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家长还能做些什么?
前两天,我看到一则这样的留言,
“如果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家长还能为孩子的将来做些什么?”
长假前的最后一天更文,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长假期间,心情或许都能好一大截。
01
“天生学习的料?”
先上结论,我的结论很明确:
除非是智力问题,否则绝对没有什么“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先不说“学习”是个非常大的范畴,孩子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说话等等这些基本技能,全部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可以说,学习本身,是人的生存本能,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学习的料。
即便把学习的范围窄化到“学校学习并通过考试”这个范围,只要不是智力问题,孩子成绩保持在中游以上都没问题(前提是有正确的方法和心态,后面会详细聊)。
咱们国家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具备最基本的知识架构,将来他们进入到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有最基本的思考工具和方法,这就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别大家将来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工作,各抒已见,结果一个人举手发言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集体开会的时候一定要喝热水,这样才能聚气,否则就会失败。别笑,真有这种事情,这就没法讨论了对吧。
大家了解历史的话,就会发现,越是基础的教育内容,从古至今的变化相对就越小,国别之间的差别也不会很大。
从古希腊时代的斯巴达开始,12岁之前的孩子,要学习的是阅读,写作,算术,以及军事格斗(算进体育的大范畴里)。
古雅典,要学习的是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音乐,体操和田径运动。
古罗马,要学习的仍然是阅读,写作,算术,以及运动。
再到现在美国、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围绕的仍然是这些内容。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给到的是相对比较全面的、最基本的教育,考试考察的也是最基本的架构,过去中国的考试,还会有道超纲题拉开差距,现在是完全没有超纲题了。真正的天才孩子有一道专门的培养路线,基本都不需要和普通孩子走一个跑道。
所以如果你的目的不是北大清华985211,普通智力足够了,并不需要到拼“天资”的程度。
02
成绩的差异来自哪里?
那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的成绩有高有低?
这个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首先,学习成绩好的,有可能是天资的因素,天资好的,悟性高的,老师讲的再渣,学习环境再差,家长再玩手机,人家孩子不用掌握方法,成绩也就蹭蹭上去了。
有句话说:“小猴子过河才讲究技巧,他们要研究脚踩哪个石头,怎么跳;巨人过河,从来都是踏浪而行。”这就是天资的厉害之处。
但学习成绩不好的,绝对不是天资的问题,成绩上不去,基本就两个原因,
一个是方法的问题;
一个是心态的问题。
想要提高,从这两个角度对症下药即可。
除非,很多家长并不想去提高,他们只是想找到一个借口推卸责任,而把责任推给孩子天生不行,就是绝佳的理由,那这一类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学习方法呢,要么是靠自己悟,要么就是靠老师教,在“悟”的这个环节涉及到孩子的天资问题,也是整个学习链条中唯一一个和天资挂钩的过程。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老师讲的再差,有极个别孩子开悟的特别快。
举个例子。
我原来陪朋友小孩去学滑板,都是之前没滑过滑板的孩子,滑板老师讲的云里雾里,说实话我觉得他讲的不好。所以大部分的孩子站在那里干瞪眼,但有一个小孩,就叭叭地开始做动作。那老师就特别激动,说,你看看你们怎么都这么笨呢,人家这孩子,就听得懂之类的。
我在想,这哪里是孩子笨的问题啊,明明是你讲的不好,但恰恰遇到一个在这方面有天资的孩子,换谁讲这孩子都能做动作,换个好老师估计动作做的更好。
但这就是孩子在校内学习经常面对的问题。
一个班40多个孩子,从概率的角度,一定有几个开悟特别快的,而且每个科目都会有开悟快的孩子,有些小孩在逻辑思考上特别有悟性,有些小孩在动手能力上特别有悟性,有些小孩在艺术感知上特别有悟性。
天资这个东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只不过跟学校学习相关的天资,在当下这个社会,更占便宜一些。
如果孩子恰好有跟学校学习相关的天资,别洋洋得意,通常在某个方面特别有天赋,在某个地方也就会有缺陷,所以没什么好沾沾自喜,更没有必要去鄙视别的小孩;就像有些小孩数学上有天赋,但你看他们可能在阅读理解和情绪控制上,还处在一个非常低幼的状态。杨振宁的父亲发现杨振宁在数学上的天赋,非但没有拔高培养他,反而给他请老师教文学,这是一个相当有智慧的父亲。
那如果孩子暂时没有学校学习相关的天资,也大可不必惊慌,前面说了,咱们国家的考试,如果你的目标就是孩子别垫底,能中流甚至读个本科,那绝对到不了拼天资的时候,此时,好的学习方法就相当重要了。这就相当于上战场,你没有猎豹那样跑的贼快的天赋,挑一把趁手的武器比赤手空拳上去要好的多的多。
03
学习方法比天大
