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零钱岁月长(散文)
我儿子远在云南昆明上大学,有时在联系中他告诉我姑姑、二爷等亲戚又给他几百元的红包作为零花钱。我让他尽量不要收。同时在向姐姐等人表示感谢的同时,郑重告诉他们不需要在平时给我儿子零钱,我已经根据儿子的正常需要给够各种费用。再多给钱会让他感觉钱到手太容易,从而拿钱不当回事。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坚持认为应当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金钱观。妻子和我的观念有些相左,曾反问我:“难道你小时候不想手里多有点零花钱吗?”妻子一句话勾起我对关于零钱的回忆。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初农村,从小就缺吃少穿,人口馋。稍微大点之后,就认识到钱的重要作用。为什么?钱能买到许多好吃好玩的,什么糖果、冰棍、麻花、糕点及各种小玩具。可惜家长手中也没有什么钱,他们不肯把手中秤盐买油的钱用于这方面。我们能得到零钱的机会极少,主要来源有机会极少的压岁钱,,一个春节下来,连家长带亲戚给的能有几块钱已是大收获,装在钱包里,睡觉时都放在枕头下,满满的都是幸福。另一个渠道就是自力更生,买废品,当时农村经常去收废品的,烂鞋底、麻绳头、大骨头、牙膏皮,破塑料、废铁碎铜都要。卖的钱归孩子自己支配。
等到1980年后,淮北地区实行土地承包,农民日子开始好转,大人手中钱多了些。但钱多也不是随便给孩子的,我们家里是需要积极参加各项劳动,喂家禽牲口,春种夏管秋收庄稼,待到卖粮、卖猪羊、卖树时父母会拿出一些零头给孩子。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当时种地化肥紧缺,只有多积农家肥,母亲让我每天一大早起来捡粪,够一百斤给我两块钱。家里还喂了几只大白兔,由我和四姐妹妹承包一切,一年可卖几次兔毛,钱归我们。这样一年下来可得零钱几十甚至成百元。对一个孩子来说算得上一笔“巨款”了。
毕竟这些钱来得不容易,是不能随便乱花的,要花在自己最喜欢的事上。我不贪吃,几乎没有用零钱买过零食,任何零食都很难吸引我。也不买玩具,农村孩子的玩具差不多都是就地取材,泥捏的、纸叠的、木头做的多得很。但我喜欢看书,我们学校里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流动书摊来卖书。因为做教师的父亲很早就教我识字,给我讲故事,文字给我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零食玩具。我愿意把自己支配的钱花在这方面。80年代的连环画非常多,《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英雄传》古典名著系列,《红日》《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色经典系列无一不紧紧吸引着我,买下。稍大些,我又喜欢上《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中学生》《辽宁青年》等书刊,买下。再大些我开始读更多的人物传记、军事历史、天文地理以及原版名著,买下。只要有机会去县城,新华书店是我一定要去的地方。我至今保留着青少年时代买下的几百本书,见证着我一路走来的痕迹。回头看来,正因为大量的阅读,给我打下坚实的学文科的底子,我的零钱花的值。
还有一次我的零钱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上初一,三姐上高中每月需要回来拿生活费,一次农忙季节,三姐回来急需拿钱回学校,母亲手中的钱刚买化肥种子,父亲工资还没发,家中一点钱也没有。在当时农村家庭不好借着钱,三姐正着急期间,我突然想起平时积攒好长时间的二十多元,我赶紧取出储蓄瓶,四姐和妹妹也把自己的零钱都拿出来,一下凑够四十多元,解了三姐燃眉之急。三姐后来多次提起此事,并在工作之后不断拿自己的工资帮助我们上学,使我们几个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后来日子更好过些,我手中的零钱也随之又多了些,除了买书之外,到了暑假,父亲答应带我们出去旅游,前提是用自己的零钱买车票、门票。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费用极低,从我保留下来的各种票据来看,1988年从符离集到泰安的车票是6元。而泰山的门票是2元。就这样我连续几年去了徐州、泰山、南京、合肥等地,与同学相比,算是“行万里路”,眼界开阔的了。如此我的零钱功不可没。
总的说来,我的零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培养了我如何对待使用金钱,就是花自己挣得钱更幸福,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才值。但我同时也发现一个让我不知道人生悲哀还是有幸的现象,已经面临知天命之年的我对大钱几乎不感兴趣,工作近三十年的我对工资的多少从不在意,什么绩效工资、一次性奖励的,我看过一眼后不会问第二句,随妻子怎么安排好了。若来了一笔稿费,文章获得一笔奖金,家中废品卖得几十元,虽然都不高,我仍然会很开心,依然用这钱买自己喜欢的书,或和几个知己小酌,幸福感极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观念已深入我的骨髓,对金钱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使我这辈子都没有成为富翁的可能,这样的人生也许在世人眼中,不算成功。但知足常乐,我已经能用心体会生活本身之美。
岁月不居,现在日子更好,我已经有足够的零花钱供应儿子,但还是想让他明白:生活幸福不是靠金钱的多少来决定的,不要幻想一辈子靠别人,另外一个人奢侈了就会缺少勤勉心,唯有勤,才有幸福生活;唯有俭,才能守住幸福。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240余篇,60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