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评价吴京、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长津湖》?
昨天国庆假期第一天,哪儿也没去,就看了一个电影《长津湖》,我现在特别怕看战争片,因为自1979年后,已经40多年没见大规模战火了,大家都不知道战争为何物。以前电影《大决战》那种优秀史诗战争片,都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拍出来的,所以显得非常真实自然。
但一群没经历战争的人,总是把战争片里面的人物思维刻画得跟小孩打架一样,就显得非常弱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金刚川》,这个电影我看过,也写过相关观影感受,大家还能在历史消息中查到。
不过看完《长津湖》后,前面的担心感觉是多余的,这部电影拍得不错。至少176分钟的时间里,我没有感觉到那种漫长感,电影的故事讲述非常流畅,主题就一个,志愿军将士伍千里,伍万里等人在探亲中接到命令要马上归队打仗,然后奔赴朝鲜战场,投入到长津湖地区打大仗。
电影非常高明地运用了各种对比手法,把许许多多事情都表现了出来。这是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旧社会与新社会的对比。经历过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了。到处都在分田分地,最底层的民众第一次分到了土地。伍千里家也分到了,他们可以结束在船上居无定所的日子,去岸上建房子了,伍千里父母发自内心高兴,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伍千里老家是在浙江湖州,1950年已经解放一年了,渔村灯火通明,百姓安居乐业。水乡风景极美,一派江南景象,伍千里在归队中,坐一小舟,行驶于两岸青山之间的绿水之中,让人心生神往。而在北方的辽宁丹东地区,却是另外的世界,城市被美国鬼子狂轰滥炸,战火已经烧到了鸭绿江边,人民生命朝不保夕。用对比证明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与必要性。
亲情与友情的对比。在入朝火车上,伍万里从送行队伍扔进来的棉衣棉被中,接到了一条红围巾。到了朝鲜,火车在途中被美国侦察机发现,引来战机轰炸,志愿军必须步行前往战场。结果在疏散过程中,伍万里的红围巾被哥哥伍千里拽下来扔了,问他,是准备当美国的靶子吗?后来那条红围巾被战友张小山捡到,给了伍万里。张小山在被美国人扫射死后,伍万里痛哭,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开始从新兵向英雄战士转变。
敌军与我军对比。美军拥有完全的制空权,而我军只能隐蔽前进,被轰炸;美军在感恩节可以吃烧鸡,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却在吃冷土豆,甚至硬到硌掉牙;美军的武器先进,士兵能住帐篷,我军战士却要把武器轮流捂在胸口,有的在雪地中冻成了冰雕……然而就是这种极端条件下,长津湖一战,美军溃退,王牌精锐北极熊团团长被击毙,全团被成建制歼灭。
武器与人性对比。美军虽然把武器设备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我军却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场智慧发挥到了极致,雷公诱敌深入,数美军照明弹时间计算反击时机,最后为了避免部队大伤亡舍身忘死将美军标识弹运走,自己被炸飞的汽车压死;梅生说英语分散美军注意力,将美军士兵击毙,在缴获了美军坦克后,直接开着坦克投入战斗;伍千里在通讯落后的情况下,用子弹壳做成的口哨和反光镜等物件传递军情,指挥战斗;伍万里牢记“杀20个敌人”(其实是老兵逗他的)才是英雄的话,精准投弹,空爆美军;“打不死的英雄”谈子为在雪地里用弹壳和枯树枝演示敌情等等等等,有很多表现。
战初与战后对比。战初麦克阿瑟扬言打完过圣诞,结果被狠狠打脸,从开始的趾高气扬到抬不起头来;北极熊团在登陆的时候不可一世,对晕船的美士兵不屑一顾,最后在长津湖新兴里战斗中被全歼,至今团旗还在我国的博物馆里展示;而开战时,美军可以把战火烧到鸭绿江,后面被死死压制在北纬38°线以南。
知乎上还有很多网友分析了电影的细节,我只看了一遍,真没有关注到那些东西,比如美军黑人兵,我就没注意到。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自己去看。
当然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也有一些遗憾,比如长津湖大战的那种恢宏场面没有表现出来,电影表现出来的规模只类似一次战斗,这个跟《大决战》那种场面是完全没法比的,可能限于经费和人员,拍不了。
又比如,最后美军被迫通过航母掩护海上撤退,我志愿军蜂拥在海滩上庆祝胜利,这其实也是一个败笔,要知道,美军虽然是撤退,但战斗力依然在,看到这么多人,这不都就是军舰的活靶子吗?志愿军将士怎么可能触这种霉头?
但尽管有这些缺憾,《长津湖》依然值得一看。
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史中,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军队是第九兵团,由开国上将宋时轮指挥。
1952年,宋时轮回国途中,临时停车,脱下军帽向长津湖方向鞠躬致敬。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人们看到了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早已泪流满面。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