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史学研究的发端之作: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一)

李亦畬宗师

太极拳史学研究的发端之作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馀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馀,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馀,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馀力。奈予质最鲁,廿馀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谨识。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并书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并书

【解曰】自太极拳从河北永年县传世后,太极拳史学研究也随之展开,对于太极拳的最早起源,近二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而李亦畬这篇《太极拳小序》为太极拳史学研究的发端之作,当然也是经典之作,在李亦畬光绪七年(1881)手订拳谱的封面“太极拳论”的下方有小字“后附小序”,说明此篇是非常重要的,是最重要的太极拳史料文献,其中的基本观点、结论和研究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都被二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是正确的。

李亦畬手订太极拳谱

特别是开篇第一句话“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也就是太极拳的最早起源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各种不同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似乎已成为太极拳史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此篇后题有“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谨识”,即作此小序的时间为清光绪七年、夏历辛巳年八月二十六日(1881年10月18日)。

而在此前传出的初稿,是由李亦畬的姨甥马同文(马印书)在李亦畬家抄录的,题曰“丁卯端阳日亦畬李氏识”,即写作时间为同治六年、夏历丁卯年五月初五(1867年6月6日)“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作“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前后的改动之处说明,“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的说法,在李亦畬写作《太极拳小序》之前已经约定俗成,但作为学术研究,还需要找到可信的史料文献作为依据进行论证,但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到最后定稿时仍感觉证据不足,只能以“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作为最后结论,但“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这一对太极拳起源的最早说法,至今仍为大多数太极拳派传人所宗,且多有发挥,新的各种说法也越来越多。

其他说法主要有:太极拳出自王宗岳。《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1928年定稿):“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另有王宗岳发明太极拳之说,见于1930年出版的姜容樵、姚馥春合编《太极拳讲义》:“清初太极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

《清史稿》(1928年定稿)

王宗岳传太极拳。此说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沟陈长兴,1943年夏《北平晨报》载《王矫宇访问记》,述王宗岳收蒋发为徒之事甚详,王矫宇为杨班侯的弟子,谓此事“闻之禄禅先生”。另据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源》,蒋发首传太极拳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杜元化,字育万(1869—1938),河南省河内县(今沁阳市)尚镇义庄人。

王宗岳是“托名”。此说见于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太极拳源流之谜》一书收录的康戈武文章:“王宗岳一名是一个查无其人的托名符号”,“一而再地考察,都找不到山右王宗岳实际存在的依据。显而易见的是,山右王宗岳仅仅是出自武禹襄一人之口的人名符号。王宗岳没有实际存在的可能”。

唐许宣平传太极拳,与南梁程灵洗创太极拳。民初宋书铭传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远祖宋远桥著),称其家传太极功“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又云“程氏太极拳术,始自程灵洗(梁元帝时人)”。

《太极拳释义·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

明陈沟陈卜创太极拳。此说最早见于1933年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的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馀,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陈沟第九世陈王廷创太极拳。此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等。唐豪根据陈沟陈氏家谱中,第九世陈王廷注有“陈氏拳刀枪创始之人也”,以及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之句,再根据陈长兴注有“拳师”,陈耕耘注有“拳手”,而两人都是太极拳家,得出结论“就这个互证来看,足以说明家谱所注王廷创造的陈氏拳,即为太极拳”。

轩辕黄帝创太极拳,张三丰传太极拳。据称杨禄禅师之弟子王兰亭以师兄名义所传授的师弟李瑞东,曾写一《序》云:“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至此,本门拳术始大盛矣,实为武术中内家嫡派......”。又称,“轩辕黄帝于常山观蛇鹊相斗,而创八面熊掌……即后来的太极拳”。(待续)

黄帝大战蚩尤

(0)

相关推荐

  • 王新午《太极拳法阐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外敌入侵,抗击日寇,匹夫有责,太极拳传人王新午上了战场.他打拳.研拳两不误,<太极拳法阐宗>一书就是在战火的洗礼中,带着硝烟的味道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怎样一本有着家国情怀的太极拳著作呢?& ...

  •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考释

    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是太极拳源流的一篇重要文献.然其不同版本的文字有别,学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兹就该文的版本和涉及到的问题试加探讨,以求历史的原貌. 一.版本考证 ...

  • 清代李亦畬太极拳论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 ...

  • 太极拳,从哪里练起?李亦畬宗师怎么说?

    前些日子,看到一份资料,讲的是古人的一些能力,其中有个叫霍布斯鲍姆的曾经在一本书里记载: 18世纪的时候,欧洲人的身高其实非常矮.有一次意大利征兵,72%的人不足1米5.但就是这样的士兵,他们能全副武 ...

  • 李亦畲太极拳理论之《太极拳体用歌》

    李亦畬是继武式太极拳开创者武禹襄之后,对太极拳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后继者. 李亦畬本人身材短小,身高约一米六左右,并且双目高度近视.身体条件的不足,没能抑制他的进取心.李亦畬为了验证拳技,常招门客至家动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建议收藏保存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 ...

  • [转载]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理论大全

    原文地址: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理论大全 原文作者:太极欧阳 武禹襄论太极拳: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 ...

  • 读李亦畬的太极拳《五字诀》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李亦畬像 作者简介:李亦畬先生名经纶,字亦畬(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父世馨,字贻斋,咸丰元年辛亥(1851)岁贡生, ...

  • 李亦畲 | 太极拳习练之五字决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站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吗? 太极拳习练之五字决 太极拳的"五字诀",是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也,乃太极拳先辈李亦畲(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建议收藏保存

    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