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方1626

人,为什么会记性不好?一张方子挽回记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咱们不妨联想一下生活中的自己。
你发现没?同样是记一件事儿,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记忆,总会记住的。尽管记忆速度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
相反,如果你这段时间心不静,俗务缠身,总是挂念其他,心中为杂念所扰,你是记不住什么的。
这说明什么?人的神志,人的记忆,必须在心态平和,心中安静的情况下,才会趋于正常,并发挥作用。
因此,我常说,有些人抱怨自己记性不好,其根源,就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不静。不是你不想静,而是你根本静不下来。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才30岁,医案记载姓曾。
30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但是他却患上了严重的健忘症。整个人头晕、记性差、心悸,夜里睡眠不安,神思恍惚。
他的记性差到什么程度?一次出门,他要去接妻子下班,然后帮着搬东西。走在半路上,他就把这个事儿忘了。溜达一圈,回到房间,总觉得自己差点什么事儿没做。
一直到妻子回来,当当敲门,他这才把之前的事儿想起来。
再后来,此人由于睡眠特别不好,几乎彻夜难眠,这才决定到医院就医。当时,确诊为神经衰弱。但是经过服药,效果不好。
怎么办?看中医。
刻诊,见脉微数,舌质红,尿黄,口苦,整个人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就诊时,患者已经连续三天彻夜难眠。
经过揣度,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百合、生地、景天三七各30克,朱灯芯3克。
微信:y3l6i3n6
所有这些药材,一共开7剂。
结果怎么样呢?用药以后,效果依然不明显。
这个时候,改方子了。原方加入鸡子黄一只,冲调,再投6剂。
这一次,患者服用三剂以后,晚上能安睡了,但是白天的时候依然恍惚、心惊、神态不安。脉弦数,舌质红。
怎么办?原来的鸡子黄去掉,加入猪心一只。把猪心剖开,纳入朱灯芯煎服,一共是7剂。
七剂药喝完,患者的状态越来越好,记忆力大大恢复,夜里睡眠安好。
就这样,原方再用10剂以巩固。
这是医案的大体经过。我就给你介绍这么多吧。
读者朋友,你看了这,觉得文中患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对,此时此刻,你想得很对,就是心火上炎。
他的心,因为心火上炎而不静。心不静,则卧不安、记性差。
你看,这个人,舌红,脉数,尿黄,这不是典型的心火上炎之态吗?舌为心之苗。心阴不足,心火上亢,则舌体发红。热迫血行,则脉数。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火下移小肠,则尿黄。头面由心所主。心火上炎,头面就潮红发热。心神为心火所扰,所以患者心烦不安。心火上炎,夹杂肝胆之火,于是患者口苦。
所以说,这个患者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心火。记性差,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怎么办?就去治这团心火。我们看看当时用的配伍——
百合、生地、景天三七各30克,朱灯芯3克。
这里头,景天三七是用于安神的。朱灯芯是用于清心火的。这没啥好说的。
关键,是百合和生地的搭配。
百合和生地搭配,源于张仲景的百合地黄汤。其中的百合,善于养心阴,安心神。生地,可以滋肾阴。肾阴一足,上济心阴,心中阴阳平衡,心火就被制约下来了。所以这个百合地黄汤,原方就是治心肺阴虚的。用在这里,养心肾之阴,清心中之火,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说后来加减的猪心、鸡子黄,也都有养心阴、安心神的作用。
总之,从前到后,目的就是一个,把患者心头的火降下来,使得他的心中恢复宁静、阴阳平衡。心静了,记性自然也就好了。
其实,在生活中,记性不好的人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确属于心火偏亢、心阴不足。
什么表现呢?就是在记性越来越差的同时,心烦、心悸、心慌,心里头乱糟糟的,总有杂七杂八的事儿让自己闹心,心头有无名火,口干舌燥,舌尖疼痛,舌红,脉数,尿黄,晚上睡觉可能感觉手脚心热。日常行为来看,丢东落西,脑袋也不知道想些什么,恍恍惚惚。与此同时,患者可能口苦,睡眠质量降低。
这个时候怎么办?医案里的方药,虽然有代表性,但不见得人人适合。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想自我调理,可以用百合、生地、麦冬这样的药材,反复泡水代茶饮。这类药材,一般都有清心热、养心阴,安心神的作用,对改善症状大有好处。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心重新归于宁静。
我这么解释,你懂了吗?
当然,同样是健忘,也有别的诱因。比如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此类人也会健忘,也会失眠。但他们的舌往往不红,脉也不会偏数。它和心火上炎之间的差别,很明显。
说到这里,该差不多收尾了。
希望我的读者朋友里,如果有记性不好的,能学会用中医的思维看待自己的问题。凡事,都要理性看待。看得越透彻,解决起来才越有方向感。就用药而言,我建议,最好还是去看中医,当面四诊合参,以求最佳的用药方案。
文中所述的方药,算是方案之一,也是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但需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合理加减、调整。文老师没有办法保证,它是一张万能方,可以适合所有人。
涎为脾之液,口中多涎,就是脾虚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口中流涎这个事儿。
什么样的人,动不动就口中流涎啊?
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小孩子。
那好了。现在,我就给你讲一个,中医治疗小孩流涎的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小男孩,当时是3岁。
这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流涎。量多,清稀。家长需要时刻为他擦拭。
但是,一转眼,这孩子都三岁多了,要上幼儿园了,这涎液依然流个不停,像嘴巴里有一个自来水龙头似的。
当时,幼儿园老师就说了,这孩子有必要去看看医生。
于是,家里人就带孩子去看中医儿科。
刻诊,见孩子形体有些虚胖,身体乏力,面色发白,白胖白胖的,倒很可爱。但细问得知,小孩手脚不热乎,大便也不太成型,食欲一般。再仔细看,脉象沉而无力,苔薄白,舌质淡嫩。
当时,医家就说了,这孩子的脾,先天不足,必须得干预。不然,将来身子骨会很弱,多病。
于是,医家书方一首,见——
茯苓9克,桂枝3克,白术6克,炙甘草3克,干姜3克,黄芪9克,木香3克,益智仁9克,诃子6克。微信:y3l6i3n6
