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想起知青一段往事||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在西郊四队做知青的时候,中苏边境虽然没有硝烟弥漫,但人人都能嗅到剑拔弩张的气息。基层实行民兵训练制度,每个大队都成立民兵营,虽说是营,但人数跟正规部队一个连的编制不相上下,百十人左右。民兵们半天劳动,半天训练,有时候劳动都免了,整天训练。队列、射击、投弹、拼刺刀,外加摸爬滚打,除了开坦克和发射炮弹,几乎陆军的训练科目都做了。我们四队十几个知青半数是民兵,整日跑去大队训练;半数不是民兵,依旧在畎亩间侍弄庄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蒋其苇眼睛近视,俞清身体瘦弱,我外八字腿型,都列入后一半。被选作民兵的,自然是政治条件和身体素质都过硬的人,而我等则仿佛驮行队伍里的羸马蹇驴,不受待见。不受待见也罢,日子总得继续,只是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平添了一股醋意。我开始写诗了,描述他们在训练时调侃女民兵的情景,诗中自然充满揶揄的意味。然后我将诗念给大家听,多数人一笑而过。身为民兵的郭纯却把我打了一顿,当然不是那种暴打,手下留情了,警示意味很浓。郭纯翩翩少年,有那种挥戈直捣黄龙的英武之气,还常常在抑扬顿挫的语言背后显露内心世界的丰盈博学,走到哪里都会招惹女孩子多看几眼。我被郭纯打了,却很开心,不是我阿Q精神太重,是我觉得他打我说明我的诗戳到了他的痛处。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有时候比之方天画戟一点都不逊色,可以直抵人的心窝。

冬天来了。村庄边被朔风吹拂的槐树枯枝吱呀有声,与远处传来的几声寒鸦鸣叫构成交响,大田里趴窝在地表的麦苗被厚厚的雪层覆盖着冬眠。冬天不仅带来了寒冷,也带来了一年中难得的闲适时光。我们在知青点下棋、打牌、吹笛子、拉二胡、读书、写毛笔字,正当我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接到公社指令:上河工。队里要出三十名壮劳力,知青中除了参加民兵训练的人,几乎都排在名单上。民兵训练那边,还不可有丝毫懈怠,因为不仅中苏边境风声鹤唳,而且南方中越边境也常有边民冲突事件发生。要准备打仗的呼声很高。河工地点在西北方靠近淮阴县边界的地方,离西郊四队大约二十里地。我们到达那里时是一个傍晚,被安排在附近村庄一家农户的灶屋里,灶屋很大,麦秆铺在地上当床,住七八个人。麦秆跟稻草不同,稻草粗涩,而麦秆呈扁平状,表皮平滑,每遇光线照临,都会发出金灿灿的反光,煞是好看。住下之后,我心情有点落寞。平日在西郊四队,常常想家,而到了河工工地,我有点想西郊四队了,想队里憨厚的社员和顽皮的孩子,想队部前宽大的打谷场,想知青点周遭的每棵树。唐朝刘皂《旅次朔方》写到:“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西郊四队就是我的并州。
那次河工并非开挖一条新河流,而是在旧河道清淤。每天东方露鱼肚白就上工,晚上掌灯时收工,三顿饭都是在做工的间隙享用的。工地上真是壮观。十里河床排满了人,每个大队分段包干,有的大队还带了旗帜,插在显眼的地方,风一吹就飘荡起来。劳动者有人喊号子,有人吹哨子,嘈杂之声不绝于耳。我负责挖淤泥,将其放在很大的布兜上,然后由其他人抬走。淤泥早冷成铁板似的,要先用铁镐将其斫成小块,才好开挖。不多时掌上起了血泡,钻心地疼。看看其他人,手心都有厚厚的老茧,相安无事。除了血泡,就是劳累,一天下来,腿上酸麻难忍,腰都直不起来,真想就地躺平睡一觉。不过坚持两天就好多了。工地上的伙食倒是可圈可点。队里专门派了厨师,还几乎每天用手扶拖拉机运送粮油菜肉。厨师就在我们住的灶屋烹饪。红烧肉炖茨菇几乎是每日必备菜肴,有时还有土豆烧牛肉,带鱼像水桶上木板样厚实,我记得还吃过一次软兜长鱼,大冬天,不知长鱼哪里来的。看来饫甘餍肥未必是裙屐少年或者闺阁丽人的专利,如我般舆台皂隶,也可在享用美食中获得快乐。

