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她说,最近在干一件有点反人性的事儿,让每位同事每天上班花10分钟,写一下接下来这一天的每个小时要做什么事。要求精确到小时。

刚开始大家觉得挺容易,但真的动笔写了,发现还挺难的。

比如说,有一个同事就在白板前站了好久,又是挠头又是托腮,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最后他决定一个人静一静再回来。

这样提前安排每小时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位管理人员说,并不是为了让领导方便监督,也不是让每个人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让人有休息的空隙。

团队里的每个人罗列自己的时间表,就能明白共同协作的事情安排在哪个时间段更高效。

每天都罗列,方便自己逐渐掌控工作的节奏感,把实际完成时间和计划时间做个对比,以后什么事情花多少时间能做完,什么时间方便开展团队协作,心里就更有数了。

精确到小时,让自己更明白工作重点,同时方便规划出一定的空闲时间,处理应急突发情况,或者用于休息思考。一根弦崩得太紧也不行。

看完反思自己,和这位管理人员交流了一下,我在工作当中的实操也差不多是这样:

1、我每天通常会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避开早高峰),首先在工作笔记本的左页写上今天的三件核心工作,并且在每件事旁边分配时间段。

这是为了评估自己对工作完成情况的掌控力,看看自己计算得准不准,同时也因为划定了时间段,让自己更加有紧迫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发现,预测的精准度会越来越高,大部分的工作完成情况跟自己的预估时间差不了太多。误差较大的情况通常是因为被各种临时会议或者人员来访、同事交流、下属请示打断。

2、除了以上三件重要的工作,我会在本子的左页后半部分写上临时性工作,并且备注好消耗的时间段。遇到一些临时性工作,也可以记录在这里。

这样做起来看上去挺麻烦,但实际上能够让我们很方便地回顾自己的时间究竟去哪儿了。

记录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跟我们的主观想象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说,你发现下属在请示工作的时候,很可能会占据不少时间。那就要反思这件事情是不是下属没有考虑成熟,需要研讨的时间过长?还是自己控制不住表达的欲望,发散的太多,说的太多?

有了记录,在下班之前反思一下,然后给自己当天的时间,利用效率打个分。再反思一下可以压缩和改进的地方。

3、在工作笔记本的右侧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

如果遇到开会或者是研讨,也可以在这一页记录一些核心的关键词或者是框架,方便后期检索整理。

总之,把工作笔记本的左页和右页功能区分好。

如果你的会议特别多,建议你另外再准备一个专门的会议记录本。尽量不要把笔记本写的太杂,那样连自己都没有翻看的欲望。

4、琢磨出一套好用的时间效率方法后,要及时分享给别人,并且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与调整。

为什么要强调分享呢?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地方每年都会举行南瓜大赛,汤姆的比赛成绩相当好,连连获得首奖。得奖后,汤姆都会把种子分送给邻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汤姆说,这是因为把自己的优良品种分给邻居,可以防止蜜蜂在传授花粉的过程中,将劣种花粉传播到自己的优良品种上,避免优良品种的退化。

帮助身边的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这就像开车一样,如果大家速度都快,整个队伍就能跑得快。如果其他人都开得慢,每条车道上都被堵住了,你自己的速度再快,也无法超车。

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合适的方法,提升自己和团队的协作效率,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提升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每天列出自己每小时要做什么,并与团队做好协同,不断优化。

作者:周景。在校园看学生成长,听学生困惑,写学生故事,为学生答疑。个人公众号“景夜思”(ID:zjyesi)分享我的工作思考、学习心得和学生咨询案例。有问题可以后台留言或者添加我的微信(ahzhoujing)咨询,愿你日有所为,夜有所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