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中国古代老师把自己的学生,看成自己儿女一样;在我国的文化里,师生之间有如父子,如“一日从师,终身若父”,老师对于学生如亲子,学生对老师如生父;又如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做了高官,但当看见老师的时候,哪怕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这个学生对老师一样的要行礼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同样也寄予厚望,是要负一辈子的责任
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师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也就是那时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集于一身,而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为弟子
“入则孝”,弟子在家要孝顺;“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这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做人要谨慎,要言而有信,“谨慎”在历史上有个榜样,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诸葛亮,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诸葛亮都很熟悉,就不在赘述;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关键的时候,他是绝不马虎的;“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众人,这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理论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难;“而亲仁”,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上面所说的都做到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去“学文”,这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所在,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