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儿时麦收的记忆
人间五月闲人少,男女老少收麦忙。又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最近网络最流行的就是回家收麦了。是呀,昨天回到老家收麦,看着一台台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开过去,一块块的麦田就收割完毕,在地头一堆堆的麦子干干净净的,丰收的农民脸上洋溢喜悦。村前的几十亩田地三部收割机在不停地忙碌着。看着这样的一幕,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多年的前的麦收时。记得儿时,村子的树木长得茂密的时候,小鸟们每天站在树上不听的歌唱着,田野里弥漫着麦香,布谷鸟叫着:“咕咕对对,咕咕对对”,黄鹂鸟叫着:“麦秸垛垛、麦秸垛垛”,是呀到了麦收的时候了。奶奶会告诉我们说:“布谷鸟是在叫着,咕咕对对,长疮受罪。”
一、操场
记得小时候麦收时第一件是事情就是操场,操场通常在正式割麦的前几天,先在离村子比较近和交通方便的麦田里靠路边准备一块空地,用石磙碾平整留作把收来的麦子堆放、脱粒用。操场时先是割麦,割个三四分地,当然如果家里的麦子多,场可以操大一点,麦茬留的很高,待麦子割好后,再把麦茬拔掉,然后用铁耙子、铁锨把场地收拾平整。不平的地方用锨趁一趁,用铁耙子搂一搂,看整个地面平整后,开始上地头的沟里挑水泼场,泼场一般也要几十桶水的,整个场泼得湿漉漉的。场泼好后,从老麦秸垛上弄几筐麦糠,在场里撒一撒。然后就是操场的最后一步就是用石磙先碾一碾,碾的时候最好是用人力,石磙上上好石磙框子,石磙前后各拴根绳子,两个人来回拉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因为这个时候如果用牛来拉石磙,牛的蹄子很容易把场里踩得都是蹄印子,场就不光油啦。拉石磙操场很是一件体力活的,几分地的场要想碾的光油油的要很下一番工夫的。碾好的场有麦糠在上面,晒个几天也不容易在裂开了。刚刚碾好的场地上湿乎乎的,一股清爽的泥土清香弥漫在整个场里,孩子们这个时候是最高兴的,在操场时候往往也是好几户人家的场地连在一起的这样劳动的工具可以互相借着使用,遇到忙的时候也可以互相帮个忙。孩子都会一个个脱赤脚在场里蹦蹦跳跳的,一会儿耍个车轱辘,一会儿摔个跤,一会儿来个踢鞋子的游戏,高兴了几个人躺着凉凉地上,看着空中飞过的蜻蜓,看天上的白云,看夜晚的星星。
二、割麦
场操好后,就开始割麦啦。记得小时候割麦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先磨镰,每家每户的镰刀常常挂着堂屋了的簸篱子上,每一家都有好几把,一年中用的最多的就是一个麦季子,一个秋季子,平时就挂起来。早起的时候父亲把镰都找出来,端一盆水蹲在小院前的老枣树下开始磨镰,几把镰被磨得闪闪发光,明亮明亮的,磨好的镰父亲总喜欢用手指在刀刃上试一试,家里的磨镰石被父亲磨成了月牙形。
