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锤3:全面战争》震旦势力宣传片里的武器装备,有多少源自中国历史?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尤金少将

字数:4390,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2021年9月14日,Gameswork(GW)与Creative Assembly(CA)终于公布了万众期待的《战锤:全面战争3》震旦势力的预告片。凭借该片,我们得以管窥几十年来一直作为战锤故事背景板的,以中国为原型的震旦帝国军事力量的一角。

战锤是一个魔幻背景的游戏,有些东西不能太当真。话虽如此,但有些事笔者还是难免要多嘴几句。长期以来,中国,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力量。在西方的游戏作品中,普便很少出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简而言之,是由于近现代的文艺和娱乐作品萌芽开始于冷战时期,而在冷战中中国和西方并不处于同一阵营,双方的文化信息交流并不频繁。西方人了解中国古代信息的渠道,只能依靠近过去的迫真中国通们的记载与少量的华人移民,或者谈中国色变,跪舔西方阵营的日本、韩国。而他们所传递出去的信息,自然是经过扭曲和不真实的。
相较于模糊不清且被严重妖魔化的中国古代军事史,“简单易懂无害”的日本和韩国(朝鲜)古代信息显然更受那时候的西方世界推崇,也更容易被转变为符号。日本忍者、武士和韩国的“神机箭”也因此在20世纪末期风靡欧美,成为了无数动漫和游戏的创作材料。
随着中国的再次崛起,中国历史文化得以随中国的商品和影响力,不经转手的进入西方世界。而中国玩家的广阔市场也迫使西方世界的游戏制作人们开始向资本低头。但人总归是先入为主的,在之前三四十年的耳濡目染下,很多西方人已经将先前风靡一时的日韩符号默认为东亚的军事文化了,而这无疑对他们吸收理解中国古代军事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终,亚洲的军事历史在西方世界成了一锅大杂烩。中日朝蒙的兵种、装备彼此杂糅,共同出现在同一个势力的军事体系里的情况在游戏世界里已经成为了常态。
▲第三版军书中的震旦镇寺兽
不过,在游戏公司里,GW和CA其实已经属于非常了解中国的了,在30年前(1991年)GW出版的第三版军书里,就出现了震旦帝国的麒麟。且其造型和技能都更接近于汉代史料描述中的麒麟,而非比较烂俗的封建时代晚期的麒麟造型。在同一时期的设定里,永恒的巨龙、以兵马俑为原型的巨大魔动陶俑和以镇墓兽与庙宇门前的石狮为原型的巨型镇寺兽,已经共同构成了震旦帝国的巨兽单位体系。
▲魔法麒麟,与汉代的记载趋同,更像是西方世界的独角兽
而创作了《阿提拉:全面战争》、《幕府将军:全面战争》和《三国:全面战争》系列作品的CA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是全西方世界参与亚洲文化背景游戏制作最多的公司。尽管无论是全战三国还是幕府全战也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和问题,但总归还是瑕不掩瑜的。
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回到震旦的预告片本体上,看看战锤世界中的中国与整个东亚地区的古代兵甲吧。
在预告片开始之初,龙帝的女儿,卫北列省督师,南皋宗积,万里长垣的都督——飙龙妙影(在本世界观下,震旦的统治者是龙,他的子嗣被像是西周的诸侯一样被分封以镇守四方)。身着一件山文甲,眺望被奸奇军队进攻烈火连天的城垣。作为中国最为著名和独特的铠甲,山文甲在本次的预告片中多次出现,就连巨大的魔动石像——长垣哨卫的身上都采用了这种铠甲。不同单位的山文甲结构和排列方式甚至还有所区别,对于国甲爱好者而言,这显然是件大好事。尽管山文甲的结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但它的出现至少是一种展示——对一种真实的,中国古代铠甲美学的展示。
