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诗经》原来是这个原因……
我们昨天说了《诗经》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成语典故(点击直达),它是中国成语故事的重要词典,这对孩子们学习成语是很有帮助的。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诗经》没有被列入小学语文教材呢?
在课外出版品中除了各种的唐诗之外呢也只有《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为什么就是见不到《诗经》呢?是因为《诗经》比较难,不适合中小学生吗?
其实《诗经》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大全集,说出来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因为所谓的诗歌,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说明其实就是歌谣。孩子们从小肯定就听过不少的儿歌,儿歌就是最简单的易懂歌谣,而且歌谣也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最原始的文学作品。
《诗经》中收录的歌谣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一个作家完成的,而是采集从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儿歌、情歌还有感怀圣王或者唾弃暴政的各种歌谣和乐章编辑而成的。据说一开始收录了大约有三千多篇,后面被整理成三百零五篇。也有人说是孔子的整理的,后面也有专家出来推翻了这个理论。
《诗经》总共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
风又称为“国风”,集结了所有十五个诸侯国的诗歌,总共有一百六十篇。风被视为《诗经》中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都是民间的歌谣大多都是民间的歌手,所以国风里面大多数都是情歌。
雅
雅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统的意思。所以这种音乐也被当做是正声(正确的声音),相对于正声还有一个成语就是“靡靡之音”,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好雅乐,恶郑声。”又说“恶紫夺朱”。
孔子讨厌郑声,郑声是指郑国的音乐,郑国当时也是比较强大的诸侯,郑国流行的音乐,对孔子来说不是周朝王室推广的雅乐,所以孔子说他不喜欢郑声。
但是郑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类似摇滚乐,或者是比较离俗的音乐、过于吵杂的音乐。“夺朱”的意思就是孔子讨厌紫色取代纯正的红色,因为紫色是由蓝色和红色两种颜色调和出来的。那混合色当然就不是纯正的颜色。
而雅乐比较类似于古典音乐,它旋律比较悠扬,比较协调。它好像很协和的庙堂的钟声,会让人沉静下来的音乐。这才是孔子推崇的雅乐,周朝当时创立的音乐都是属于这种曲调。
确实这在现在音乐研究里面的,这些波动确实具有一些治疗的作用,尤其是在巴洛克的时代的音乐。我们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研究出音乐的波动会对人的身体情绪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从一些思想家比如孔子老子的学问里面都有提到,所以其实对于这个学问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
不过孔子这么比喻,不必用艺术的眼光去取义,因为从艺术的角度,本身没有高低好坏之分,没有说黑色就是很坏的颜色,白色就是最纯洁的。其实这都是人的主观,颜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紫色,各有所爱。
颂
颂就是贵族在家庙之中祭祀鬼神或者夸奖统治者功德的一些乐曲,在演奏的时候要配上舞蹈,是举行宗教祭祀专用的一种诗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总共有四十篇。周颂就是指西周王室所做的宗教乐曲,是属于西周前期的作品。
鲁颂有四篇,鲁国是保存周公礼乐文化最重要的诸侯国。因为后来礼乐崩坏,周天子地位衰弱,周朝的礼乐文化都保存在鲁国,所以鲁国也成为各国贵族前往学习周礼的一个很重要的国家。
商颂就是商朝留下来的诗篇,总共只有五篇,主要是是他们祭祀祖先的诗歌。因为商朝是一个十分迷信,相信占卜的一个朝代。
简单扼要介绍了《诗经》的特色和内容之后呢,应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诗集那么重要了。因为它兼具了历史和文学双重的重要性和分量。而且周天子之所以让史官收集这些歌谣,它目的就是为了要观察民风的走向,从诗歌当时可以知道王室是否收到了百姓的拥戴和尊敬。
其实这个现象和现在非常的像,现在的歌星也会借着他们的歌词来反映时代的问题对不对?不管是政治还是社会的现实,或者好玩的小孩子想法或者是叛逆的思维。过去的诗歌和现在的歌词都是在反映社会风气和政治思维。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他育英才就是运用诗、书、礼、乐、射、御六门学科来作为最主要的教材那么《诗经》就排名第一位,被视为最重要的一门科目。
所以有人认为《诗经》到后面变成三百零五篇就是孔子整理的,但是到目前没有一个定论。
诗是第一个,就是《诗经》。
书就是当时候的尚书,记载一些历史大事;
礼就是和礼仪有关的,要遵守的礼制;
乐就是音乐;
射就就是孔子很重视要强身健体,是不是只有死读书;
御就是驾车骑马。
所以你会发现,孔子是注重五育均衡的教育家,不会要求学生死读书。就是我们所谓所谓的体育要好,功课也要学好。
古人说“不学诗无以为文”,意思就是:不学《诗经》,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吗。因为写《诗经》的朝代距离现在太遥远了,所以很多词汇的用法和现在完全不同,很多单字词语都需要大篇幅的解说小朋友们才会理解。这就是为什么《诗经》没有被当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