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已逝,“新路”尚远
这本书的主标题是“我的教育心路”从这个标题上看,应该是以李镇西的教育生活为主,因为从“心路”上讲,应该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精神历程,但从内容上却是他的成长经历,这样一来似乎有些离题了,但副标题却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似乎又可以弥补主标题的宽泛。这样的内容和题目的结合,虽然不能说有“标题党”的嫌疑,但为免有些“玩太极”的味道——说句题外话,目前笔者所见的很多语文教研的论文也是如此,题目深刻,内容却只是擦边而已。
这本书中的文章分为了五辑:“往事如烟”、“求学之路”、“投身教育”、“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做最好的教师”。相对而言,我更关心后两个专辑的内容。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出身的校长,而且现在是教育界的知名人物,更是朱永新倡导下的“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他的文笔还是比较平易与真实的,这一点在《我做过的后悔的事》和《我做过的自豪的事》中可以体现。在《我的阅读史》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视野还是比较广阔的,但这些书目所反映的内容,略显驳杂,而且大多是文学类书籍,虽然后面还有一些他读博士时接触的理论书籍,但这些书籍尚不足以证明其成为“教育专家”的证据。
在有些文章中,他的叙述之中,有一些“不平”之气,尤其是以《我争取入党的经历》和《我的退稿经历》两篇为主,前一篇中对一些不正常现象的批评,后一篇中则是在豁达的表面之下,字里行间对某些杂志和编辑却颇有微词。这也是他率真的表现。这份“不平”与“率真”也许就是成就他的众多因素之一吧。
在《我不是教育家》一篇中,他表现了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在别人看来可能这是一种谦逊的表现,但在我看来这些文字也透露了一些真实的信息,因为从他对“杜郎口”的支持却又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之进行阐释上可以看出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不足之处,要知道要想搞好教育,光有支持创新的热情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家,应当具备足够的分辨力和批判力。尤其是在他认识到“当成百上千的'教育家’在人民大会堂'济济一堂’的时候,整个民族在丢脸”后,如果缺少了对一些虚假教育行为的理性分析和较真行动,那么他很可能会沦为一位教育界的“太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