这个药,一共开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流涎的事儿大大缓解。接下来,再用3剂,症状彻底消失。三个月后随访,小患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经过。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读者朋友,你记住一句话,这就是,脾在液为涎。
涎,是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正常情况下,它是脾精上溢于口所成。这是《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上的认识。
由此可知,脾和涎,有直接的关系。涎的生化分泌正常与否,体现脾功能的正常与否。
如果说一个人,脾虚,脾无法实行统摄之能,那么脾精就会源源不断地上溢于口,导致涎液偏多。与此同时,又因为脾虚,患者的肌肉失养,无法控制口中涎液,所以这涎液就会流出来,而且不停地流,有多少流多少。
上文医案里的这个小患者,显然就属于这个状态。
你看,他脉沉无力,苔薄白,舌质淡嫩,身体有虚胖,面色不佳,大便不实,四肢也不温,这显然是脾胃虚寒的表现。脾不足,涎液就兜不住,所以从小流到大。
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补脾胃,改善这个基本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茯苓9克,桂枝3克,白术6克,炙甘草3克,干姜3克,黄芪9克,木香3克,益智仁9克,诃子6克。
这个方子,其实是苓桂术甘汤的加减。
白术、茯苓、炙甘草,用于健脾益气、除湿和中。桂枝,温通脾阳,助化脾湿。干姜温补脾阳,黄芪大补脾肺之气。木香用于行气,令所补之气不至于壅滞。益智仁和诃子配合,有暖脾摄唾之功。
总之,这配伍,补脾气,温脾阳,化脾湿,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孩子的问题,所以能够见效。
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想问了,除了小孩子外,老人有的也爱流涎液。老人是不是也能用这个思路呢?我觉得,也可以。但前提,必须是辨证准确。辨证不属于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就不能用。比如说有些老人,中风以后流口水,我觉得就不能盲目套用上面的方法。
另外,也有一部分小孩子,他们爱流涎液,和脾胃积热有关系。既然是脾胃积热,那就一定有热象。比如说,涎液质地粘稠,口臭,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燥,口渴多饮,烦躁不宁,舌红苔黄等。这样的小孩,得清脾胃之热。苓桂术甘汤加减应对,显然不对。
当然,也有一些小孩流涎,是正常的。人家正长牙呢,你能不让人家流涎吗?另外,像口腔黏膜炎等疾病,也会导致流涎。这就不能用脾胃的问题来衡量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这是一点不成熟的经验,我分享给你,希望你在今后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更理性的视角来看待。
这才是中医,小柴胡汤,把胆囊炎治好了
是不是,只要用中药治病,就算是中医?
我觉得,话不能这么说。
真正的中医,虽必然用中药,但所用之药,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以中医视角来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换言之,你没有中医思维,只是凭借中药药理作用来治病,那绝对谈不上中医。
接下来,我给你说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我们来感受一下,真正的中医,如何看待疾病、治疗疾病。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当时年纪是48岁,女性。
她这个人,素来有慢性胆囊炎。但是最近这几天,病症开始急性发作了。
主要表现,就是与右侧上部胀痛,疼痛牵引到肩背部。身上感觉冷一阵、热一阵,同时口苦,咽喉干燥,有点恶心,总想呕吐,有时候甚至直接呕出黄色苦水。
这光景,肯定影响到患者的食欲。所以她最近食欲全无。
怎么办?赶紧就医。做了一个B超,提示为胆囊炎。
这时候,考虑到自己多年未愈的病史,患者决定,这一次投中医试试。
刻诊,见患者舌质红,苔薄黄。
当时,医家稍作思量,然后书方一首,但见——
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2克,栀子10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2克,甘草3克,生姜5克,红枣10克,一共是两剂。微信:y3l6i3n6
结果如何?两剂药喝完,患者身上冷一阵热一阵的感觉没了,腹痛减轻,呕吐停止。但是,依然感觉上腹部胀满,食欲不好。这时候,原方的栀子、川楝子、延胡索去掉,加上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三剂以后,患者诸证悉平。
这是1997年,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刊发的验案。它是我近些年看到的,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胆囊炎的典型案例。
我给你说说这里的道理。
我要强调的,依然是四个字——中医思维。
首先,传统中医没有“胆囊炎”的概念。中医虽然把胆列为六腑之一,但是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这个词儿,中医典籍里没有。一般认为,西医所谓胆囊炎,类似中医所谓“胆胀”。
那问题是,既然你中医都不了解胆囊炎,那还怎么治啊?
你去打击敌人。敌人在哪里,你都不知道,那你还玩儿个屁啊!
别着急。中医虽然不了解胆囊炎,但是它认准一件事儿,这就是“症候”。
你有这个症候,我不管你是啥病引起的,我就用与之相应的方药。用药对症了,症状消失了,病就好了。
对,就这么霸道、任性。
比如说吧,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有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冷一阵热一阵。
这个,中医叫做寒热往来。怎么引起的呢?中医讲了,这是外邪传入少阳胆经所致。少阳胆经,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往前一步是阴,往后一步是阳。正邪交争,病情就在这阴阳之间来回“拉锯”。于是,患者就冷一阵儿、热一阵儿。
邪气郁滞胆经,胆气不利,于是郁久而化火。火势往上这么一走,患者就口苦、咽干、心烦。胆气不利,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所以患者上腹部疼痛。
肝胆属木,脾胃属土。现在,肝经经气不利,克犯脾土,于是胃气失常。患者就开始呕吐、食欲不振、恶心。
至于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这都是胆火上炎的表现了。
上面这一套表现,中医归纳起来,起一个名字,叫做伤寒少阳证,简称少阳证。
看到这里,咱明白了。敢情人家中医看这个病,压根没想患者的胆囊到底怎样。人家想的,是患者出现了少阳证。
既然出现了少阳证,那就得用治疗少阳证的专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小柴胡汤加减。
