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精髓】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玉器

从2002年开始,国家文物局陆续印发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2002年第一批,共64件;2012年第二批,共37件;2013年第三批,共94件。这就是国内整个历史期最珍贵的195件文物。

这些文物中有一些古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真正的国宝级玉器。

良渚文化 玉琮王

高8.8厘米 射径17.1---17.6厘米 孔径4.9厘米

1986年浙江杭州反山12号墓出土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玉琮王,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

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玉琮王上面的纹饰为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从纹饰的结构来看,上面是一个人的形象,下面是一个兽面。这个人可能代表神,也可能是巫师,来源还不甚明了,但变化也不多,除了具体的戴着羽冠的人形外,多数是刻在玉琮角上的简单形象。

下面的兽面最突出的是巨大的椭圆形双眼,双眼下是鼻子,有的有嘴、獠牙、甚至有些还有爪子一样的肢体。

商 大玉戈

长94厘米,援长48.8厘米、宽11厘米、厚1厘米

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4年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3号墓出土。长 94 厘米,宽 11 厘米,厚一厘米。质地为蛇纹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商代最大的一件玉戈,堪称玉戈之王。

这件大玉戈保存完好,是仿照铜戈样式琢磨而成的,长援短内,援作宽长条形,中脊起棱,两边刃,直内,前段有一圆圈,作按柲系缚之用。前锋薄而利, 呈三角尖刀形, 玉色为黄褐夹灰斑,通体琢磨精细,薄而扁,光润晶莹,制作十分精致。

在当时没有动力机械的情况下,要将一块大玉石加工制作成这样长而薄的玉戈,如果没有丰富的玉器制作经验和高超的琢玉技能是不可能。大玉戈的制作有如此高的工艺水平,说明我国制玉工艺的历史十分悠久。

西汉 刘胜金缕玉衣

通长188厘米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

馆藏于河北博物院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为辽宁的岫岩玉片。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整件玉衣基本是按照人体的形状设计的,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可彼此分离,就像制衣工人裁剪缝制的一件衣服。

其中头部由脸盖和头罩组成,脸盖上还刻制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形象。上衣的制作则似现在的量体裁衣,因刘胜体态丰满,故而前片制成胸部平坦、腹部鼓起的形状,后片下端还做出了臀部的形状。

左右裤筒分开,上粗下细,按照人腿形设计,弧线精美,似是汉代难得一见的精美“雕塑作品”。

手套呈握拳状,是制作最为精巧的部分,其中发现的最小玉片只有成人拇指盖大小,需要将一百多片不同形状的小玉片按照手的形状连缀起来,制作难度非常大。鞋的部分所用玉片较大,鞋底由三块特制的大玉片组成,鞋帮可向两边打开,便于穿着。

三星堆文化 祭山图玉边璋

通长54.4 宽8.8厘米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

馆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坑祭祀坑出土,通长54.4厘米,宽8.8厘米。呈刀形,青黑色,上有灰色斑纹。器身近似平行四边形。

遍体满饰图案,两面纹饰相同,皆是两山和三人的固定格局。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

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

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

据学者研究这些图案可能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西汉 角形玉杯

通高18.4, 口径5.8-6.7, 壁厚0.2-0.3厘米,重372.7克

1983年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馆藏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1983年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通高18.4, 口径5.8-6.7, 壁厚0.2-0.3厘米,重372.7克。仿犀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器内底部留有较大的重叠管钻痕,器身下部、卷索形镂空处亦有管钻痕迹。

这件玉杯以其精致的雕琢代表了汉初玉雕的最高水平,堪称稀世珍宝。

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样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样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

虽然发掘报告中称玉角杯主体纹饰为夔龙纹,但观察龙首的形象,与汉代玉器上常见的“螭”非常相似。

玉角杯器内底部留有较大的重叠管钻痕,器身下部、卷索形镂空处同样有管钻痕迹。早在良渚时期,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管钻技术,当时已可使用双向管钻技术进行管钻孔,如果定位准确,双向管钻可以几乎不错缝。

玉角杯内的管钻痕迹应当为掏膛时留下,这种技术一般需选取较大孔径的空心钻,钻到一定深度时用工具将被钻取的玉器内膛中的钻心震断取出,然后用顶砣将玉器内底磨平,最后再用弯砣逐渐把膛磨大。镂空处的管钻痕则应当来自钻孔技术,用空心或实心钻头把玉雕件钻透,形成孔洞。

红山文化 玉C龙

高26厘米,重1000克

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

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由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重1000克,周身呈墨绿色的玉龙,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光洁温润。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通体光洁。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属于红山文化,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玉龙的造型非常耐人寻味: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细长的眼睛睥(pì)视前方,颈部一道夸张的长鬣(liè)雄健地飘拂上卷,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个很有力度的反“C”字,仿佛瞬间就要腾空而起。

龙身大部分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颚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呈规整的小菱形。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小圆孔。经测试,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说明小圆孔所在位置应该是整块玉料的重心。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钺

长17.9厘米,最厚0.9厘米、孔径约0.55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

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986年浙江省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长17.9厘米,最厚0.9厘米、孔径约0.55厘米。玉料呈青色,透闪石玉,局部有褐斑。玉钺扁平,略呈“风”字形,刃宽肩窄,近肩处的中央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皆于近刃处的上角饰一神人纹,下角饰一神鸟纹。

此器制作精致,有纹饰的玉钺目前仅此一件,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钺中最杰出者,对了解此类器物的用途和定名等问题有重要的演技价值。

