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英国 讲点儿英国历史(二十八)

--------------

上一次,我们用一头一尾的两个故事介绍了英国对二战的参与,如今战争终于结束了......

第五十六篇 国有企业和福利国家

现在英国的国有企业数目不多,那是因为铁娘子撒切尔后来的改革;但是在刚刚结束二战、国内百废待兴的时候,英国的国有企业可是遍地开花的。

二战结束后,已经完成任务的丘吉尔被全国选民“光荣下岗”,工党适时地上场,开始挽救国内已经崩溃的经济。

工党的路线主要就两个——进行企业国有化和发展福利系统。别忘了工党的初衷,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这两个改革都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说话,怎么会不被支持。

工党政府要进行国有化改革的行业主要是重工业部门,比如煤矿、钢铁企业、造船厂,四大铁路公司也被合并为英国铁路公司。这样的改革对恢复战后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经济重建之路并不易行,那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在进行完重要企业国有化后,英国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二战后的第一次奥运会。这是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后,世界再次迎来五环盛事。经济压力依然在,但体育场们也被热火朝天地兴建起来,人们在辛苦的生活中感到一丝兴奋。

更让人兴奋的事情发生了,1948年,工党政府的卫生大臣安乃林贝文发起建立了全民医疗保健体系——大名鼎鼎的英国NHS,并在7月5日正式执行!

英国一直被认为是福利很好的国家,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NHS。根据这个福利系统,凡在英国的居住者,都可以免费享受绝大部分医疗服务;而正是这个福利系统的推行,令以后的英国人平均寿命增加了10年。

福利系统在英国的推行,除了要感谢工党,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正是他在1942年发表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报告,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诞生、乃至全世界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福利国家”这个概念并不是贝弗里奇发明的,事实上欧洲从19世纪就在研究这个课题,各个国家都在摸索道路。时至今日,这个概念改变了世界很多,但依然有着批评的声音,想来任何一件事情都得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吧,福利当然也不会例外。

第五十七篇: 新女王和帝国的瓦解

1952年,伊丽莎白·雅莉珊德拉·玛丽,做为乔治六世的长女,在其离世后正式登基成为大英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

伊丽莎白二世,英联邦女王。

现在的世界上,尊她为元首的地区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牙买加、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新加坡、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尼维斯等53个国家和地区。

承认英女王为组织的头头,那么这些国家还属于大英帝国吗?

在二战结束的第三年,也就是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历史上最“忠诚”的殖民地率先宣布了独立(印度那厢就是有关圣雄甘地的故事,大家历史课上的老熟人)。独立后的两个国家瞅了瞅一个叫克什米尔的地区,眼神一交汇就开始了争夺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我们就不赘述了,结果是巴基斯坦占了2/5,印度占了3/5,并为之后的两次印巴战争埋下了伏笔;从此印度和巴基斯坦互相仇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巴铁”在海外普遍性地对中国人民表示友好(好像扯远了)......

锡兰(斯里兰卡)也在同年宣布独立。

这是不是意味着大英帝国在亚洲的势力基本退场了呢?

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干脆,基于各种权衡考虑,印度等国还是不愿意一下子失去这棵大树,于是“英联邦”概念出现(也不能说是出现,毕竟爱尔兰、加拿大和南非在1931年就已经算是属于这个体系了;说是概念升级吧,新加入的基本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们。)

刚开始的英联邦,其版图和大英帝国几乎是一样的,缩水从60年代开始。但值得注意的是,英联邦这个招牌并非是单纯走下坡路——在有人离开的同时,也有新人加入;最近的离开事件是2016年的马尔代夫。

在所有离开的国家中,大部分是通过宪法修正,冈比亚是通过公投,只有斐济是通过军事政变(1987年斐济军事政变脱离英联邦,1997年再加入;2009年因为不好好贯彻民主被踢出;2014年再加入)。

伊丽莎白目睹着大英帝国的解盘、又眼看着英联邦的逐渐减小,这不能说她没有能力,毕竟这是世界政局的发展方向。

不管是殖民地也好、英联邦国家也好,政权离开了英国的把握,其人民却不一定想离开;因此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殖民地国家兴起到英国的移民潮。

那时候移民英国比现在容易多了,英国经过战争的创伤,也急需劳动力加盟,因此敞开大门欢迎。现在你去英国,跟印巴后裔聊天,基本能听到他们讲父辈、或爷爷辈当初在二战后移民过来的故事。

 印度菜是英国人最爱的菜式

而我们的新女王,在适应时代潮流的路上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她积极参政却从不涉嫌干政,和每一位首相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人们是喜欢她的,不然何以在这样一个新世纪中,依然能身为君主受人爱戴呢?

第五十八篇: 摇滚袭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一种热情、激昂的音乐形式出现在美国,通常用钢琴和萨克斯伴奏,这种音乐被称为摇滚(Rock and Roll)。

关于摇滚乐的正式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专家们基本都承认它最初现身的地方是美国南部。在那里,黑奴的后裔和白人混住在一起,互相听着对方的音乐;向来在此方面天赋异禀的黑人将非洲的音律和西洋乐器结合在一起,混杂了爵士、摇摆乐和乡村音乐等风格。渐渐地,大家发现吉他更适合摇滚风格,于是钢琴和萨克斯被淘汰,鼓被搬上了台面。

摇滚的风吹得很快,马上横跨大西洋,来到英国。

在和美国文化联系频繁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几个少年人心中的摇滚之火在熊熊燃起。

从1957到1960,四个少年人试探着、努力着,终于让“Beatles”这个名字在江湖上正式诞生。他们的非职业经理人为他们安排了一系列正式的表演机会,比如到汉堡的各个脱衣舞场巡回演出。

在汉堡的近两年间,虽然乐队中发生过很多“青少年常犯的错误”,但不停地演出也为他们锻炼出很多经验。再回到利物浦后的他们,依然辗转在各个俱乐部表演,名气却逐渐大了起来......

去过利物浦的朋友都知道,关于披头士最著名的俱乐部是“洞穴”,时至今日,那里依旧每天举行着致敬披头士的音乐活动。

 洞穴酒吧

利物浦的每条街巷都刻着“披头士”的名字

也就是在1961年的11月,在“洞穴”演出的披头士遇见了他们的伯乐——日后的经理人艾普斯坦。第二年春天,他们签约了百代唱片,正式制作专辑。

然后,他们就红了。

再然后,摇滚就在英国彻底燃爆了。

这时候,又一支摇滚传奇乐队在伦敦诞生——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

 古稀的滚石乐队在古巴演出

那个时候的英国,你不仅能听到披头士和滚石的声音,还有连列侬都敬仰的影子乐队(The Shadows)、以及被称为乐坛金童子的克利夫理查德(Cliff Richard),虽然他后来转型成为轻音乐歌手。

就这样,战后的生活逐渐变得多姿多彩,各国间的贸易也活络起来,一派欢快的世景。然而,时间到了七十年代,陷入狂欢中的人们很快就发现,通货膨胀、政府腐败,经济正在走向崩溃,摇滚乐一开始的热情气质逐渐被愤怒的朋克所取代,英国在等待又一次的变更......

1975年成立于伦敦的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朋克乐队之一,关于对他们的负面评价非常多,但并不妨碍他们也在2006年被入选进“摇滚名人堂”。当然他们对此不屑一顾,并不去参见典礼,并称名人堂为“一点尿渍——a piss stain”。

下期预告:英国铁娘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