悬浮于空中的楼宇和城楼,显然是受到了中国近些年的魔幻类和修真类游戏与电影作品的影响。当然,这也符合中国人古代仙山浮岛,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传统说法。不知道这些浮岛能否移动,如果可以飞到敌军头顶泼洒热油或者直接砸下来的话,恐怕也会非常有意思。地面上的城墙也很有看点,这并非是三国全战或《长城》式的无脑长墙堆积,而是采用了类似于明朝徐光启和孙元化、更具西方城防体系研究建设的中式棱堡雏形。单从这点上也能看出CA及其中国工作室在进行搜集资料和建模时的用心。
▲山文甲双刃偃月刀的陶俑是很威武,但穿着和式澡堂杉戴着日式吞肩的小兵就很出戏了
之后的片段中,则同时出现了震旦帝国的两个兵种,一种是使用大型手铳的女性远程射击单位,另一种则是身披魏晋札甲,但采用了北朝式的盆领和铁臂,腰上绑着酒葫芦,手持方天画戟的重装步兵。看得出,这是CA直接使用了部分三国全战的建模,但增加了魔改过的明式分件铁臂与一些装饰物,使之成为一个“中国重步兵”的文化象征符号,其质量倒也是合格的。
至于左侧的女性远程步兵,可以说道的地方就多了。布面甲就不多做介绍了,重点还是武器。她们使用的发射榴弹的火铳,攻击方式与攻击动作和之前在幕府全战中出现过的焙烙火矢队是一样的。但这种可以发射内嵌式爆破榴弹的巨大火绳枪,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幕府将军 全面战争》中焙烙火矢队单位的简介
其实还有一个性能上更接近的亚洲古代造物,那就是朝鲜军器寺炮匠李长孙制造的“飞击震天雷”。这是一种由碗口铳或者木炮发射的引线定时,但碰撞也会直接引爆的破阵用球型爆破弹。不过,那东西的自重达到了30斤,显然不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发射的弹药。
▲出土的飞击震天雷,该雷在庆州攻坚战中发挥了比较关键的作用
在战锤的背景故事里,早在远古时期,震旦很已经发明了火药,并研发甚至出口了大量火器(出口的火器被称作“龙杖”,需要两人使用,从历史描述上看似乎是一种可以发射一磅弹丸的大型火门枪)。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或许发明出,结构接近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M-79式“中国湖”榴弹发射器,也说不定。
随后出现的东西可就有意思了,那是一门由两头黄牛牵引的短粗钢炮。这门大炮采用了非常华丽的金色龙头装饰,并采用了接近一战初期技术水平的金属分件炮轮,出场的十分自然却也让人感到惊喜。在之后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炮内部由七门小炮组成,用以发射可以对空中目标射击的重型火箭弹。
这种火炮当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武器的中国,长期以来却一直被韩国人通过跟西方交流更近位置,篡夺着这一宣称,甚至连我们的一部分国民都相信了他们的鬼话。像极了横在丝绸之路上的契丹,向西宣称来自中原的商货是他们的产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西方世界恐惧而又敬畏的对象,乌云终究会逐步散去,真相与真理会像是阳光般普照大地。
其实,火厢车、架火战车也好,一窝蜂也罢,笔者曾在过去的作品中提及过,这里就不赘述了。这些早期的多用途火箭炮在多次战争中表现优异,其设计和运用思路长期影响着中国火箭武器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大大方的说,被称为“游击战之神”的63式107mm野战火箭炮是它们的正统继承者,并在继续发扬和展示着中国古代火箭类武器的荣光。