我们再温习一下吧:
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2克,栀子10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2克,甘草3克,生姜5克,红枣10克。
这里头,栀子、延胡索、川楝子去掉,就是小柴胡汤了。此方源于《伤寒论》,是中医治疗少阳证的专方。
具体分析来看,你不是胆气为外邪所扰,郁滞不畅吗?那就用柴胡来疏理肝气,透邪行气。黄芩苦寒,能清少阳胆经之郁热。这样一来,问题解决了二分之一。
患者胃气失和,经常呕吐恶心,所以用半夏和生姜来降逆止呕。邪气之所以长驱直入,侵犯少阳,原因在于患者正气虚弱。于是,大枣和甘草、党参来补气扶正。
在这个基础上,栀子泄火,延胡索和川楝子行气止痛。
如此一来,患者的问题,不久解决了吗?
也就是说,全方瞄准的,是患者身上的这个“少阳证”。少阳证没了,你的所谓胆囊炎症状,就消失了。至于说小柴胡汤到底是怎么把胆囊炎治好的,对不起,中医从来也不研究,也没兴趣研究。
当然,如果非要说,小柴胡汤的很多成分,能消炎利胆,那也可以接受。但中医的初衷,绝对不是这个。
可见,什么是中医?中医就是用传统医学的思维方法和辨证体系,来看待疾病、判断疾病,遣方用药。你明白了吧?
生活中,胆囊炎急性发作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我希望读者朋友,在看到这篇文字以后,能对自己的疾病多一点了解。小柴胡汤治疗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上多见。非专业读者朋友,你记住,你去看中医,任何一个中医师,都会用,没有不会的。文老师所述医案里的这些用量和加减,不见得完全适合你。你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合理的化裁一下。当然,最关键的是,你得符合少阳证的辨证标准。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就别用与之相应的方药。
当归散99
【处方】 轻粉1分,当归(切,焙)1分,防已半两,龙胆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目赤涩,翳膜遮障,时多热泪。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温水调下。
微信:y3l6i3n6
【摘录】 《普济方》卷七十三引《圣济总录》
当归散98
【处方】 当归1两,京三棱1两,鳖甲1两,槟榔1两,赤茯苓2分,赤芍药2分,桑白皮2分,川大黄2两,郁李仁1两半,牵牛子3两,桂心半两,枳壳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妇人血分,腹胁膨胀,四肢浮肿,肩背壅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中盏,加生姜10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鸡峰》卷十五
当归散97
【处方】 附子半两,桂半两,当归半两,白术1两半,甘草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温补。主宫脏虚冷。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 《鸡峰》卷十六
失眠20年,只因上热下寒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说一张真实的医案故事。
医案里的患者啊,被失眠苦苦折磨了20年,最终发现,是所谓“上热下寒”所致。
我觉得,这里头的有太多值得重视、借鉴的东西。说不定,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失眠患者,属于这个状态。
经过是这样的。
1974年5月9日的一天,一个60岁的男性患者,找到了当时福建中医名家俞长荣老先生。
俞长荣老先生生于1919年,曾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这个60岁的患者,什么病啊?就是失眠。他这个失眠啊,前后延续了20年。20年来,他的失眠多数时候都是差强人意,好的时候,偶尔睡上四五个小时。不好的时候,干脆四个小时都睡不到。严重的时候,彻夜不眠,或仅能浅睡两个小时左右。
就这样,失眠时好时坏,竟然拖延了20年。
最近这段时间,他的状态持续恶化,夜里常常难以入眠。与此同时,自觉腰部、背部、胸部有一股灼热疼痛感。尤其是躺下的时候,不适感更严重。
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没精神。所以在走路的时候,头晕,身体摇摇晃晃,眼睛干涩,视力下降。
刻诊,见患者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看这样子,应该是有阴血亏少、虚热内扰导致的失眠。
但是,俞长荣老先生观察患者之前用过的方药,发现之前的医师都是用滋阴清热安神之法。那为什么效果不好,以至于20年来不愈呢?
看起来,这里头必然有其他的因素。
这时候,俞长荣先生似乎想到什么,问及患者的二便。
患者答,大便溏,多数时候比较软,发稀,不成形。甚至有的时候,出现腹泻。小便比较频,而且尿色不黄。
了解到这里,俞长荣老先生明白了。他提笔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熟地、怀山药、茯苓各15克,枸杞子、泽泻、丹皮各9克,制附子6克,肉桂3克(另冲)。
结果,患者服用十剂以后,睡眠显著好转,可以入睡五到六个小时。其他症候,比如头晕、迷糊、身体局部灼热的现象,也都基本解除。接下来,俞长荣老师用其他养阴安神之品善后调养。最终患者完全康复,精神愉快。
20年的顽疾啊,最终得到了治疗。患者的心中,充满感激。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正如我开篇所说,患者的问题,在于上热下寒。
怎么知道上热?患者身体上半部,比如说腰、胸、背部,有强烈灼热疼痛感。同时,失眠不寐,眼睛干涩。这些都是热象,对不对?患者舌红少苔,主热。脉数,也主热。
怎么知道下寒?患者尿频,尿液清长,这不就是阳虚,水液代谢失常、膀胱开阖失司的表现吗?肾阳不足,导致脾阳亏虚,运化失常,于是便溏拉稀。另外,患者脉细。脉细,说明他的正气不足。别看有火热之象,根儿,却是正气不足。
看起来,患者的根本问题,在于下面阳气亏虚。下面阳虚,寒气重,就把仅剩下的一点阳热之气赶到上头去了。虚热盘踞在头面胸腹,所以睡不着、身上烦热。
既然如此,那就得下补阳气,上清虚热。如果像从前那样,只去清热安神,肯定是不行的。
那好了,我们再看看俞长荣老师的方子——
熟地、怀山药、茯苓各15克,枸杞子、泽泻、丹皮各9克,制附子6克,肉桂3克(另冲)。
这里头,制附子和肉桂,就是下补肾阳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所以添加枸杞子、山药、熟地这些滋补肾精肾阴之品。茯苓、泽泻、丹皮,可以清热、利水、泄浊,兼具宁心之效,可以辅助清上头的虚火。就这样,药用八味,就起到了引火归元、清热安神助眠的作用。你看看这多好。
应该说,这张方子之所以能奏效,就是基于对病情的精准把握,对辩证的准确无误。它还是很显功力的。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其实啊,我们现代人的失眠问题,还是很突出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人,睡不好觉。这里头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在科普文章里写,每天写一篇,一年到头都可以写得不重样。其中,这种因为年龄增长,阳气亏虚,使得上热下寒而失眠的人,不少。年长者,或者天资不佳、阳气亏虚者,在这方面应该尤为注意。医案里患者的诸多表现,你可以反复体会一下,琢磨一下。
