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儒学的道场、儒教的教堂

慎终追远,报本反始;敬宗合族,确认人伦。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血缘亲情,有深厚的家族观念,出于同一祖先的一姓往往聚族而居,组成自然村落,在村落的核心部位建立自己的家庙来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
祭祀强调的是崇敬之心
祠堂首要的功能是祭祀先祖。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上,是儒家文化最具有宗教性的场所。儒家的祭祀礼仪可以分为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圣贤三部分,在祠堂中主要举行的就是祭祖礼仪。
儒家对于礼乐文化中的祭祀传统是在继承中有损益更新的。孔子并不反对祭祀,相反却倡言祭祀,但与传统不同的是,对传统宗教意义上的鬼神观所做出的理性回应,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主张必须虔诚地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这里对祭祀所持态度直指祭祀者的本心,强调的是对祭祀对象的尊崇以及自身的崇敬之心,至于被祭祀之鬼神是否存在倒是次要的。
感染力的源泉,来自于
对父母的爱、对祖先的崇拜
祭祀之礼还表达后代怀念亲人的真挚情感。《礼记·祭统》还强调“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礼记·祭义》更有形象生动的启诱:“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祖宗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祖宗的音容笑貌犹在。这里体现的感情何等真切!因此,辜鸿铭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真正教堂是家庭……有着祖先牌位的家庭,在每个村庄或城镇散布着的有祖先祠堂或庙宇的家庭,才是国教的真正教堂。
为什么?儒家之所以能够使人服从道德规范,其真正的宗教力量,其感染力的源泉,就是来自于人们对父母的爱、来自孝顺、来自对祖先的崇拜。
儒家使孝与祭祖二者发生联系,孔子答门人问孝,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即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规矩为他们安葬和进行祭祀活动。从生到死,再到葬、祭,皆以礼一以贯之,表示祭祀祖先是孝道的延伸与扩大。《礼记·祭统》更阐发道:“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在儒家看来,人在父母生前都应该孝敬,即使由于不得已的原因,父母生前不能盡孝,死后也要通过丧葬和祭祀来表达对他们的恩情。
在这个意义上说,祭祀可以说是孝的延伸——由生延伸到死。这就是中国人所谓“孝”的宗教,如胡适先生认为“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孝的宗教也可以说就是“祖先崇拜教”。
儒者“把别的宗教之拜神变成祭祖,这样郑重地去做,使轻浮虚飘的人生,凭空添了千钧的重量,意味绵绵,维系得十分牢韧!凡宗教效用,他无不具有,而一般宗教荒谬不通种种毛病,他都没有,此其高明过人远矣。”(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通过宗祠对族人进行教化
是儒家进行社会教化的根本
在古代中国,家庭、家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儒学展开的重要领域,而祠堂不仅对家庭、家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儒学的道场,借以落实道德教化。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对于祖先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风俗道德就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
通过宗祠祭祀对族人进行教化被儒家看成是社会教化的根本,“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欤?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礼记·祭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礼记·坊记》)祠堂举行祭祀对已故的先祖一些物质和精神的奉献,是作为一种礼仪表达后代“不忘本”,对已去的先人追养和祭奠,缅怀和纪念,这样,通过祠堂祭礼,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化,民德民风就会归于纯厚朴素。
追根溯源,传承祖宗美德
通过祠堂祭祀之礼还能表达后代子孙的感恩精神。一提到感恩,很多人往往以为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我们中国文化很早就有感恩精神,儿女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
《礼记·祭义》云:“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作为有修养的君子,要学会追根溯源,不仅要记住自己之所从来的根源,更意味着永远不忘祖先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朱熹在《家礼》中将原属于《祭礼》一部分的《祠堂》抽出,置于开篇,并说明其用意是为了表达“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把孝子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流露无余,涤荡心弦,感人肺腑。
建祠堂,修家谱,还能够传承祖宗的美德,教育后代子孙,营造良好家风。谱牒文化里保存和传承着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于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如有的祠堂以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后人,并要求他们牢记: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在长辈的教育下,后代就能恪守遗训,耕读传家,代代传承,通过科举踏上仕途或走向社会成为儒商。
历史上的祠堂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是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象征与儒家文化的标志。
祠堂并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落后文化”,作为民间儒家的教堂,社会儒学的道场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传承家风家教,以至协调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韩星,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副会长、中韩文化交流丛书编委、中国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专著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

相关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