在GW之前的设定里,震旦帝国的大炮是用青铜铸造的,发射的武器则是一种“集束标枪”,可以对相当大范围内的敌军构成杀伤。显然,CA对此做出了改进,用钢材取代了青铜,用火箭取代了标枪。不少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商队都有记载说,日朝的正规军和明清两朝的民间起义军,使用过“标枪”作为火炮的发射物。当然,那东西并不是标枪,正规的叫法应该叫“铳箭”或者“铳矢”。这种弹药最早的用途,极有可能是懒汉们用弗朗机抛射缆绳的偶然产物。而后被明朝水师观察到并进行了仿制与改进,并投入了攻击海盗的行动中。
▲朝鲜博物馆馆藏的天字炮用大铳矢
铳矢通常采用处理过的木材或竹子作为材料,矢头采用熟铁制造,箭矢量外侧有稳定翼(也就是箭翔)。根据制作思路的不同,有些稳定翼会采用铁片作为材料,另一些则会采用轻质皮革。相较于金属或石头的球体弹丸,这种弹药可以飞行的更远,并对密集战阵制造更为可怕的单排伤亡。在明末和清末的起义中,起义军曾大量制造铳矢,主要被用于攻击城垣,以制造攀登城墙的落脚点。而在日本和朝鲜,这种铳矢则被更为广泛的用于野战、城强攻防和水战。朝军在水战中就非常依仗天字大炮发射铳矢从远距离攻击日本战船,制造伤亡和进水,也依靠其进行纵火,甚至引爆敌军船内与营垒中的火药桶进而制造更大的伤亡。
▲日本博物馆中展示的火矢筒,其他姑且不论,炮身上的装饰倒是十分精美
日朝位置接近,冲突摩擦又多,军事技术交流频繁,日本人很快就接触并消化了朝鲜的铳矢技术,并收己用,研制出了用小型铸铁火炮发射的“火矢大筒”。它们制造了空心矢筒和稳定翼,并在矢的内外侧固定了火药包,用导火线实施定时引爆。这些日本制造的仿品射程较原版短不少,但其可定时爆破的特点在壬辰战争和之后的日本战场上还是很有威力的。
该炮还有大型化和小型化的版本,也有采用日式重型火绳枪发射的版本。但后者因为装药少、风险性较高用的不是很多。之后,其就逐步消失了,倒是现在偶尔会在地方性节日祭典中出现。
而在中国,由于中小型火炮数量众多体系复杂,铳矢被使用的情况就要少些,一般多是在农民起义缺乏金属弹丸,也没时间打磨石弹丸时才会用到。太平天国在南方地区的陆战和水战中都有在旧式火炮(比如康熙年间南方自造的虎蹲炮和前明老炮)与抬枪上使用类似弹药的记载。从技术上说,把铳矢的尾部改为火箭助推段作为火箭发射出去,好像也确实没有什么难度,也就是古人没那么爱折腾而已。
CA让震旦用中原农耕民族的代表性牲畜——牛来牵引大炮其实也挺有想法的。耕牛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宝贵的生产资料,真拿去牵引大炮估计会被文官们骂成狗。明清和民国时期炮兵部署困难,也与部队缺乏合适的牵引用马和马匹粮食供应不足不无关系。当然,历史上中国也不是没有过用牛牵引大炮的例子。在解放战争中,由于缺乏牵引车和燃油,东北和华北野战军都曾征用和购买过大量黄牛,并以数头为一组,用以牵引重炮甚至抛锚的日式坦克。当然,这种东西属于近现代史中很不起眼的记载,CA应该是不太可能接触到的,不过用农耕民族的代表性牲畜牵引农耕民族的大炮,倒也是个有趣的尝试。
▲中国古代大量驯服和使用的大象并没有作为中原势力的武器和仪仗出现在任何游戏和艺术作品中过,图为河南博物馆馆藏的战象铜尊
不过说到驮兽和牵引兽就得提一嘴:中国人早在殷商就将大象作为宠物了,在两周时期南方诸侯饲养大象用于工程施工和运输也不乏记载,而到了两汉和宋元,中原王朝甚至一度盛行用大象给皇帝和重臣拉车,甚至一度产生过用象兵作为依仗队的传统.。在明军对抗缅甸莽朝的战斗中,也曾大量使用过地方土司和缴获的战象拖曳火炮和弹药。但这些有关于中原文明饲养和使用战象的事情,却连中国人自己制作的游戏,写作的小说中却几乎从未体现过。连我们自己人都不珍视和细究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符号,你还能奢望别人尊重和理解这些东西吗……
洋洋洒洒几千字,却只写完了预告片的开头……也罢,余下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说。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尤金少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