当然,我不是说,你的失眠一定源于上热下寒。我是在通过这种案例和验方来提醒你,应该警惕这方面的可能。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不宜盲目照搬。尤其是失眠真的因为阴虚火旺而发病者,用这个配伍,你这辈子都别想睡着了。正确的做法,是好好看中医,了解一下自己真实的病因病机。
另外,这个上热下寒的辩证,是需要精细把握的,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来进行。现在有一种风气,就是患者自己认为自己上热下寒。比如说,这两天口腔溃疡了,嗓子疼了,同时脚趾头还有些发凉,于是就暗示自己说,坏了,我上热下寒了。这个做法欠妥。上热下寒,阳气不足,这个得是在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体现出来的。你怎么就非得上热下寒呢?这种盲目自我认定的做法,不好,有时候甚至会误事。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0)----六经辨证与五脏辨证
阳密乃固说:常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文章,分析六经辨证好还是五脏辨证好,其中不乏有中医大家者,甚至有比喻说中医辩证犹如邮递员送信,五脏辨证只可以送到某某街道,而六经辨证可以送到某个门牌号,言下之意是六经辨证才能辨证精准,说实在的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看了有点啼笑皆非。
其实五脏辨证也好,六经辨证也好,它们是没有好歹之分的,完全看用到什么地方。证据在哪里?比如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家都知道,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但是,如果我们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则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伤寒论,辨证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述之杂病使用什么辨证方法?仲景没有明示,但是在开篇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这样一段话:\"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这不是典型的五脏辨证思路又是什么?不仅讲到了五脏辨证,还将五脏病症的治则完全依据五行生克关系来实施,大家知道,这金匮要略第一章主要就是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具体的病症并没有涉及到,所以,仲景在针对杂病的时候,用的也是五脏辨证,只有针对外感病的传变的时候才用六经辨证,为什么这样?完全是病机病理的需要,仲景发明了六经辨证体系,但是不排斥五脏辨证。微信:y3l6i3n6
无独有偶,现在有一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书,据说是梁朝陶弘景根据《汤液经法》发挥而成,里面的方子完全来自汤液经法,尽管该书晚于伤寒杂病论几百年,但是它依据的《汤液经法》却是《伤寒论》的祖宗,可惜汤液经法已经失传,汤液经法据说来自于商朝宰相尹伊,那才是中医正宗的祖师爷,尹伊还是厨师的祖师爷,所以中医其实完全是药食同源的,我们炖甲鱼,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生姜和胡椒,就是为了平衡甲鱼的寒性,这样配合着吃完才舒服。扯远了,《辅行诀》一书尽管比较短浅,但其内容也可大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脏腑用药,就如同书名所示一样,有五脏的大小补泻各汤,很明显用药是遵循五脏辨证的法则。但是还有一部分是讲外感天行病的,主要方剂就包括二旦,大小六神诸方,这就与五脏辨证完全扯不上关系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不用五脏辨证体系?因为用不上,不适用,二旦是讲阳旦汤与阴旦汤,阳旦者升阳之方,阴旦者扶阴之方,大小六神完全来之道家的名讳,分为大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这尽管没有六经辨证的言辞,但是可以明确,阴旦阳旦,大小六神等,就是一个天地气机的升降运动,既有升降,也分东西南北,并且明言汉朝张仲景就是依据这些个方剂写成《伤寒论》的。
为什么这样?因为五脏辨证就适用于杂病,而六经辨证才适用于外感天行,这是由不同的病理病机以及疾病的进程所决定的。例如六经辨证,三阳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请问这时候的疾病传变到了五脏吗?没有,太阳病还在表,顶多到了膀胱腑,阳明病还在肠胃,也没有到脏吧,少阳病在三焦淋巴系统,水道系统,也没有到脏,都没有到脏,那怎么去套用五脏辨证体系?所以,如果外感病一定要套用五脏辨证体系,只有等病到了三阴才套得上,如果病到了五脏,的确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就都可以适用了,所以说,六经辨证还是全面些,它的辨证包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张仲景对全人类的最大的贡献,而五脏辨证却来得简单直观,是病情入脏以后适用体系,所以是各有所长,没有优劣之分的,如同南拳和北腿,少林和武当,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我用"四逆汤"治好了一百多例抑郁症
今天就把李可先生治疗抑郁症的经验和方子分享给大家。
希望和我一样饱受抑郁折磨的人,早日重获新生。
1抑郁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独处少交流,阳气易受损
人得群居而易于充满生气,独处既久则人气自弱,邪气易伸。故中国有古语:人少则不居大屋。处于大居,而无人气,久则易于伤阳。
人体的元神即是阳气,阳少而阴多,元神不能抗邪气,则元神易伤。由此而出现不少鬼魅之病症,也多由乎此了。抑郁病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抑郁的关键是阳不得伸
所谓阳不得伸,即阴重而阳微,阳不能出于阴。因此出现抑郁寡欢等阳气郁闭之证。其关键并非阳气之足,而是阳气之运行不畅。
而过食牛奶、奶酪即易导致体内湿重,湿性粘腻,易胶滞阳气,致阳气之不舒。
第三、过用西药影响了阳气的运行
西药的应用,往往是以抑制生命的迹象为过程。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最终影响了生命中最本质因素——阳气的自然发展变化。由此而导致阳气不伸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现代生活的压力剧增