怎样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家长要费尽心思去了解的。
优秀老师最厉害的地方,也是能传授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为啥,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学习的料,但有些孩子就是学不上去,绝大数情况,是没有掌握方法。
我参加过的饭局里,有几次印象深刻的。
有一个饭局上,来了一个拿遍各种国家级别教师奖励的老教师,老师上来三言两语,把他所教的学科庖丁解牛的讲的非常清楚,饭桌上一众人听的津津有味,纷纷拍大腿说要是读书的时候遇到您,那学习成绩高几个段位不是问题。然后大家都去加老师微信,因为这个老师点拨孩子三五句,可能比一般老师教三年还厉害。(那是不是课外补习机构的意义在这里?不是的,绝大多数课外机构请来的老师最多就是学校一般老师的水平,这种老师怎么可能出来讲课,不可能的。)
优秀的老师是稀缺资源,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真想孩子成绩上去,绞尽脑汁也要去研究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比天大。
但我也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每当我写学习方法的时候,阅读量要比其他的文章少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仍然有大量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很多科学家、心理学家已经做了大量认知实验,证实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玄学,是科学,可重复,效果可验证。
我拿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飞镖实验”作为说明吧。
这个实验是在纽约一所女子学校进行的,参加实验的是一群高一和高二的女生,实验内容是第一次学习如何扔飞镖。
组织实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把她们分为几组。
第一组叫作绩效表现组,研究人员告诉她们,只要朝着靶心扔飞镖就行,得分最高的组赢得比赛;
第二组叫作学习方法组,研究人员让该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掌握扔飞镖的过程上,并且把扔飞镖的几个关键点交给孩子。他们首先学习如何投掷,掌握几个基本步骤,比如,先让手臂尽量贴近身体,然后学习如何瞄准靶心。接下来就是相应的练习。
第三组是控制组,研究人员给她们的指导就是尽量做到最好,也就是说,这一组学生可以采用她们喜欢的任何方式学习投掷飞镖。
实验结果非常惊人。
学习方法组的成绩远高于另外两个组,她们的实际得分差不多是其他组的两倍,而且她们更加享受实验过程,该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的几周内,还多次要求向研究人员学习更多的飞镖投掷技巧。
飞镖实验的结果非常直观,它也反复被其他实验所验证。学习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套理解事物的体系。学习活动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规划,需要反思。一旦人们懂得如何学习,将会更高效、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
关于学习方法,我之前也写过很多的文章分享了,感兴趣的可以站内搜索一下,以后也会继续讲,这里不赘述了。
04
学习心态是软实力
说完学习方法,再来说学习心态。
学习心态这种软实力,是家长最不重视但其实在提分上面有奇效的一个东西。
人是一个有机综合体,你不能光想着怎么背的多,怎么学的快。
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具备成长性思维,如何消除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如何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价值感,这些都是学习心态的范畴,它要比怎么背的多,怎么学得快重要的多的多的多。
很多家长错误的理解学习是纯理性的,是跟情绪和心态无关的,但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工作的,学习某一个学科,即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既是认知性的,也是非认知性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越高涨,越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收获就越多。越是不怕失败,愿意积极尝试,效果就越好。
这是为什么,我的文章中会反复强调“兴趣”这两个字。我在文章中也会反复说,不要把你对学习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家长对学习不好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慌,是非常大的拖后腿的因素。即便掌握不到学习方法,一对心态平静,轻松,愉悦的父母,在孩子校内学习这件事情上,也是很大的加成。
所以,马上放长假了,过节就好好过,给自己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也别整天看孩子不顺眼,多表扬孩子几句,多发现一下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算是这个长假,给大家的小任务吧。
我们节后见!祝开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