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通识讲义》摘录

“不关心人的科学是傲慢,没有科学的关心是滥情。”

  • 生命——活着!

  • 疾病——我们身上的所有器官,是进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而精心打造的利益和风险的共同体,而疾病就是妥协和折中必须付出的代价。疾病也可以成为进化的动力,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健康的人不代表不生病,而是具有从疾病中康复的能力。

  • 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

  • 代偿是慢性病发展过程中人体的妥协:急性损伤靠修复,慢性和持续性的损伤就只能靠代偿。既然很多慢性病在早期没有症状,我们就要主动筛查。

  • 共生:认识疾病的新角度——少用抗生素、别过度干净、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少吃糖。

  • 健康的底层逻辑:人体免疫——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会得病,要么是免疫系统认不出坏人,要么错把好人当坏人,要么即便认出坏人也打不过。

  • 医患关系:医生具有专业优势,掌握诊断技术,可以探究病因、预后、提供治疗方案及预防策略;患者的优势是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可以向医生提供本人生活习惯和其它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的关键信息,并反馈治疗的体会。

  • 病因:一个学说如果没有边界,无所不能,它也就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 病与症:病是人体出问题了,但是症状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症状是疾病的提醒和对人体的自我保护。

  • 诊断: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一旦你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那么剩下的不管多么难以置信,一定就是真相。

  • 治疗:治疗就是用客观的医学目标去匹配患者的主观需求。

  • 临床诊治指南:现有的指南涵盖了临床上绝大多数的常见病,以及这些常见病的所有类型。越是常见的疾病,人们对它的研究就越透彻,它的指南就越规范。

  • 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地物质。在不同水平地医学认知体系中,一定会出现不同水平的物质载体。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是把一个痛点解决到极致,越简单,越震撼。(《2001:太空漫游》)

  • 医院:医疗服务最高效的组织形式——分工与协作、单点与网络、专家与平台。

  •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管理就是通过教育、管理或者具体的管控措施,让人少得病、不得病,防控传染病和慢性病。

  • 癌症、癌症的免疫疗法:很多类型的癌症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慢性病“,所以癌症并不等于死亡。消除致癌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疾病筛查;既然我们越来越长寿,那就接纳癌症,与它共存。癌症免疫疗法的工作原理就是恢复或者增强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和战斗力,要想杀敌人,首先得认出敌人;对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要有信心。

  • 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只是单点突破,它的基础必须是全身治疗,也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加用药。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往往不在矛盾最激烈的地方。

  •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三个环节——应激、心理改变、躯体疾病。人的性格差异导致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不同,对普通人精神健康最有利的是团队锻炼、骑单车和有氧体操。真正的威胁不是压力,而是你处理压力的方式。

  • 氯丙嗪:广义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狭义的精神病专指精神分裂症,这类病人可出现幻觉、妄想及行为和情感异常。精神病是由于大脑问题从而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人们只看到了精神病人攻击、逃避、躁狂、抑郁、自残甚至自杀的外在行为,但是没人能了解他们内心错乱、颠倒、虚幻和恐怖的黑白世界。医学无意于消除偏见。但它在不停探索和揭露真相,从而将偏见连根拔起。

  • 医源性损害:由于医疗人员的言谈、操作行为不慎以及其他医疗相关操作的副作用而造成的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医源性损害分为两类:医疗事故是第一类医源性损害,容易出现在手术或者其他操作环节中,分为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医疗局限性带来的损害是第二类医源性损害。要避免医源性损害,有待制度、流程的逐步优化以及医学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最大的伤害,是否认伤害的存在。

  • 疼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疼痛的体验是不同的。受伤是客观的,但是疼痛程度却是主观的感受。关于疼痛,医院里有句话:病人说疼就是疼,病人说有多疼,就有多疼。尼采说:疾病损害人的机体,疼痛摧毁人的灵魂。

  • 衰老:衰老与死亡是整个物种生存和繁衍必须付出的代价。一般来说,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密切相关。衰老的本质不是年龄,而是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

  • 疫苗:对抗疾病的新逻辑——预防。

  • 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 麻醉:不疼,才有无限可能。

  • 护理:既是医嘱执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护理不只是关怀,更是一门技术,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医疗流程的监督者。

  • X射线:最小干预获取信息的新起点——如何做到用最少的干预、最小的代价获取最精确的信息,是医生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如果忽视安全,任何技术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 抗生素:物种竞争关系的巧妙利用——在人的免疫力低下、人体某个部位有了破损、毒力强的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或者体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或者数量发生明显变化时,人体内的平衡关系就被打破了,就会造成所谓的感染。过度利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耐药、二重感染、菌群紊乱。

  • 呼吸机:支持和替代器官功能;降低器官功能。

  • 脑死亡:生命体征正常与否,代表了病情的危急和严重程度。只有确定了唯一的终点,才有了无限选择的起点。

  • 循证医学:医生的个人经验属于第五级证据,第四级证据是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第三级证据叫做对照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得到的证据就是第二级证据,Meta分析(荟萃分析)是一级证据。有的人把一个错误重复了几十年,然后,把它叫做经验。

  • 避孕药:过度生育问题会让女性无法工作,依附于男性,并承担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它还会带来疾病、死亡、贫穷,以及随之而来的过重的社会负担。而意外怀孕则带来了堕胎问题和对身体的伤害问题。

  • 诺贝尔奖: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人们为了提高研究喜爱率,人为地把自然科学分成了不同学科,但这些研究都是在为生命服务。不论是什么学科,只要是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理论,都被医学借鉴了。以病因和机制研究为主的基础医学始终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基础研究越深入,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就越透彻。

  • 希波克拉底,展示出了医生必备的职业道德——“自律”。一个掌握信息优势的技术群体,只有严格自律、不伤害他人、不谋私,才能真正地履行职责。

  • 威廉·奥斯勒,提出了培养年轻医生的核心理念——“实践”。实践是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它是临床医学的核心理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仅要培训医学知识、病人管理能力、沟通技巧、实践技能、多学科协作能力,还要培训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精神。

  • 沃纳·福斯曼,开启了对医学未知领域的“探索”——医学研究的是活体,这就决定了对生命禁区的探索面临着技术规范、伦理、特殊的现实等困境。

  • 塞麦尔维斯用“自省”让体制不断纠错——无知之错是指因没有掌握正确知识而犯的错;无能之错是指有了知识而没有正确运用所犯的错。在整个理论体系都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很难有人能跳出桎梏,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和发现这种无知之错。很多时候,人们发现无知之错比无能之错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不懂得吸取教训的人会重复过去的错误,只有直面错误,改正错误,并将其内化为属于自己系统内的原则,才能保持进步和成长。

  • 伍连德以肉身之躯挽救灾难中的黎民百姓,其“牺牲”精神感人之极——公共卫生如何战胜大规模传染病:如果找不到无序的理由,那就先用规则去恢复有序。

  • 林巧稚则用“人文”之光,彰显职业光芒——包括林巧稚在内的几位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女医生都终身未嫁,虽然规定取消了,但是为了事业,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单身。

  •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复杂和多并不能带来完美,反而是隐患。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 年轻医生在职业生涯刚开始时,治一种病用20种药;年长医生在职业生涯要结束时,则用一种药治20种病。

  •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每个器官都在不断地发生老化,出现异常的指标或症状未必是“病”而是“老”。尽管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很多病确切的发病机制,但是只要打断疾病因果关系链条中的某个环节,同样可以预防疾病。多数慢性病出现症状前的因果关系链条可以概括为:高危因素——人体修复、代偿能力下降——疾病隐性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