当前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快,电脑、汽车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的增多大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与习惯。社会运转的速度加快必然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精神紧张、易于生气。
木气过旺,则相火随之而炎上。久则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真阳。
而真阳的作用在于维持各个脏腑机能状态,从而促进生命发展。每个人的真阳能量有限,奈何人们不知节省这有限的能量,反而肆意消耗。
由此则会导致真阳亏虚于下,虚火亢盛于上的局面。
表面上看生命的征象非常灿烂,人们依然能努力工作,依然能自由地生活。岂不知阳虚之于下,则大病之将至不远矣。而且,阳既已虚,则无力出之于外。
第五、木气失养,则肝胆不能协调神志
目前人们更习惯于晚睡晚起,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11时至3时是肝与胆的时相。如果此时人们去睡觉了,则肝胆可以得到自然地休息。肝胆为木气所主。木气得养则可以生长化收藏。即所谓木者,阳之上升状态了。
古人用五行来描述人体的脏腑,其实是找一种实在的东西来比拟阳气的不同状态。因此,既然阳气不能自然上升,也就是说春之不春,何能得夏旺秋收冬藏?
此一周期小则为一天,大则为一月,一年,更大则为六十年。而抑郁者,春之阳气不伸也,或曰子时一阳不升也。
2、治疗抑郁从阳立论
由此而知,治抑郁当求之于以下几条。
第一、扶阳气,则元神得养
其法当补少阴,少阴者,心肾也。肾为真阳水火之宅,内寄相火;心为君火之处,内有元神所寄。心肾阳气充足则君火可制约全局而无抑郁之弊。微信:y3l6i3n6
第二、伸阳气,则元神能出于阴
阳在春升,在夏长,在秋收,在冬藏。故养春气即是伸阳气。其治在肝胆少阳之经。而伸阳气即需养少阳春升之气。适时睡眠、辛以养肝即可(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
第三、降郁火
阳得养则旺,得伸则可出之于外。于是再降所郁之火,则阳升之路可畅,而郁邪可祛。开四关升清地气、降浊天气,则东西两路可通。更有清降阳明诸法,皆是。
以上诸法若能融会贯通,则治抑郁不过如此。
唯需注意尽量不用西药,或者用而不多,能减则减。
西药的功效在于把阴阳调整到一个低层次的平衡上,是以抑制生命的旺盛为代价以取得暂时的安定,颇有夹板治驼的味道。
从阳气治郁证,大法即是如此。即如其他疾病,多关乎阳气之偏左偏右,也照样可依法施术,其理大同小异。
中医治愈抑郁症案例
3、治疗抑郁症的常用经方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
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
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都是解表药,麻黄汤与桂枝汤如何选?
麻黄汤和桂枝汤是两个常用的经典方剂。
尽管两个方剂都属于解表剂。
但两方剂在功效上存在差异,具体选用时,还须区别对待。
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
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于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组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应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状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以恶寒无汗,咳嗽或气喘为主要症状的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峻药,风寒表证而有汗者禁用。
2、桂枝汤
组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应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及病后、产后营卫阴阳失和证。
症状表现:头痛发热,汗出而恶风,舌苔薄白,脉浮数。
主要用于感冒,流感,荨麻疹,皮瘙痒症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等属营卫失调或阴阳失和者。
桂枝汤发汗力量较弱,主要为解肌。
风寒表证而无汗者不宜使用。
两个方剂的异同点
相同点:
麻黄汤和桂枝汤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微信:y3l6i3n6
①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能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峻剂。
适合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咳喘的风寒表实证。
②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作用不及麻黄汤,但长于调和营卫,适合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的风寒表虚证。
当归散96
【处方】 龙胆、当归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风毒攻注,眼目疼痛,或赤眼疼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冷酒调下。
【摘录】 《鸡峰》卷二十一
当归散95
【处方】 当归1两,香附子1两2钱,生干地黄1两,白芷1两(以上4味锉碎,不犯铁器,炒黑色存性为末),青盐半两(烧干,入诸药中1处和),皂角5斤(刮皮去子用),草乌头2两,生姜5斤(穿地坑烧红,埋在坑内5次,其生姜自干)。
【制法】 上先将草乌头、生姜皆切作片子,及将皂角刮去黑皮,分作两片,内铺乌头、生姜了,用麻片缚夹定,炭火上用铲炙令通红,于地上用新瓦盆盖,如麸炭状,研细,与前药一处合和。
【功能主治】 乌髭鬓,牢牙齿。主
【用法用量】 每日两次搽齿如常法,须发白者,1月变黑,遇旦望日用河水洗髭。
【摘录】 《鸡峰》卷二十一
当归散94
【处方】 当归(切,焙)半两,甘草(炙,锉)1分,铅丹(研)半分。
【制法】 上除铅丹外,捣为散,入铅丹合研令匀。
【功能主治】 小儿着脐风汁出。
【用法用量】 以敷脐中。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七
肝不顺,病不退,顽固性口腔溃疡,用去肝火的方子治好
你记住啊,肝不顺,病不退。如果你的肝有问题,你的口腔溃疡,永远是此起彼伏的。
来,我给你说个真事的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5岁,姓张。
有这么一阵子,他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同时又疲于应酬,煎炒烹炸、油腻厚味,摄入了不少。于是,他就出现了口腔溃疡。
按道理说,口腔溃疡,谁还没有过?一个大男人,不必大惊小怪。
但是,此人的溃疡,就是不愈合,一晃过去了好几个月,原来的疮面刚见愈合,立刻又有新的出现,总之嘴巴里没有一刻是舒服的,此起彼伏。
到后来,此人因为口腔疼痛,不敢吃饭,竟然情愿忍饥挨饿。只要能让自己少点疼痛,他宁可肚子咕咕叫。