在割麦的时候,我记得村里人们还经常在地头先上一炷香,在地的路边放一盘炮,才开始割麦。期待今年的小麦能有个好收成多么朴实的愿望呀。到后来渐渐地没有再放炮的了。割麦的时候每个人拦个五六耧腿的麦子,右手拿镰,左手伸出手掌向外揽着麦秧,明晃晃的镰刀向前伸出勾着麦根向后一拉,应着呲呲的响声,麦子就齐刷刷的割下了。一镰跟着一镰,一行接着一行,麦子被慢慢地割倒了。从小我们兄弟就跟着大人开始割麦子,虽然没有父母割得快,我们一样争先恐后地比着干。谁也不愿意休息,抬起头看看太阳,感觉一个个的光晕在眼前晃动,再看看每个人的脸上、鼻子上、鼻孔里全是黑色的麦锈,汗水流过,一个脸就像小花猫,想笑但是没有谁笑出来。终于割到了地头,我们赶紧跑到地头的沟里捧上几捧水喝,然后再洗洗脸,看看沟边的青蛙听到了响声一个个朝水里蹦去,有时候还能抓上几只,找根线绳拴上。一家人老老少少全上阵,一晌午一块地的麦子就可以割完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三、拉麦
割好的麦子先是在地里晒一晒,到晚上就要拉到场里垛起来,过去在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架车,架车车身有三米左右,一辆车子一趟拉不了多少麦秧子,为了能多拉麦秧,通常要在架车上绑上两个常常的木棍,两头绑上秋季加工粉面用的罗缸木篦子。在家里把车子整理好,到地里,先是把麦秧子一挟子一挟子地抱到车上,装得整整齐齐的,麦穗朝里,麦根朝外,垛高了还要上去踩一踩,把麦秧子踩实落。一车麦秧子往往要堆得高高的,用手够不着了,要用木杈往上甩。一车常常可以拉上一二分地的麦秧。装好后,再用长长的绳子刹住,刹绳时候也是技术活,弄不好把一车麦秧子刹歪了,就麻烦了,往往是两个人一起来,两边车把上的两根绳子一起拉,小时候我常常是在父亲刹绳子的时候拽着绳子在下面打提溜。车子刹好后一个人拉着架着把拉着车子,一个人再拉着二绊,后面再来一个人推着才能把一车的麦秧子拉出松软的麦田。车子能拉到路上一个人就可以拉了,把麦秧拉到场里,再垛好。等着麦子割完后再碾场。一家几亩的小麦也要割上个三四天的。都拉到场里,场里就堆满了麦秧子。
四、碾场
麦子割好了,拉到了场里,就等着碾场了。碾场要等到好晴天,吃过早饭全家人就扛着钉靶、木杈、扫把来到场了,把场里先打扫干净,用木杈和钉靶把垛好的麦秧子扒倒,然后用木杈把麦秧子一点一点的推开,铺满了整个空余的场地,一垛的麦秧也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摊好,摊好场,再把麦秧子在抖一遍,使麦秧子蓬松、均匀,这个过程叫摊场。
摊好场就可以休息了,下面就是晒麦秧子,火辣辣的阳光照在麦秧子上,你就可以听到沙沙的麦秧子被晒的声响。大伙儿可以坐到地头的大树下,小河边,洗洗脸,拉个席子躺下休息,听听收音机。等到麦秧子晒得差不多了,还要到场里把麦秧子翻一翻,让下面的麦秧子翻到上面来晒一晒,几个人拿着杈一人一段,翻场时候也要把麦秧子抖动均匀。翻后再晒上一段时间,就可以碾场了。快到中午的时候,就开始碾场了,在老家过去家家户户都喂一头牛就是为了干农活用。把石磙准备好,牛套拴好,石磙的后面还要拉上一个石落子。碾场赶牲口的一手拿着皮鞭,一手拉着牛的缰绳,牛就开始在场里慢腾腾地圆圈转着碾场了,石磙过去麦秧子立即就压了下去,鞭子一扬,牛就赶紧使劲往前,一声“呕吼……”牛也会立即加快步伐,老牛就是那样听话温驯,赶牲口的身边还放在一个箩子筐,一把木锨,还要在边上准备一个水桶,要是牛拉粪便了,赶紧把筐拿去接着,别拉在麦秧子上了,如果牛要尿了就把便桶拿过去。赶牛的人戴着草帽静静地站在场中间,看着牛儿一圈一圈地拉在石磙碾过,时不时地吆喝两声,扬一扬鞭子。当然碾场也不是站在一个地方不动的,石磙是一圈轧着一圈,慢慢地移动,直到满场的麦秧子全部碾得秸秆发白发亮了,有麦穗的麦子一粒粒的落下为止。碾好了场,把牛牵到地头拴在树上,让牛休息休息。这会儿又该人忙了,大伙儿再把场里的麦秧子翻一遍,这次翻场就不一样了,木杈下去从地面托起麦秧子,要使劲抖动几下让碾掉的麦子落下,然后翻动麦秧子让下面没有碾的翻到上面来。大家一起,很快就可以场翻动一遍了,趁着中午阳光正好,好好再晒一下麦秧子。等到吃过中午饭再到场里碾第二遍。