神人兽面纹的神人脸面作倒梯形,重圈为眼,两侧有短线象征眼角;宽鼻,并以弧线勾划鼻翼;阔嘴,内以横长线与直短线相交,象征牙齿。头部戴冠,外层是高耸宽大的冠,冠上饰有放射状羽毛;内层为帽,刻有十余组紧密豹卷云纹。

上肢形态为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脚为三爪的鸟足,关节部位有外凸的小尖角。

在神人的腹部又以浅浮雕突出威严的兽面纹,宽鼻且鼻翼外张,阔嘴,两侧外伸两对獠牙,里侧獠牙向上,外侧獠牙向下。嘴部以卷云纹和弧线、直线填满空当。

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的左侧,同时发现的尚有一件玉冠饰和一件玉镦饰。玉冠饰下部有卯眼可以安柄。椭圆形的玉镦,有卯眼和横孔可以和钺把固定。从出土位置判断,钺杖总长约70厘米。

近似此器之物,在良渚文化的贵族墓中常有发现,且方位均明确,据此件玉钺的出土位置推测它可能是死者生前手持之物,是其身份和权威的代表物,定名为玉钺是可信的。

夏(二里头三期) 七孔玉刀

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

1975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馆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七孔玉刀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

有人认为它是象征权威和地位的礼器,也有人认为它是刑具。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西周 晋侯夫人组玉佩

长度约158厘米

1993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

馆藏于山西博物院

1993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这组玉组佩长两米多共由204件玉器组成,有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其中玉璜最多,为45件,最大的璜长15.8厘米,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的。

玉饰上的纹饰细腻,很多为双线勾勒,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下端各有一对玉雁和一对玉蚕,造型栩栩如生,为玉组佩增添了生机趣味,大概也是主人对破茧重生的向往。

战国 曾侯乙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长48厘米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玉料呈白色。器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

其中有四个活环是用金属榫插接,拆卸之后便成为五块长度不同、环片多少不等的连环玉佩,折叠起来便形成一块玉团状。

此器之长大,活环套练之多,饰纹之繁复精美,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

此玉佩经过精心周密设计之后加工而成,第一块玉有二片二环,第二块玉有三片六环,第三块小玉仅有二环,第四块玉有三片四环,第五块玉有五片六环。玉佩两面纹饰相同,皆镂雕加阴线纹琢磨成形态不同的龙、蛇、凤、兽面纹及于其局部饰弦纹、云纹、卧蚕纹、绳索纹、鳞纹等,纹饰起伏自然顺理,琢工精巧细致。

西汉 “皇后之玺”玉玺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

1968年出土于陕西咸阳韩家湾狼家沟村

馆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西汉皇后之玺玉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

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

东汉 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高16.9厘米,长15.6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馆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定州市博物馆藏,高16.9厘米,长15.6厘米。黄色,夹杂有褐斑。由镂空的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铆合而成,纹饰精美,将神话中的人物、景色和动物巧妙地组合一起,是东汉时期玉器中的珍品。

玉屏座两侧的支架板上镂雕有两璧相连状的纹饰,每个璧纹饰的内部又都透雕着盘旋着的龙,两条龙的中心又各镂雕有一长方形铆孔。这个长方形的铆孔正好和两块屏板两端的长方形榫头相套合,榫端各有一个小圆孔。两块屏板皆呈不规则的半月形。

上层屏板正中饰有盘膝高坐的东王公,其下部和两侧刻有跪着的妇人和凤、麒麟、瑞兽等各种各样的纹饰。

下层屏板正中是西王母,也为盘膝而坐的造型,其头部两侧饰有日、月状的纹饰,两侧各跪有一女子,周围还饰龟、蛇、熊等动物纹饰。

西晋 神兽纹玉樽

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

1991年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

馆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神兽纹玉樽东汉(公元25-220年),直筒形,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1991年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已经被沁蚀成不透明的灰白色,但器表仍有光泽。

其形制与汉代漆樽或铜樽造型一样:大直径筒形器体、呈轴对称形态的双铺首,还有按三等分圆周留置的圆雕蹲熊樽足。

容器内部发现有少许墨迹残留,据此推测,或许在刘弘或更早时代,这件玉樽曾用做类似后世文房所使用的笔洗。

器身纹饰被三道凹弦纹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层浮雕出对称的铺首,纹饰主体分为三组:在云海中翻腾的两只螭龙,两只头背对峙的长喙独角龙,西王母与持着灵芝草的仙人;

下部纹饰同样分为三组:持仙芝戏螭龙的羽人,独角兽与螭龙争抢着云中生长的仙芝,张牙舞爪的熊正与独角龙云中嬉戏。它们或是引颈昂首,或是怒目对峙,又或是翻转起伏而变化多端。

樽上共有10只神兽、3位仙人,如另外加上3只圆雕蹲熊足、2个铺首,樽体上总计有18个雕琢生动的主题纹饰。这些繁密的纹样以流云为衬托,显得飘逸生动且气势恢宏。依据樽体器型与纹饰特征,此樽完全符合西汉晚期到东汉初年的玉樽的风格。

元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

长12.4厘米、宽12.1厘米、高11.4厘米

馆藏于西藏博物馆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该印长12.4厘米、宽12.1厘米、高11.4厘米,重3.27千克,青玉质地,玉质温润,印背精雕细刻有一对卧龙,配红色丝绶带(有磨损)。印文为八思巴文,意为“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由印文可知,此印当在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之后封授。

加入开门文话社社群

成为社员与百位资深古玉藏家对话

更多古玉知识分享

就看社长话古玉

随时随地

听社长讲古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