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媵制婚姻:娶老婆必须连小姨子也一块儿娶了?不想娶可不行
辛亥革命的胜利,意味着我国封建帝制的结束;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成立,则意味着我国“一夫多妻制”的终结,从此男人不再可以如过去一般左拥右抱、妻妾成群,后宫三千,而只能与一人相伴到老。
而《婚姻法》的成立,也意味着我国女性地位极大地提高。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地位低到令人难以想象。要么是家族延续后代的工具,要么是家族用来维系家族之间关系的工具,总之一句话——不被当作一个“人”看待。
媵制婚姻
我们都知道古代男性的婚姻一般都是有一位正妻,其余的都是妾室。而且有时候为了保证家族的延续和兴盛,近亲结婚;更有甚者姐妹俩一起娶回家!听起来是不是非常荒唐?然而历史上不仅有这样的事,而且还不少。
最早的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公羊传》中的记载可以看到:当一个国家的王族迎娶另一个国家王族的女子为妻的时候,这名女子得找两个男子或女子作为陪嫁,而且这些人必须还是本国的。
这种作为陪嫁的女子被称作“媵”,男子称作“侄”。正妻加陪嫁一次最多可以带走9个人,并且是一次性搞定,以后不用再娶。
而且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种媵制婚姻在当时是法律规定的,也就是说,不想娶这多么的人都不行!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强制多娶的法律。
媵妻的特殊
在这种媵制婚姻下,衍生出了另一个名词:媵妻。什么是媵妻?还记得电视剧《芈月传》里,芈月是陪着她的姐姐一起嫁去的秦国,而芈月就是媵妻。
媵妻,占了一个“妻”字,说明这不是妾的身份,但占了一个“媵”字又不是正妻。准确来说,媵妻介于正妻和妾室之间,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正妻的候选人。假如正妻发生了什么意外而去世,媵妻就会成为下一任正妻。所以说,媵妻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
媵制婚姻产生的原因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婚姻制度产生呢?可以看出,结这种姻亲的基本都是王公贵族。所以这种姻亲制度的目的非常明显了:维护家族关系,稳定家族地位。古代的大家族无论男子还是女子,都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他们的婚姻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联姻。
通过联姻把两个家族捆在一起,这种婚姻从古至今都存在。而区别就在于古代的医疗条件非常差,光是现代非常普通的感冒发烧都能让古人丧了命,更别提生孩子了。
现代医疗条件这么发达孕妇生孩子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更不用提医疗特别落后的古代了,孕妇生孩子那简直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运气好的母子俱存;运气稍差一点的,母存子亡;运气最差的,母子俱损。
所以假如两个联姻的家族,正妻因为生产或者其他意外而去世的话,正妻的位置是绝对不可能落到其他家族头上的。但是又不能因为正妻去世而断了两家的联姻,那个时期的联姻基本都是政治联姻,不能说断就断。所以这个时候就必须有一个同族的女子嫁进来,一般来讲都是之前正妻的姐妹。
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是这姐妹花可不是那么好惦记的。首先,这种婚姻都是政治联姻,娶谁不娶谁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而且说起来一次可以娶九个很美好,但是假如你贪心不足想娶更多,那可是要受罚的。
假如运气不好,娶回去的都过世了,也不能再继续了,等于这份联姻就这样断了。常说后宫佳丽三千,但是在当时,就算是周天子最多也只能娶十二个。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媵制婚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媵妻的人选,由原本的正妻同族姐妹,变成了陪嫁的丫鬟也可以。因为能够作为大家族的陪嫁丫鬟,那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清白人家出身的姑娘。这种制度再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一妻多妾制。
男子只能娶一位正妻,但是却可以有很多个小妾。而且也不再如周朝那样,还得有数量上的限制。不过这种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男女关系的混乱,于是各朝各代不得不推出相应的法律来约束这种行为。比如如果有正妻了但是又娶了一位妻子,那么就得受罚。有的朝代如果正妻去世,男子将小妾转正,一样也要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