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点儿英国历史》系列 第五十二篇:温莎公爵
做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首席代言人,温莎公爵几乎是最著名的英国男人,称号里都泛着浓浓的浪漫。
1936年,时任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驾崩,太子爱德华即位。然而仅仅坐上宝座不到11个月,他便宣布退位,理由是国王的身份令他无法和心爱的女人--辛普森夫人生活在一起。
当初他那深情的辞职演讲,曾感动过全球万千的女人:
I have found it impossible to carry the heavy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and to discharge my duties as king as I would wish to do without the help and support of the woman I love. (我发现无论我多么愿意履行国王的责任,在得不到我所爱女人的帮助和支持下,是不可能承担如此沉重的责任的。)
然后,他就出国静待辛普森夫人离婚(对,那时候他所爱的女人还不是自由身呢),接着俩人“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去了!
2010年的热门电影《国王的演讲》里,剥掉了爱德华八世的浪漫外衣,将一个多情、但不负责任的男人硬推到广大女同胞面前。当然电影中的手法略显夸张,不过这绝对是大多数男人眼中的温莎公爵形象。
那么,让我们用单调、不掺杂任何感情的态度来简单了解下温莎公爵的一生吧。
爱德华出生于他的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皇在位时期,16岁其父成为乔治五世后,他就被以太子身份培养起来,陪父亲进行海内外的访问,一战期间入伍服役,等等。
跟他的口吃弟弟不同,爱德华机灵活泼,长相也越来越英俊,而且浪漫多情,深受女士们喜爱--深受已婚女士们的喜爱,这也是他独特的品味。
关于他的爱侣辛普森夫人,好似并没有多少历史学家愿意以美好的笔调去多加描述。一个结过三次婚的美国女人,似乎这就是她的全部,然而若你愿意去加以想象,却能有无限的可能。毕竟她是一个令国王深爱、并为之放弃王位的女人。
但也许辛普森在骄傲之余,也会说一句:这个锅我不背!
如果英国的国王也能像大清的皇帝那样拥有至高权利,如果当时的英国没处在困难时期......打住,我说了要毫无感情地讲述了。
其实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支持爱德华八世的,他也算想尽了办法帮助他--其实就是在一直明着暗着劝他放弃爱情;但内阁比较强硬,不管国王进行何种妥协都不行,反正就是不能娶。为什么呢?
英国国教教会当时是反对前配偶仍在世的离异者再婚的,何况辛普森太太还没离第二桩婚呢。而国王做为教会的最高精神领袖,怎么可以如此无视规则。
此外,国会认为,民众无法接受一个两度离婚的女人成为王后。
爱德华爱得深切,他提出可以不给辛普森王后头衔,他们未来的孩子也不继承王位,只求结个婚。根据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任何关于国王头衔和王位继承问题的变动必须经过英联邦各自治领政府的批准,而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政府已经正式表示反对,新西兰没有表态,爱尔兰政府表示不关我事,懒得理你。
爱德华退位后前往奥地利,等待再度脱离婚姻枷锁的辛普森夫人--因为根据规矩,他在辛普森夫人离婚前不能和她见面。
第二年夏天俩人在法国举行了浪漫婚礼,之前其弟乔治六世首创了一个头衔--温莎公爵赐予他。
那时候的欧洲处于希特勒的虎视眈眈之下,各国自危,静观形势。而此时的爱德华夫妇却成为了元首的私人访客。因此在大战爆发后,温莎公爵及其夫人被派到巴哈马出任总督,远离欧洲,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希特勒的同情者。
战后他们回到法国定居,1972年去世,那时英国的国王已经是他的侄女伊丽莎白了。
(1962年银婚纪念日的夫妇)
最后多说两句乔治六世。这位明明“摊上”重大历史时刻,却依然存在感不算强的低调国王。关于他的才干......似乎确实很一般,尤其是在他那聪明勇敢的王后对比下。但凡是看完《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的人,都难以不对他有好感。我仔细分析我对这位国王的好感,就好像是对隔壁张大哥一样,嗯,一个平凡的好人。
如果你想在一个特别的情景下听乔治六世的那段《宣战演讲》,可以去英格兰东南的多佛尔城堡。那里的地道做为二战时期的重要指挥所和战时医院,迄今都保留着,并有关于介绍二战的参观游览活动。而整个游览的最开始,就是乔治六世的这段演讲。
下期介绍:从张伯伦到邱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