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一定会影阅响读:一口气读完的请重读,恍然大悟的请点开!
最近,李山川老师被邀请在TEDx讲台做了主题为“汉字思维与通识教育”的演讲。汉字有什么思维?汉字教育和通识教育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视频一定会让你有所启发。
“汉字思维与通识教育”
时长21分51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一定会影阅响读。
用红色标明的地方,有着明显的语序错误,但70%以上的人完全不会发现这一点,为什么?
壹
汉字序顺真的不重要吗?
标题中又有一个词的语序错了,这次你发现了吗?我相信这样一些有意思的小实验、小测验,大家在微信群里、网页上经常都能看见。
某句话的意思你完全能看懂,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面的字序都是乱的,但并没有影响自己的阅读。实际上,阅读时,它的语句顺序、先后顺序,是灵活、自由的,这也是古代诗词能做到韵脚整齐、平仄分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既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能令其声韵被调整至最协调、最美好的状态。
长长的语篇是由无数语句组成,语句是由词汇堆砌而成,而词汇又是由一个个有具体含义、充满画面感的汉字组成。
法国著名汉学家,也是法国孔子学院的负责人白勒桑先生,在十几年前就提出,汉语是以汉字为本位的。相信大家对本位这个词已经非常了解,本位指的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衡量基准。
汉字,是汉语的本位。也就是说,我们要学好汉语,有好的语言能力,有好的语文成绩,汉字是最重要的基础。在古代,无论你学多么高深的经典大学问,都要从小学问开始。
小学问
一个普通中国人掌握的汉语词语在30000个左右,而已知的英文水平最高的人是莎士比亚,在他的著作中大概出现过21000个英语单词。这意味着,在中国随便找个普通人,词汇量就能灭了莎士比亚!
贰
我会用输入法,为什么还要学汉字?
句子中的语序是自由的,是灵活的,也是容易粗心出错的。但在如今这个键盘时代,错别字已经很少出现了,用模糊输入法甚至拼音打错了,字都能正确显示出来,所以现在认识汉字的意义是什么?
要理解这一点,得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图中是天气预报的图标,云在下,太阳在上,叫做“多云”,我们写成一个字就叫做“昙”。那么“昙”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它传递的是什么信息?我们做一个选择,大家在心中默默准备一个答案。
“昙”字在我们的语言中,表示的是“时间短”还是“看不见”呢?大家如果按照自己的常识去反应,可能第一时间浮现的是时间短。因为我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字,而是和字有关的一个词语。这个字在哪个词语中会学到呢?
是不是“昙花”和“昙花一现”?这就是我们目前学习语文的路径,由语段到生词,再到生字,也就是从词汇中学汉字。
所以,我们会自然地把词的意思等同于字的意思,把“昙花一现”四个字的意思当成了“昙”的意思。我们会认为,“昙”指的是时间短。实际上,昙花指的是一种看不见的花,“昙”表示看不见,比如云遮日,云把太阳遮住了。而昙花看不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它半夜开花;第二,它开花的时间很短。这两个原因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说:虽然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却常常欺骗我们。
语言和文字,其实反映的是“名”与“实”的逻辑关系,名就是事物的外在普遍描述,事物的外在形象、特点,给它命名。但事物的实质,它的内在本质规律是怎样的呢?我们不见得能通过它的外在形象描述它、把握它,这就是我们掌握语言的一个难点。当语言改头换面时,我们很容易迷失,很难再抓住它的内含。
就像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我们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会英语,那么将来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和外国友人交流,但他却无法和我们的祖先对话。如果要学习、理解祖先流传下来的知识,还需要经历“翻译为白话文”这一过程。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数典忘祖”了。在我们的文化中,汉字认知上被人为切割,让我们失去了这种“对话能力”。那该如何打通“名”与“实”之间的隔阂呢?这就要依赖通识教育了。
叁
通识通识,什么是通识?
我们先以“通识”两个字为例,将“名”和“实”做一个结合,用汉字建立起名与实的关系。
通
“通”是由一个“甬”和一个走之旁组成的,走之旁是走路的意思,那“甬”是什么?
