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器械2021年投资策略要点,最看好消费医疗
应星友要求,整理了一下兴证医药2021年策略要点。
券商研究员一向对所在行业比较乐观,即使有负面,也说得很隐晦。兴业证券医药团队把所有问题都看到了,只不过点到为止,或旁敲侧击,我整理了一下,不面面俱到,突出主要的机遇和危机,部分作简短解读。
创新药:
1、进口新药获批时间缩短,压缩到300天以内,少数品种甚至已接近100天。
解读:国内药厂的Fast Follow-On(快速跟随)模式日益受冲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license in(许可引进)越来越多,创新药自研遭遇挑战,长期不利于生态。
2、内资部分靶点扎堆。国内生物创新药申报的IND数量来看,有近一半的申报围绕PD-1/PD-L1靶点。
解读:本月的医保谈判是PD-1最后的红利窗口,所以降价竞争激烈,明年PD-1将成为红海,后年就有可能集采了。多适应症多药联用的药厂还能保住部分利润,比如恒瑞、信达,君实先发优势丧失殆尽,不需要别人黑,自身本来就看衰。
3、创新药企,销售团队规模有限,且建立时间相对较短。恒瑞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目前都拥有超过万人的销售团队。
解读:如何平衡市场空间、研发成功率,与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竞争已成为众多创新药企的难题。百济神州PD-1替雷利珠单抗、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销售其实是不理想的。
4、未来有系统性优势的龙头企业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一个新的药品如果要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前段的研发能力(确实研发出好品种),同时也需要强大的商业化运作能力。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已经形成了像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等一批一线的药企。
解读:这段说得很明白了,要投资有系统性优势的龙头企业。
5、中国式Biopharma全领域整合能力较弱,但通常在细分领域的研发积累、特定技术的研究深度具有优势,从研发方向和管线上避开与大型药企的“头对头”直接竞争,保持细分赛道中的领先地位,或在细分赛道可以与大型龙头公司相竞争。
解读:二线细分龙头的生存法则,比如人福医药的麻醉,健康元的呼吸。
器械:
1、医疗器械子板块表现优于SW医药生物,又优于化学制药子板块。以2010年初为起点,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近10年中,医疗器械板块最高累计涨幅约501%,而SW医药生物和SW化学制药涨幅分别为258%与220%。
解读:药不如械。
2、器械行业仍处于创新发展变革上半场,未来3-5年会有一大批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问世,会复制过去5年创新药发展历程。
解读:相比处方药,器械创新开始得晚,要慢一拍,行业集中度更低,发展阶段更为靠前,意味着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
3、创新医疗器械时代到来,微创医疗火鹰支架是国产器械研发和制造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脊柱植入耗材、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化学发光等,都有多款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解读:注意创新器械的提法越来越常见,先前我把微创医疗定位为“创新器械平台”,微创拥抱了创新大趋势,市场会越来越认可,不管是否盈利,不管怎么折腾,抱紧筹码。
4、PCI、监护仪、生化诊断、DR等细分赛道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在国产化率较低的细分赛道如化学发光、MRI、脊柱植入物,国产替代的故事正在加速上演。脑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主动脉介入等细分领域当前均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前景。
解读:配图中,蓝色越长越有戏。
5、各个赛道都有国产企业的身影。南微医学软组织夹具有可精确旋转、不限次重复开闭、可通过十二指肠镜、残留硬端短等优点,性能优于同类产品国际品牌,价格较国际品牌同类产品低,性价比高。公司产品终端价为199/299元,波科产品终端价为700-800元;美国公司产品终端价约为125美元,波科约为250美元。南微止血及闭合类产品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9.59%。三友医疗占有2018年国内企业市场份额的8.25%,作为国产脊柱植入物耗材的研发型企业有望直接受益于进口替代趋势。
解读:各个赛道市场容量以前在星球分散提到过,现在这两张图做了集中归纳,建议收藏。
6、对于器械集采的几个观点:A此次冠脉集采,小企业只有低价入围一种策略可选,大企业可选择的策略较多,非集采市场仍有一定规模,但治疗手段会转向可降解支架和药物球囊。B不是所有的器械都适合集采,只有量大、标准化、竞争比较激烈的产品才适合全国集采,其他产品如IVD会采取DRGS的方法进行控费.C此次器械集采类似2018年12月的药品集采,集采之后器械中的big pharma