但始终这样,肯定不行啊。于是,他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弦数,苔黄,舌质红。细问得知,患者小便短赤灼热,大便偏干,生活中常觉得头晕脑胀。
医家仔细看患者的脸,发现他双眼发红。说话的时候,能明显闻到患者口中的浊气。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龙胆草、黄芩、泽泻、木通各9克,黄连、柴胡、当归、生甘草各6克,生地15克,山栀子、车前子各12克,大黄4.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你猜怎么样?患者连服4剂之后,诸证悉平。口腔里头的创面,长得光溜溜的,特别好。
医家嘱咐,今后千万不要再过嗜辛辣油炸厚腻的食物,工作也要劳逸结合。
这张医案,就记载于1988年的《新中医》上。您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翻看一下。
在这里,我给你简单梳理一下其中的奥秘。
我们还是从舌脉入手。
脉弦数,舌红苔黄,双眼红赤,头晕脑胀。这说明啥?是不是肝火旺啊?
没错。脉象弦,说明肝气不平。脉数,说明有热。舌红苔黄,乃肝热灼津所致。肝开窍于目。肝火一旺,双目就发热。肝经走脑袋啊。肝火循经上炎,患者脑袋就会发胀、眩晕。
肝火灼津,大肠津亏,于是大便干燥。火势弥漫,患者小便就发黄。
所以这么一看,患者的问题,肯定是出在肝火上。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患者有肝火,这肝火怎么就忽忽悠悠地跑到嘴巴里了?
这个也简单。肝属土,脾胃属土。木克土。肝火旺,它就欺负脾胃,把热邪传到脾胃这里。脾胃之火往上这么一冲,患者的嘴巴就生溃疡。
这么说,你懂了吧?
因此,要想改善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必须清肝火。我们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龙胆草、黄芩、泽泻、木通各9克,黄连、柴胡、当归、生甘草各6克,生地15克,山栀子、车前子各12克,大黄4.5克。
这个配伍,说起来很明显,是龙胆泻肝汤的加减。其中,龙胆草、黄芩、黄连、山栀子用于清肝胆和脾胃之火。大黄,通便泻火。
泽泻、木通、车前子,用于利尿,使得火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柴胡,疏肝解郁,以免苦寒直折之品影响肝气的升发。当归和生地,养阴血,以免诸药伤阴。这就是基本的意图。
等患者肝火没了,胃火散了,他的口腔溃疡,肯定就好了。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探讨——如果不去肝火,只去胃火,行不行?我跟你讲,肯定不行。因为肝火可以持续地影响脾胃,诱发胃热。所以,肝火在这里,扮演了关键角色。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总被口腔溃疡困扰着。为了去这个火,不少人就拼命吃冷饮、喝凉水。
但是结果如何?总是不管用。到最后,把自己吃得拉稀腹泻了,该上火他还是上火。怎么回事啊?中医仔细辨证,发现脉弦数,舌红苔黄,平时急躁易怒,好家伙,原来是肝火带出来的。通过去肝火的调理,他最终好起来了。从前的那些冤枉路,算是白走了。
这样的人,你可以去观察,有很多。
而且,这个肝火啊,不仅能带出胃火,还能带出心火呢!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母病及子,心火就跟着旺啊。
所以我讲,面对上火这个事儿,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调肝。有些时候,肝不顺,火不降,病就不退啊。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我在前文所述的医案、验方,作为成功的案例,仅供参考。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目试药。一旦吃错了,吃反了,后果就不好了。
通胆方,治胆汁返流
有人问我,老师,你写这么多中医科普文,目的是什么?
很简单,目的在于传承经验。
中医要发展,离不开传承。当代中医,最缺少的,也是传承。
老师,作为一个中医小白,却有一个大大的梦想:
这就是,让所有中国人,都懂一点中医。
让每一个中医从业者,都能通过文字,得到经验的传承。
我深知,这是一个堂吉诃德般的梦想。很可能,我直到咽气的那一天,这个梦想,也不会实现。
但是,我觉得这件事儿有意义,因此,值得坚持。
现在,我要说的,是我国工程院原院士,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家董建华老师的一则心法。
关于什么呢?就是治疗胆汁反流。
啥叫胆汁反流啊?这是老百姓的叫法。它的学名,应该叫做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不好好呆着,去它该去的地方,非得跑到胃里头,造成患者恶心、呕吐、反酸、吐苦水。这就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大概意思。
来吧,我给你说个真实的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年纪57岁,姓刘。
这个人,最初的时候,就是胃胀、发闷,动不动就呕吐苦水。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3年了。医院检查,很明确,就是浅表性胃炎,加上胆汁反流性胃炎。
三年来,患者用药无数,效果都不好。
怎么办呢?患者决定看中医。几经辗转,找到了董建华前辈。
刻诊,见患者脉弦滑,苔黄腻,舌红,胃胀满不适,恶心欲呕,吐苦水,反酸嗳气。
细问得知,患者平时口干,总想喝水,大便干燥。
了解到这些以后,董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柴胡、黄芩各10克,栀子、橘皮、竹茹、马尾连各6克,吴茱萸1.5克,佛手、香橼各10克,白豆蔻、酒大黄各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用。
结果如何?患者连用7剂之后,症状明显好转,胃部胀满不适之感消失,恶心呕吐减轻,大便跟着也通畅了。
就这样,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10剂,患者诸证悉平。
这是董建华老师的一则真实医案,曾刊发于1997年的《新中医》上。
现在,我想带您一起研究,这里头的学问。
关于这个胆汁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是胃部的幽门括约肌失调,导致包含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部所致。
中医,对此的认识没那么精细。但是中医非常清楚地看到一点,这就是胃气不降。
本来,你的胃气应该是往下走的。现在,你非得吐苦水,反酸、嗳气、胃部胀满,你这当然是胃气不降了呀。
那么,胃气为啥不降呢?
中医觉得,原因之一,在于肝胆。
肝胆之气,本该条达顺畅。如果肝胆之气不畅,就会直接影响到脾胃之气,使得胃气失常。
因此,调节肝胆,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那么,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肝胆之气平顺通畅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脉象弦滑,舌苔黄腻,舌红,便干,口干,这显然是肝胆郁热啊。对不对?
