重要性,却又必须分出层次,轻重,然后才能构成音乐行进之脉络的东西。颠覆性的演绎本身没什么价值,如果它不能建立起什么有价值的。但切利的演绎,其实并非颠覆性,因为其实没有颠覆什么。他仅仅是提醒人们各种内容的存在,以及这些“个体”可以怎样被充分而美丽地表达出来,继而出现作品的整体形象。纵向的声部,横向的句法和节奏,发人深省而毫无破坏文理之处。

     

理解了切利比达克的演出,自然能领会他要传达的许多东西,而其中势必有核心的一点,就是演绎者应该把基础打好,然后再考虑如何表现自己的想法。领略时下一些忽快忽慢的速度变化,提琴上时断时续的揉音,钢琴上混淆层次的踏板,以及由此体现的“个性”超强的演绎,每每让我感到:人还是先学会怎么说话,再考虑演说的感染力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