五、起场
吃罢午饭全家人就开始急急忙忙地赶到场里,开始碾第二遍场。直到麦秧子上的麦子已经碾下差不多了,这时候就可以把牛卸了套,牵到地头拴起来。开始起场了,起场的时候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先是把碾好的麦秧再抖一抖,(口语说撷搭撷搭)让麦秧子里不再有麦粒,抖好后放成一小堆一小堆的,大人们可以用木杈挑到场边堆起来,垛成麦秸垛。孩子们在用捋把把没有挑净的长一点的麦秸捋掉,留下的全是麦糠和麦子了。然后用捋把和木锨把麦糠和麦子推到场的中间,小孩子推不动,就把捋把和木锨的把子顶在肚子上往前推,这样可以省了很多的力气。傍晚时分,天气已经渐渐转凉了,我们都是赤着脚,在场里跑着干活,很快就把场起好了,一个大大的麦粒和着麦糠就堆在了场的中间。
场起好了,一家人坐在光滑的场里,倚着麦秸垛,喘口气,休息休息。母亲和奶奶就会回家准备晚饭了。这个时候场里就属于我们孩子们的了,场里会飞来一只只漂亮蜻蜓,红色的身躯,蓝盈盈的翅膀,一对凸起的眼睛。就先一架架小飞机飞来飞去。大伙儿会拿着扫帚,拿着扬场锨追赶着飞舞的蜻蜓,拍呀,追呀,谁要是拍到了一只蜻蜓,大家都会高兴地跳起来的,把蜻蜓的翅膀撕破一段,看着它还能不能高飞。不一会儿西天的晚霞就会染红了半边天,几朵红色的云彩挂在天空中,渐渐地云霞淡了,云彩的中间露着一颗颗眨着眼睛的小星星,夜晚来临了。
六、扬场
在麦收时节,最不容易的就是扬场了,虽然我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扬场了。扬场一般要等到有风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是在早上。晨风吹起,每家都开始扬场了,扬场一定是两个人的活,一个人扬场,一个人捋场。扬场要用木锨和扬杈,捋场要用捋把和扫帚。
记得父亲扬场时常常是一个腿朝前面弓着,一个腿向后伸展,一只手攥着木锨的把子的最后端,一只手攥着木锨把的前端,将木锨用力铲满糠和麦粒,看看风向,朝着前上方把木锨后端向下一压,顺势向上一送,麦子和麦糠就在风中扬起,那姿势不慌不忙,张弛有度,麦糠和麦粒在空中自然分离,轻飘飘的麦糠随风飘远,颗粒饱满的麦子闪着金光落在木锨下不远的地方,随着一锨一锨的扬起,麦子就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祖先一套传承了百年不变的扬麦的姿势。
瘦弱的母亲戴着草帽,拿着大扫帚轻轻地在落下的麦粒上扫啊扫,把没有被风吹走的麦秸、没有碾开的麦穗扫到一边,麦粒落在母亲草帽上,又顺着佝偻的身子滑落,滑落……一座小金山堆在了场里,父亲看着扬好的麦堆,蹲在麦堆旁,点上一支烟,白色的烟气掩映着父亲欣慰的脸,似乎也忘记所有的疲劳。
扬好了场,还要晒麦,还要继续碾场,等到满场的麦秧都被碾好了,还要在碾第二遍,叫做遛秸,一是碾下还残留在麦秸中的麦粒,二是把麦秸碾碎好喂牛,遛秸就轻松多了。一个麦季子下来少说也是十天半月,遇上天公不作美的时候,有时候一个月也不一定够。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麦收全是机械化了,一个麦季子可能就是几天就结束了。现在想来当年的麦收真的是劳苦中带着快乐。
作 者 简 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