好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患者的病根儿,就在肝胆郁热。
嗯,现在,我们就朝着清肝胆之热的方向努力。
我们看当时董师用的配伍:
柴胡、黄芩各10克,栀子、橘皮、竹茹、马尾连各6克,吴茱萸1.5克,佛手、香橼各10克,白豆蔻、酒大黄各3克。
这里头,柴胡、吴茱萸、佛手、香橼梳理肝胆之气。黄芩、栀子、马尾连,清肝胆之热。大黄,通便,使得热邪通过后门排出去。陈皮、竹茹、白豆蔻,可以降逆止呕、理气化湿。
这就是基本意图。我的解说,不一定完全正确。您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总之,当患者的肝胆之气平顺,郁热消散,胃就不再受到骚扰,胃气就可以自如顺降。胆汁反流的事儿,自然也就没了。
其实,这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现代人比较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它还是一个身心疾病。得这个病的人,往往工作节奏快,饮食不规律,情绪较为紧张,或长期背负较大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肝胆郁热越发明显,脾胃之气日益失常。病的形成,就没啥奇怪的了。
可以说,上文董师的配伍,为我们确立了一个解决的方案。用药虽然平淡,但是比较精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专业的读者朋友,您要仔细学习了。非专业的读者朋友,您最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文中配伍,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文老师的科普文说,仅供参考和学习,它永远替代不了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这一点,您得明白。
痰湿多,就抑郁,化痰开窍,巧治抑郁症
你把他的痰浊化开,人自然就精神了。
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生活:那些肥胖的人,是不是总给人呆头呆脑的感觉?身体行动也好,反应速度也好,都慢吞吞的。而肥胖,从中医角度看,就是痰浊内积不化的结果。
如果有一天,他们瘦下来,好家伙,那精神头儿,是以前没有过的。
这么说,可能还是有些难于理解。
来,我给你举个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李,当时是62岁。什么毛病呢?就是精神抑郁。
这个人,身材偏胖,历来都喜静不喜动。发病以来,整天不说一句话,面无表情,大便干燥,食欲也一般。有的时候,他会出现幻视幻听。哪怕是白天,他也容易胆战心惊,动不动就被吓一跳。
这个患者尝试了好多办法,皆无大效。后来,转投中医,看的是吉良晨先生。
吉师,生于1928年,卒于2010年,生前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等职。
刻诊,见患者舌苔白滑而厚腻,脉象沉细而弦滑。
当时,吉师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清半夏10克,化橘红10克,茯苓10克,荷叶梗6克,炒枳实6克(打),全瓜蒌30克。
所有这些药材,水煎服,一共是开了5剂,每日一剂。药材先冷水浸泡15分钟,首煎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煮20分钟。两次水煎液混合,总量为200毫升左右。早晚分服。
结果,复诊的时候,患者自述在服用到第二剂的时候,心情开始愉悦,头脑反应速度加快。服用到第四剂的时候,表情日益丰富,食欲见增。但是,整个人依然觉得心烦,夜里睡眠欠佳,舌苔依然白滑而厚。
这时候,吉师在原方中加入竹茹10克,继续喝五剂。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生活恢复正常。
这里头的道理,也是一说就破的。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这个人的问题,在于痰蒙心窍。
舌苔白滑厚腻,脉象沉细弦滑,这是典型的痰湿内阻之态。痰蒙心窍,患者就面无表情、思维停滞,不说话。痰湿为阴虚。心为阳脏。痰湿阴邪聚于心,则心神不安,所以善于惊恐、幻视幻听。痰湿郁于体内,伤人阳气。故而,一身气机失于振奋,他就变得懒惰、不爱动。痰湿内阻,影响了津液的舒服,所以肠道不畅,引起便秘。
因此,要想改善的话,就是要把患者体内的痰湿之邪化散掉。现在,我们来看看吉师开的方子——
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清半夏10克,化橘红10克,茯苓10克,荷叶梗6克,炒枳实6克(打),全瓜蒌30克。
这个配伍,其实就是化痰的方子。石菖蒲,化痰浊而醒神。郁金,疏肝解郁,清痰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水。荷叶梗,芳香化浊而理气。枳实,行气开结而化痰。最后这个全瓜蒌,可以涤痰热,通便润肠。可以说,这味药是专门为此患而设的。如果患者没有便秘的毛病,可以不加。
总之,通过这个方子,患者体内的痰浊被化散掉,心窍不再为痰湿所蒙蔽,心神安稳,患者的状态自然就提升了。
其实,在抑郁症患者,或者说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当中,类似上文这种痰湿内阻、上蒙心窍的人,不少。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面无表情,不言不语,喜欢安静地呆着,呆一天也可以不动地方,食欲一般,有的还干脆不想吃饭。看舌头,往往是白滑而厚腻。就身材来说,偏胖的可能较大。这类人,就适合用化痰浊的办法来应对。
其实,吉良晨老师的这个配伍:石菖蒲、郁金、清半夏、化橘红、茯苓各10克,茯苓、炒枳实各6克,算是一个临床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经验方。有时候,可以根据病情来加减。比如说,大便干燥的,加入全瓜蒌。体内有郁热的,加入栀子。胁肋胀痛的,爱生气的,加入香附、柴胡。晚上睡觉特别不好的,加入炒枣仁。心烦口干的,加入麦冬。全身乏力的,可以加入党参。
总而言之,对抑郁和痰浊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把它搞清楚。这是用中医的视角看待疾病、看待世界的体现。想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很多事儿就变得清楚了。比如说,运动可以让人开心,防止抑郁。为啥?现代医学认为,运动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中医看,就是运动促进了痰浊的运化,从而让气机运行顺畅,心神不为痰浊所蒙蔽。你看,这多有意思。
好了,这个事儿,就基本为你说这么多。平时有抑郁倾向的人,或者身体痰湿较重,以至于整个人长期郁闷不乐的人,我建议你可以好好体会文中的思路。当然,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运动,是最好的疗法。多运动,痰浊自然就少了。一旦用药,我建议你也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进行,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加减。
(0)

