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哲学】“好脾气” 背后的人生智慧与生命哲学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好脾气” 背后的人生智慧与生命哲学
沈 周
出生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的沈周,脾气是出了名的好。
弘治十一年,长洲(今江苏苏州)曹太守刚刚上任,想要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有位衙吏嫉恨沈周,看新太守对当地名门不太熟悉,就把沈周名列其中,让他做小工的活计,为太守作画,意欲辱之。沈周不仅出身高贵,关系网也很发达,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如果沈周不想去,完全可以拜谒好友,免去劳役。
沈周《书法扇面》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谁料,面对前来征召沈周进城的衙役,沈周淡然一笑,每日前去太守府作画,早出晚归,乐在其中,直至装修完毕。曹太守亲自验收,还特地赏了沈周几文钱。沈周也不恼怒,径直回家去了。当有人为沈周鸣不平,说道:“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可勿往。”沈周也只是淡然一笑:“服劳役是义务,哪有什么卑贱呢?如果去拜谒权贵,反倒卑贱了。”
沈周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面对普通人,亦十分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他也从不拒绝。
“好脾气”背后的处世哲学:浩荡在物表 自得乐其中
沈周《松涧壁嶂图》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在文人圈里,“好脾气”的沈周绝对是一股清流。要知道,文人素来相轻,对家学渊远,资源满满的沈周来说,鄙视值完全可以爆棚。但神奇的是,我们很少看到沈周轻视他人,也很难在他的题画诗中看到他对什么事情有极度的愤懑不满。沈周仿佛永远处事不惊,宏阔平和。
更难得的是,他终身不仕,立志遁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大多数文人的信条。当仕途不顺,抱负不能开展时,文人才会遁隐,在田园生活中寄寓身心。但沈周不同,遁隐是他的主动选择。甚至,在权贵数次礼聘之下,沈周依旧以母亲年迈,不能远游为由,拒绝出仕。
作品局部
沈周为什么不事仕途?他的脾气为什么会这么好?
关于沈周不仕的原因很多:家族传统、老母年迈、逃避政治…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沈周在甘居布衣,悠游山泉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宇宙奥秘,即宇宙之“真”,万物之“道”。而这种感受恐怕也是其“好脾气”的缘由。
这一点,我们从沈周所作的诗中看出端倪。沈周曾在《记雪月之观》中写道: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若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
作品局部
这首诗是沈周在1488年,大雪过后的一个夜晚写下的。那一年,正月初三便开始下雪,初五才放晴。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旧银装素裹。当时,明月当空,雪月相映,沈周出门,看到的是清澈见底的溪水,皑皑的白雪,感受到的是沁入肌骨的清冷。置身于此的沈周仰望,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于是,他产生了一种“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的感觉。“神与物融”便是“物我不二,天人合一”,用今天的话,便是主客合一的审美感受。这是古人通达万物之“道”的途径。
在“神与物融”的境界中,万物界限被消弭,一切分别被剔除。主体思绪在一片澄澈中进入广阔无际的境界。所以,沈周在其后写道,上天(即眼前的景象)将我带入一个素净之乡,在这个素净之乡中,我思(我的思绪)携带着对名山大川的想象畅游至很远的地方,返还至宇宙本源的怀抱。由日常之景,领略宇宙之境是沈周的智慧,也是他的生命哲学。与其说,他是个“好脾气”,毋宁说,在永恒的时空面前,他真正明白了,个体只是沧海一粟,人生亦不过须臾。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对宇宙本源地体悟尚且目不能暇,生活的一地鸡毛又何足挂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