在“水桶”的“桶”里能看见它,在“汹涌澎湃”的“涌”能看见它,加个提手旁叫“捅”,加个心字底叫“怂恿”,加个足字旁叫“踊跃”,加个单人旁叫“兵马俑”,加个虫字旁叫“蚕蛹”。
那么“甬”是什么呢?我们查字典,字典告诉你“甬”是宁波的简称,此处应有笑声。实际上,以上这些都是它的“名”,而不是“实”。
这个字的实质并不复杂。
中国人很早以前写的文字中就有“甬”。“甬”是什么呢?它表现的是一种他们看见的乐器,这种乐器叫编钟,上面的圈是挂编钟的,叫钟旋;两边的这个笔画呢是编钟的这样一个形态,中间的两横一竖表现的是编钟身上密布的乳钉。编钟正是因为有乳钉,才能发出和谐悦耳的五种声音,do、re、mi、so、la(宫商角徵羽)。这是物理的声学原理,所以“甬”在汉字里,就是编钟的意思。
小学问:文
中国人“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说,人们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斗,日月交辉,云霞曼妙,天上是有图案的,天上是有画面的,这叫天文。文就是图画的意思。低下头看地面,地面江河奔流,群兽奔腾,各种各样鸟兽的足迹、脚印都不一样,花草绚烂、树木葱笼茂盛,地面上也是有文的,也是有图画的,叫水文、地文。
有了天文、水文、地文,才有人文。所以我们说的人文、人文教育,指的就是古人对于自然,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所以任何事物,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而且能够抓住它的核心,通过一套象形的、基本的笔画表现出来。
编钟是一种形态,是一个物体。中国人不仅仅满足于象形造字,不仅仅满足于看到什么画什么,这个是最简单的文字形态,是最简单的思考方式。看见什么能认出来,能把它画下来。这太简单,小猫小狗都会,它们也能用眼睛认出来。但中国人很快把象形文字升华了,通过一个事物能让我们的祖先想到什么,联想到什么,体会到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它已经上升到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编钟能让我们中国人想到什么呢?编钟的形象,它是中空的,否则就是个大秤砣,发不出声音来。中空的编钟,表面有凸起的乳钉,所以对于“甬”,中国人有两点体会:第一是“中空”,第二是“凸起”。
于是,在汉字里,“甬”要么表示“中空”,要么表示“凸起”。大家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木桶”的“桶”,中空。
“涌起”的“涌”,突起。
“勇气”的“勇”,力量很突出,勇敢。
“兵马俑”是中空的人像,实心的称为“像”,中空的叫“俑”。
“蚕蛹”的“蛹”,中间有个空间,毛毛虫在里面羽化成蝶。
现在再来看,“通”是什么呢?现在明白了,“通”是走路的过程中间是中空的。我为什么能通过去,正是因为前面没有阻拦,没有阻碍,是空的,所以能走过去。
“通”,就是没有阻碍的前行,不给学习设置障碍,要清除障碍。
用“宾”“客”两字为例。
宾
它有一间房子——宝盖头。
中间有一个“步”字的下半部分,表示右脚。右脚在汉字里表示“来到”,左脚表示出发,右脚表示来到。练过齐步走大家就明白了,“齐步走,一二一”,“一”就是左脚,左脚是跨出去的第一步,是出发;“立定,一二”,“二”是右脚靠上来,表示来到,是最后一步。
再加上一个“贝”字,是钱的意思。
这就是“宾”。指的就是带着钱来到你的房子里。这个人当然很受欢迎了,“贵宾”!
客
同样是一间房子。
房子下面也是一只右脚,只不过这个右脚它是倒着写的,古文字大家如果有兴趣自己可以去查一查,中间的右脚是倒写,同样表示“来到”。
最后,下面一个口字。
什么叫“客”呢?“客”就是带着嘴来的人,他没带钱来,只带了一张嘴,来干嘛呢?当然是吃啊。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客”是指不送礼物的来人。所以,地位比“宾”要低上许多。
在古代,宾、客两者有天壤之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有名望的贵族,会养一些门客,所以很多白吃白喝的人前来做客。尽管不用交饭钱,但这些门客要替贵族出主意,要替贵族上阵杀敌,要出谋划策——这就是“宾”和“客”的故事。
你会发现,每个汉字并非简单的笔顺、笔画、拼音的问题。不要在拼音、笔顺、笔画上死磕,眼光放长远,清除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要“通”。
知识通过一个汉字把它讲通,这个字在小学阶段可以用;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到学成语的时候也可以用;到高中学文言文、学古诗词的时候还可用。无论放在哪个时代,掌握了这个字的来龙去脉,就是掌握了汉字的基本规律,也就是“通”了——清除障碍。
识
过去,“识”字右边并不是一个“只”字,而是有些像“音乐”的“音”字,加上“干戈”的“戈”。
“識”是什么呢?它也是古人的生活。这是古人的峥嵘岁月,在打仗的时候,他们拿起武器,“戈”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武器,是具有代表性的武器。人们休息的时候,武器是放在一起的,所以紧急集合或是行军的时候,容易拿错。武器拿错就惨了,因为每个人都有称手的兵器,如果拿错了,在战场上用起来不顺手,影响战斗力,所以绝对不能错。
不能错怎么办?必须做好标志。就好像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钥匙,大家把自己的钥匙拿出来,往桌子上一扔,你知道哪串钥匙是自己的吗?很难。但有种东西叫钥匙链、钥匙扣,上面有很多好玩的卡通人物,或是一个小小的牌子,或是颜色鲜艳的珠子。这个机器猫是我的,那个樱桃小丸子是你的,一下就区分开了。
