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续5
*跟着课标扔出来的“咕咚”跑,还很自信,就脱离学生的实际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论建设难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尴尬。因为只会出现质不够量来凑的局面,而且我现在感觉课标一方面倡导核心素养,一方面又给学生弄十八个任务群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谬,仿佛像一个倡导和平的武术队向幼儿园的孩子们展示十八般武器一样。
另外,文本解读这种东西,不能不证自明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呀,既然老师们普遍不掌握,怎么可能堂而皇之地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强行安排为“重要内容”就有点家家户户大炼钢铁的味道了。其实基层中文本解读的乱象,可以说是对文本解读误入中小学课堂的反动。
*不断描画心中美好的景象,然后把这个愿景当做基础提出具体的要求,或许他自己认为是在谈真实的事情,但实际上那却是虚妄的言辞带来的幻相。
*当教师也好,评课也好,谨守“传、帮、带”即可,但时下很多人都把“传帮带”替换为“坑蒙拐”了。
*素养这个词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评价语,就相当于“胜任”,“擅长”一样,而具体外在体现往往是在使用某些知识或某项技能上比较显明地贯彻该领域的知识。另外,素养的形成是自觉长期专注的结果,而不是短期的学习能够获得的。我们常说训练有素,其实暗含着长期的要求。这个模糊的词语,虽然比“素质”更靠近教育靠近人,但它依然是不适合用在教育教学中来。至于,“核心素养”是舶来的翻译词语,远不如“关键能力”更贴切,但这个词比较符合国人“差不多”和“喜大词”的心理期待。
*杜威的主张在美国一度被忽视,近些年来好像又被重新重视的了。西方的思维是互相倾轧而不是融合,所以跟国外学经验一定要注意避免单声道的传播,因为很容易学偏。再加上有的人只挑好的那部分说,不提缺陷,一旦传播开来负面影响就很大了,比如,折腾选课走班之类的东西,西方是文化发展不得不如此,我们却要跟着整成那样。这背后是唯西方马首是瞻的思维在作怪。
*“任务群”这个概念已经出现了几年了,但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倒是各地的期刊都在围绕这个不甚了了的概念进行解读。其实任务群不用着急进行解读,给个精确定义就行,要不然就是“先上车,后买票”拿后出的解释攒先期论证的违规行为。目前来看,就是一些人扔出个概念,让大家跟着绕,然后从里面挑些说得过去的当成果。现在的情形仿佛就是:咕咚一声,然后一些人喊起“任务群来啦,快跑呀”,再往后就大家都跑起来了——看,大家跑得多认真呀。
*大概念、主题、学习任务群、学习项目
这些词语只有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过,而且用法和新课标里的不一样,要是真的检视的话,应该首当其冲地检视它们在语文学科中存在的必要性(依据奥卡姆剃刀原则),这些词本身从未在语文教学中正式出现过,凭什么横空出世地占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地位?
*继续的两则教育作业
1.“语文精读课教学”需要关注的几个点
首先,要关注可以纳入教学环节的内容。学科教学有着特殊时空要求,在凡是在课堂教学教学范围内不能提高,不能考察的项目,那些需要安排多课时,几学期才能看到成果的内容,往往不宜作为教学内容作为精读内容,比如《论语》精读、《世说新语》精读之类,就不适宜作为语文精读课教学的内容。
其次,要关注所选课文的价值。“精读”的重点在学生的成长,是要求学生的熟读精思,这就必然需要我们关注那些典范的、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帮助的篇章,而不能简单把需要精读的文章,理解为“精彩的”“精美的”,也就是说要切实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去选择的课文,从而达到学生吸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文章。
再次,语文课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但由于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边界比较模糊,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学科内容训练这个主心骨。所以在引导学生精读时,一定要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这个焦点上。否者,很容易把语言运用的学习任务,变成了作家个人研究、文章风格鉴赏、文章时代背景探究之类的内容,要是变成离开文章的自说自话就更不该了。
也就是说“语文精读课教学”一定要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去精心挑选那些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语文运用经验的文章,而且这个过程一定要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揭示出语文学习价值所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熟读精思,才有可能顺利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2.谈一谈推进“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建议
“整本书”“学习任务群”估计已经是令一线教师头疼的问题了。由于这两个概念从未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出现过,这种横空出世的概念确实存在一个缺乏合理性的解释的问题。也就是目前的一线教师面前的这些概念,一方面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捧着这些概念去教学——或者说用这些来历不明的概念强行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状况下,自然会茫然无绪手足无措。
至于“整本书”“学习任务群”“大概念”“学习项目”等概念需要澄清的学理问题,我在以前的作业中也曾经提到过,但毕竟是理论研究者需要去努力的。
我在这里只想谈一谈一线教师在目前的无序状态下怎么做才能更符合语文教师的身份。
要想知道怎么做才好,必须先要评估一下新教材改革的思路是什么,也就是揣摩一下教材编写者的基本思路。从目前的新的课程标准来看,这一届的编写者秉承的不是语文学科教学思路,而是社会文化教学思路,说得再通俗一点的话,就是本次教材的编写思路不是从语文学科专业化的起点出发的,而是按照编写杂志的思路展开的。
这种编写思路表面上似乎很丰富很热闹很有文化,但实际上却非常散漫无序缺乏评估手段。但我们明白这个思路后其实也不需要以往的专业教材的教学方法去落实。在去除了专业化教学的概念后,我们就会发现 “整本书”的推广,其实就是一个课外读书会的组织活动,作为一个活动,只有开展过程,而没有考察标准,至于是不是能达到活动效果也是未知数。那么我们不妨就按读书分享会形式展开就可以,要求其实也不用提太高,期待也不用太高,毕竟只是强调一个读书的过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种作为可以具体体现在挑选书籍上,我们可以凭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定一些能够提升学生语文运用的书和丰富学生认识的书来让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比叶圣陶、夏丏尊的《文心》,张中行的《作文杂谈》,王鼎钧的《讲理》,费曼的《发现的乐趣》等等,这样的话我们还是能够抑制一点因“整本书”概念模糊而带来的游离的。
至于“学习任务群”,只有在明确了一个群里有哪些任务,才能进而谈到如何去落实,因为作为一个“群”的概念我们可以借用数学上“集合”的概念来理解,但要到具体的分类时,必须要区分是整数、分数、自然数、空集等等具体的内容才能进行运算。而且即便是这些任务能够列清楚了,仍面临如何落实每一项任务的方法问题和评估问题。而“学习任务群”既不具备清晰的任务表述,又没有具体展开的方法,更缺少能促进具体的知识转化的评估标准,所以,我个人认为“学习任务群”大致是一个由词汇制造出来的混沌的表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不受这个概念的干扰,踏踏实实落实学生应知应会的训练点,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就可以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是研读起来很费劲,因为会遇到经过一层一层的词语包装,但你要是真的抛开那些不知所云的词语你就会发现,这一版课标的新亮点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看书读报学杂志。这些普通的行为,被花式词语套筐后摇身一变而成了指导语文学科专业教学的指南!
*有老师误以为学语文就是让自己和学生“文人化”——像文人那样的呼吸和思考。其实这大可不必,的确“文人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但那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尝试的生活方式,这是其一。语文学科只能教给学生一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运用知识和基本能力,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染指学生的生活方式,这是其二。也就是说,虽然不学语文成不了有文化的人,但语文教学的效能只能让学生成为普通人,至于追求文人生活只不过是极少数人的人生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