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城从这里开始
天津是我国唯一一座有明确生日的城市,也是一座有明确发源地的城市,它就是现在的“古文化街”。六百多年前“天津城”就从这里开始。
“天津”的名字是1404年底由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起名的。619年前的他还是燕王,管辖着“燕国”,大概就是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这一带。但明朝是虚封制,封王的人,不裂土,不临民 ,所以朱棣并没有实际的地盘。但他统领着北方几十万的兵马,也算是权势很大的“藩王”。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慢慢剥夺他的兵权,最后甚至把他的三万护卫兵马也给调走了,最后只剩八百多个家将,这就引起了朱棣的极大不满,因此朱棣从“直沽”(现在的“古文化街”)出发挥师南下,最后杀入南京,夺取政权成为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在帮助朱元璋建国中功勋卓著,加上一直掌握着军权,所以朱允炆是夺不走他的兵权的)。为了纪念直沽这个他起家的地方便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并设“天津卫”,派兵驻守并扩大城市规模。当然自从隋文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直沽一直都是漕运码头和盐田生产地,但还是人烟稀少,自明朝设立天津卫之后,人烟逐渐增多,城市规模初成。之后的六百多年天津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国家级的直辖市和经济先行市。
现在的“古文化街”中遗存最古老的建筑物是元朝年间建造的“天后宫”。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没儿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灾。天后宫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非凡。
“古文化街”还有一处最古老的建筑物是在天后宫对面的“玉皇阁”,这也继天后宫之后的建筑物,也有六百年的历史。玉皇阁建于明初,明宣德二年,朱棣的孙子,第五代皇帝(1427年)重建,历经明清两代整修。是天津最具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据记载原来有:旗杆、牌楼、山门、前殿、清虚阁、三清殿、钟鼓楼、配殿等三进式的高低错落,气象不凡。因其濒临老三岔河口,视野开阔,是明清两代重要的集会场所。现今仅存的清虚阁为玉皇阁主体建筑,上下两层,周边出廊环抱。可惜我们到达的时候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只是在外面看看,拍拍照。介绍说:玉皇阁是天津市区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又是天津 唯一一座琉璃瓦楼阁遗存,屋顶为九脊歇山顶,檐头和脊兽是绿色的琉璃瓦,檐心是黄色和绿色琉璃瓦剪边形式,工艺考究,独具匠心,弥足珍贵。
除了这两处六百多年前的建筑物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2003年为了开拓海河两岸景区以及海河综合治理需要重新改建、修缮、重建的街区。当地人说完全没有了儿时的记忆,是为“忽悠”外地人而建的,但我不认同,毕竟在重建改建之前这里已经是非常残旧,很多地方破烂不堪,这跟全国各地一样重建改建无可非议。
“古文化街”仍然按照六百年前的布局,以天后宫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主干道均为步行街。建筑物基本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重建。街区走向自然曲直,错落有韵。街内主要景点包括:天后宫、玉皇阁、通庆里、古玩城、文化小城、美博城、风情水畔餐饮娱乐带等。
在“古文化街”南、北两入口处各建有牌楼一座,其彩绘的形式是“烟琢墨石撵玉”式。其南口牌楼坊上朝外的文字是“津门故里”,意为:天津最古老的地方;朝内的字是“晴雪”,意为:雪后天晴;其北口牌楼坊上的文字是“沽上艺苑”,意为:直沽是天津文化的发源地;和“金鳌”,意为黄金万两,独占鳌头,也就是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吧。
街上店铺商品琳琅满目,主要还是天津传统文化展示。有“泥人张”“杨柳青木板年画”“狗不理包子”“天津麻花”“耳朵眼炸糕”等等最传统的天津名片。此外还有景泰蓝、苏绣、内画水晶、珍珠、翡翠、工艺伞、工艺宝剑、华服、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张家水铺、 古旧书籍、民俗用品……。还有“严复故居”(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之一),古玩街……。不过对这些商店我们没有太多兴趣,所以没有逐一了解。
古文化街“津门故里”牌匾的外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金汤桥,这座见证着天津古往今来;见证着中国被列强占领到五星红旗插上金汤桥,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变迁;见证着天津迈向伟大复兴的辉煌进程。
游玩天津“古文化街”,了解天津城最早发源地,以及繁荣富强的今天,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