这就是古人把它挂在自己的武器上的这样的一种特别的标志物,所以“識”的右边读作“戠(zhí,zhī)”,它是用来区分武器的工具,挂在戈上,叮叮当当的,后来就加上了一个“音乐”的“音”字,指能发出声音的。
所以什么叫做“識”呢?它是区别事物的部分加上言字旁,意思就是能用语言说出事物的不同特点。能用说话的方式区别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同点,就叫“識”。
所以“认”和“识”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识字”其实指的是“认字”而已。认指的是“知其形”,看到这个字,能读出来,能组个词,能把它的笔顺笔画写出来,我们就以为孩子“识”了这个字,其实远远没有。
识,指的是“知其意”,知道它的特点。在英文中有个单词叫tell,tell既是说话的意思,也是区别的意思。tell from指“区别”,在这点上,汉语和英文是完全一样的,“识”就是要用语言说出不同来。当你能清晰地把一个事物跟其他事物区别得很清楚时,你在语言中如何表现这点呢?你能用上最正确、最恰当的词。
通文识字
这就是我们的通识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写作“通文识字”。“通”和“文”在一起,它和前文所说的一致,讲述了对自由的追求。而字是有“个性”的,它是对文化的继承,是对世间万物的不同品类的详细、准确的把握,需要去“识”别。
这就是所谓的通文识字,也是文字与通识内部相通的逻辑。
肆
汉字这么厉害,该怎么学呢?
中国有什么优势呢?当然是我们身后五千年的文化背景。但是这个优势,细细想来,只是说说而已。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吗?对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对于自己过去的五千年的文化的精髓,我们真正能够内化多少?
我们可能看到的还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折扇、剪纸、饺子这些很表面、很肤浅的文化,完全不能领会其内部精神,不能“通”也不能“识”。所以,汉字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和把手。
提高你的语文成绩,这是他的小好;更重要的是,它是最好的文化载体。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张大画卷,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块小拼图,把所有汉字的“为什么”搞清楚以后,这张大拼图也就完成了。
所以刚才的例子里,比如“宾”和“客”的关系,比如“通”和“识”,其实学到的不仅是一个字,更是在了解中国人生活状态的某个方面。汉字是什么?汉字就是祖先的生活,是我们可以与之“对话”的一种方式。
汉字该怎么学?
汉字你要多看多想,把每一个汉字的画面感培养出来。看到一个字,就会产生独特的画面,这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一种视觉文字。
所以中国才有书法艺术,一个字就能当成艺术品挂在中堂。我可没见过外国人写一个大大的“OK”挂起来!他们的文字属于听觉文字,而我们是视觉,可以看,可以想。
汉字多如繁星,也是有组成部分的,学术上来说叫“汉字基本构件”,也就是表达意义的最小象形单位。首先,它是象形的,象形的好处就是便于理解。比如“甬”、“识”,都是象形字。
看到图形,我们就能理解。这是一种非常浅显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而言,入门也不难。入门后拾级而上,一步步向上攀登,从图形思维到抽象思维,学会想象,去扩大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知。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象形文字的古埃及,以及走楔形文字路线的古巴比伦,其传统文化没有流传至今的原因。中国人要表示更复杂的意思时,不是画更复杂的画,而是赋予我们已有的这些象形文字更多的意象。
汉字是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央视在《开学第一课》这样重要的节目里,把汉字内容作为重头戏放在节目中;今年的全国语文教材统一改版,增加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汉字教育的内容;几十年的拼音识字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识字放在拼音的前面,先识字后拼音,拼音变成一个辅助手段和工具的身份已经得到确认。今年高考语文分数比重的增加,更是直接把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用高考的指挥棒指了出来。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和大家说汉字,我反而不想对应试,对所谓的“得语文者得高考”做过多渲染,因为大家已经能够意识到汉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的人文底蕴越来越重要了,已经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