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绿山丨新桃花源记
去寻访一个桃花源,我担心做了武陵人第二,怕不知归路,便在电脑上百度地图查看要抵达的位置。地图上标记桃源小镇在黄塘镇,从古老的洛阳桥下的洛江向上溯几公里,洛江分岔了,左边一条河通向河市镇以远,右边一条溪流经黄塘镇而下。非常有趣的是,两条河流似乎要在大地之上画了一个圆,呈现合抱之势,而聚龙小镇在地图上是一个绿色的大圆点,宛若明珠一颗,在两河流域之中,俨然一幅双龙戏珠图。
向桃源进发。缘溪行,过桥,上桥,在旖旎的风光中,我们来到聚龙山下。小镇静雅,高楼林立,最为可心的是聚龙湖一汪碧水跃入眼帘,多像少女的明眸,无限秋波。山含情,水含笑,抬头仰望,龙山青翠,山岚若雾,环绕山峰,缠绵宝树,舒展自如,一如禅心大自在。高山的身影嵌在湖面,水碧如玉,微波不兴,几个老叟端坐湖畔,持钓鱼竿守望水面,垂钓一片湖光山色。
人初至,心已安,恍然如梦,小镇似曾相识,只是我若劳燕归来。忽闻欢声笑语,童子嬉闹,徐步前行,似乎邂逅了袅袅炊烟,惊现故乡的画面,仿佛听见母亲的呼唤,在都市繁华里劳碌奔波太久,终于寻得一方乐土。立足处,即可栖居,坐卧青青草地上,就可以小憩;舒展四肢,可以神通环宇,靠近大地,可以思及八荒;做深呼吸,为身心清净,登聚龙山顶,辽阔视野胸怀。
物业管理人员驱车来,载着我们一行看山看水看物业,虽然走马观花,匆匆里驻足留恋,刚刚下车走几步,常常又被催促,出发复出发。出发,又是下一个景观,景点多又奇胜,令人流连忘返。在广场一角,一位身穿制服,戴着大檐帽的保安,追上来向我敬了一个礼,双手递上一本书。我一看是我刚才夹在腋窝下的那本,在我漫不经心的散步中已悄悄滑落。我赶忙致谢。拾金不昧远不及拾书不昧,也许他不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吧。他一转身迅速回到他的岗位,他站在阳光下,把自己站成一棵挺拔的松树。我问他,累不累,他青春的脸庞扬起微笑,说不累,我又问他,薪水多少一个月,有五险一金吗?他挺起胸膛,点了点头,我又问他谈女友没?他使劲点点头,一双眼睛被荡开来的微笑挤成一条缝儿。不用回答,看他脸上写满幸福与快乐表情就知道。
午餐,在湖边的一个小餐馆里。餐饮自助,像似到了家中,自取碗筷,装饭盛菜,打一碗汤,找个靠近湖水的桌子坐下,面朝湖水就餐,别有一番风情。吃,不要剩下饭菜,虽然是素菜素食,最好能吃多少就打多少,光盘也是一种惜福。吃好了,顺手把碗筷收了,洗了,自己的事自己干,举手之劳,不要麻烦他人。餐馆里的工作人员也是来自小镇上的义工,他们勤劳的付出,微笑如春风常驻。
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从闹市到聚龙小镇,鲜明的两个境界,少了喧嚣,多一份安静,百鸟的歌舞取代了汽车马达与喇叭,小径清幽已经脱去俗世的繁华,返璞归真的宁静令人陶醉在这美好家园。下午在会堂,业主说这里没有物业,房产从不打广告,业主们纷纷跟我们讲述爱上桃花源的传奇,有的是一见聚龙山水便钟情,有的是来自朋友的引荐,有的人是缘于一场美丽的错误,他们真情流露,讲述得激情澎湃,彰显爱心满满,心安于这一爿山水间,日子过得怡然自得。或许,心若住下了,就真的不想离开。
我不是武陵捕鱼人,但同处谋生之艰辛无异,同是桃花源的外来客,也同样犯下一个美丽的错――误入了桃花源。告别桃花源,我记下了那桥,那溪,我知道再回桃花源只是一个愿景,唯有那山、那湖,从此蛰伏在我的脑海里成了一个栖居的蓝图,何年何月,我也将学着陶翁采菊东篱的模样,寻一方山水与梦终老。
归来兮,附五言八句打油:
微笑不落幕,
营销真文章。
陶翁东篱笑,
昨日菊花黄。
文字价日贱,
淡泊著诗行。
沽酒买醉意,
梦中且还乡。
作 者 简 介
陈绿山,笔名“山上雨”、“水心云影”,生肖70后辛亥之猪。安徽籍。现为泉州市作协会员,丰泽区作协常务理事。文字散见海内外报纸杂志以及人民网、新浪等网媒,散文《泮宫芹藻春迟》《住下,就不想离开》连续两年获得“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大赛”奖项,短篇小说《与我长住》入围首届浩然文学杯,组诗《水头观石》获石文化全国征文大赛诗歌组三等奖。累计获得过各种征文赛事奖项二十多次。敬畏文字,崇尚传统,视写作为一种快乐的修行。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