相关推荐

  • 五味子, 诸虚损劳伤、延缓衰老之妙品!附严重失眠中医医案。

    五味子,味酸而气温,降也.此药有南北之分,以北者为佳,而南者为劣品.古医书称它为玄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之上品中药,其滋补强壮之力,有敛肺滋肾而生津,收汗涩精之功.对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而自汗盗汗,一切 ...

  • 上火了怎么办?中医:肝火、心火、肺火、肾火该这样调理

    导语:在逐渐变暖,正是由于季节的更换,很多朋友再一次出现了上火的现象,当然大多数人之中上火只有一种,但是在医生眼中上火可是分为许多种的,上火中的"上"通常指的是人的头部,而&quo ...

  • 肝为五脏之贼!赵锡武的医案,调肝,治胸闷,道出玄机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从记事 ...

  • 老中医指出,所谓的失眠早醒,其实是“根”...

    老中医指出,所谓的失眠早醒,其实是"根"在五脏,一个小细节,让你远离失眠早醒. 失眠就是五脏不和,阴阳不交了.中医认为人的体表有气运行,在外的是卫气,它在体表固摄运行,收摄阳气,白 ...

  • 刘启廷治疗小儿常见病系列方

    刘启廷益气固表系列方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根据不同病症,加味治疗多种儿科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病能治,无病可防.     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具有 ...

  • 从大秦艽汤回顾续命汤系列方!

    刘完素的气宜保命集中的大秦艽汤组成:秦艽,独活,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白术,茯苓,甘草,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芩,石膏,主治:经络空虚,风邪入中,突然口眼喎斜,皮肤麻木,或语言失利者. ...

  • 2021年中国禅意书画名家系列/ 方骏

    禅意艺术2021-06-04 09:19 前言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不断对话先贤,观照自我,内心体验的过程.历代高僧大德均以书画修禅,体法悟道,如梁楷.宗炳.八大等等,不一而足,特别是当 ...

  • 治疗头痛的实用系列方 —— “某某”菊花茶调散

    导读:今天介绍一系列实用的治疗头痛的方子. 菊花茶调散出自<医方集解>一书,含有菊花.僵蚕.川芎.荆芥.薄荷.白芷.羌活.细辛.防风.甘草.茶叶这11味药物. 由于方剂是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 ...

  • [临床经验] 奉上价值3000元山东王显猛颈肩腰腿痛祖传系列方

    [临床经验] 奉上价值3000元山东王显猛颈肩腰腿痛祖传系列方 上午方,祛风益痹散:黄芪.上桂.当归.制乳没.川牛膝.独活.赤芍.制附子等量,每次服6克. 颈椎病患者加葛根3克,祛风益痹散3克. 神经 ...

  • 【山东王显猛:颈肩腰腿痛-祖传系列方】

    上午方 祛风益痹散:黄芪.上桂.当归.制乳没.川牛膝.独活.赤芍.制附子各等量. 每次服6克. 颈椎病患者,加葛根3克,祛风益痹散3克.神经散:全虫10克.蜈蚣10克.乌蛇10克. 共为末分8份,每天 ...

  • 临床中风系列方

    临床中风系列方

  • 肾病系列方 杜雨茂 【转载】

    肾病系列方  杜雨茂 (2015-12-10 21:42:33)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肾病综合症由于肾病综合症系多种肾脏病理损害导致的严重蛋白尿及相应的一组临床表现,其临床特征具有特异性 ...

  • UC头条:临床中风系列方

    (一).中风一号方: 组成:半夏10g,陈皮5-10g,黄连3-5g,全蝎3-5g,地龙5-10g,茯苓10-15g,浙贝母10-15g,川芎5-10g,桃仁10g.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