依然会持续向好,这类关注迈瑞医疗、威高股份。器械中的biotech可能会轻装上阵,关注微创系(心脉等)、德诺系(启明等)康德莱医械、三友医疗、南微医学等新一代公司。
解读:仿制药第一次集采,导致医药板块股价大跌,仅仅一个月之后,创新药开启了波澜状况的牛市,器械可能会部分复制这种路径,现在不需要更悲观了。
消费医疗:
这部分不解读了,因为说得很好很直白,类似说法也是我们一直在重复的。
1、消费医疗是医保控费降价趋势下的避风港行业,其中医疗服务既有相对刚性稳定的下游需求,又有消费升级的推动力,量价齐升是医疗服务的长期趋势。患者端—老龄化、疾病谱、消费升级促使医疗服务需求加速成长。
2、医疗龙头:品牌力带来低获客成本。强品牌占据消费者认知,成为细分行业的“代言人”。眼科连锁赛道,爱尔眼科的单位销售费用对应收入显著高于其他眼科连锁。连锁医疗服务的盈利密码在于高毛利率,在成本端,规模效应带来的上游议价能力强;在销售端,强品牌带来下游定价能力强。管理和质控是复制的核心,复制能力决定盈利水平。质控是医疗服务的核心。龙头公司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质控流程,优化管理流程,新店整合速度加快,盈亏平衡周期缩短。
3、 ICL(独立医学实验室):看好专注于医检主航道,实现高质量发展,店龄结构良好,业绩迎来向上拐点的金域医学,也建议关注“产品+服务”双轮驱动、管理优化的迪安诊断。·ICL行业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合计占据50%以上的市场,其中金域医学市占率超过34%,遥遥领先国内同行。
4、连锁药店:渠道持续下沉,门店分化已现,小药店加速出局。四大药店(大参林、益丰药房、一心堂、老百姓)老店增速平均达到 10%以上,内生增速亮眼。,线上审方监管、医保属地化管理是电商 B2C及互联网医院网售处方药的两大障碍,更看好由传统药店转型引领的O2O模式。慢病管理打开药店增长天花板,调研表明某药房对慢性病人进行深度维护一年之后的数据显示,人均消费由270元上升到1700元。
5、医药消费品:片仔癀,除自主开发的化妆品外,也尝试跨界结合、强强联手,与上海家化合作推出片仔癀牙膏,主打“清热降火”功效,去年已实现盈亏平衡,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云南白药主打减轻牙龈问题的云南白药牙膏;马应龙主打祛皱的马应龙八宝眼霜无不冠以品牌名称,尝试突破。
6、疫苗:“创新+消费升级”是疫苗的发展推动力,由消费者自费的创新二类苗普遍具有更强的定价权。未来几年内,国产创新疫苗将迎来上市的小高潮。
投资策略:
1、资本市场上偏爱的上市公司
·要么投大龙头,要么投细分赛道的龙头
·大龙头:对一级投资者而言更多的是拆分的机会和 业务介绍的机会,对二级投资者而言是配置的理想 标的
·细分龙头:弹性的主要来源,在领军企业不进入的 领域,迅速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不一定技术是最优的)
2、风险与预期差的重新定义
·未来医药投资最大的预期差不是去了解一个季 度业绩增长是20%还是25%,而是了解商业模式、 品种、技术
·未来医药投资最大的风险不在于标的买贵了 (虽然这也是风险),而在于买到了不好的标 的,理解错了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
3、四条主线布局
(1)医疗服务+自费消费
既包括医疗服务中的爱尔眼 科、金域医学、通策医疗,也包括药店龙头益丰药房、大参林、一心堂、老百姓,此外一些新兴领域的专科龙头也值得投资者加强研究,如锦欣生殖、海吉亚医疗等。品牌消费品中的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自费医疗中关注医保外品种我武生物、艾德生物、长春高新。
(2)创新药及产业链
头部药企在各项能力上没有明显的短板,综合优势更加突出,有望在行业转型的过程中更好地抵抗行业政策风险并顺利实现转型, Big Pharma——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等公司,其全产业链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生物科技公司有望通过两类策略脱颖而出:做差异化的创新,建议关注康方生物、君实生物、康宁杰瑞制药、亚盛医药、基石药业、诺诚健华等;凭借较快的项目推进速度做大,建议关注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贝达药业。
对于创新药“卖水人”,建议投资人关注大市值龙头(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药明生物)和在细分赛道中具有出众表现的公司(如凯莱英、康龙化成、药石科技、艾德生物、维亚生物)。
(3)高成长赛道之医疗器械
冠脉支架全国集采与多数省市级集采规则不同的是,并没有把国产组和进口组
分开集采,这为进口替代开放了窗口。一方面需要关注国内综合型医疗器械公司(类似于药品中的big pharma),建议关注迈瑞医疗、威高股份、微创医疗、乐普医疗。另一方面,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也值得关注,相关公司如彩超化学发光的安图生物、新产业;内镜耗材南微医学;骨科耗材三友医疗;TAVR领域的启明医疗、沛嘉医疗;主动脉、外周耗材、电生理领域的微创医疗、心脉医疗、惠泰医疗、康德莱医械;康复领域的伟思医疗、血液净化领域的健帆生物等。
(4)高成长赛道之疫苗
行业壁垒提高,疫苗有望迎来“量价齐升”行情。建议关注长春高新、康泰生物、华兰生物、康希诺生物、智飞生物。也可以关注新上市公司万泰生物、康华生物。
解读:疫苗泡沫仍未完全消化,注意甄别估值。投资偏好依次为医疗服务(消费属性为加分项)、CRO、医疗器械、创新药。不要太看重短期盈亏和估值,注意寻找集采和医改政策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