四五天以后,我对工地上夙兴夜寐、胼手胝足的劳动生活已经基本适应,但是有一点让我不能忍受,就是身上奇痒。估计地铺上有跳蚤,还跟自己皮肤干燥有关。我跟蒋其苇和俞清说了这事情。蒋其苇说他好多天没有用热水泡脚,踝关节酸疼得厉害。俞清想了想,坚定地说:“回家打浴。”俞清是苏州人,冷不丁冒出半句吴方言,“打浴”跟广州话“冲凉”是一个意思,就是洗澡。那天吃完晚饭,我们三个人悄悄溜出了住地,准备回到知青点洗个澡再赶回工地,不耽误第二天的河工。劳累了一天后再走来回四十里的夜路,就为洗个澡,这澡对于我们似乎太过奢侈了些。沐浴使人在尘垢和洁净之间作出选择的同时,获得润泽和爽滑的享受。早期人类将沐浴作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必要条件,沐浴是颇具仪式感的行为。我们刚刚踏上行程,天就开始下雪了,路泥泞起来。但雪花很快就将路面覆盖了,走上去有一种绵软的感觉。雪越下越大,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以前没见过,以后也没见过。“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估计就是眼前的景象。硕大的雪花有时静静地飘落,有时被风裹挟着四处飞舞。迷蒙中道路和原野是连成一片的。朔风在半空中呼呼作响,像飘荡在草原上的长调,不绝如缕。我们艰难地往前行进。俞清说他的脚窝里灌满了雪水;蒋其苇的眼镜数度掉落在雪地上;而我摸一下手背上的冻疮,依旧坚硬。我们走了近两个时辰,才接近西郊四队。雪变小了,眼前已是银世界玉乾坤,雪光将夜晚照得透亮。远天在沧溟杳渺中更显得空灵和寂寥,而近处被雪覆盖的村庄越发恬静和温馨。流眄尽是风景。我感觉能消受此等眼福是我生命中的幸事,并且足以抵消没能去大队参加民兵训练所带来的缺憾。我们走进村庄往知青点靠近,有狺狺犬吠之声响起。“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当我们洗完澡重新踏上返回河工工地的行程时,已过了三更天。雪又开始大起来。莽莽苍苍的天地之间,只有雪花在旁若无人地跳着自己的舞蹈,有时是婉若游龙的惊鸿舞,有时是疾如风电的胡旋舞。风雪没有影响我们沐浴后的愉悦心情。一路载笑载言。蒋其苇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堆雪人,将雪人塑成弥勒佛的形象,再用树枝在旁边的雪地上写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后来想想,世间可笑之人其实就是自己。俞清则唱起了《打虎上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让人想起杨子荣匹马单骑,穿越林海雪原,独闯匪巢威虎山,可谓气贯长虹。我给二位讲了个小故事:东晋时大将军谢安冬日家庭聚会,窗外落雪,因问晚辈:“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朗的说法稍嫌牵强,谢道韫的比喻深得谢安赞赏。后人称谢道韫“咏絮之才”。就这样我们兴之所至,无所不谈,不知不觉间回到了住地。那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合过眼。天亮后又跟大家一起往工地开工了。

十几天的河工结束后,我们回到知青点。大队民兵也结束了训练,中苏边境的紧张气氛已缓和许多,尽管中越边境还时有事端,但民兵开赴前线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郭纯问河工工地上有什么新鲜事,蒋其苇向他讲述了工地上伙食情况及那个雪夜我们回来洗澡的经历。郭纯说早知道如此,他就不去参加民兵训练,跟我们一起上河工去了。后来我听人说,在所有的农活中,上河工是最辛苦的一种。我感觉确实辛苦,但这辛苦中也有乐趣。河工因为劳动场面的壮观和劳动强度的巨大,使人对改变世界并且发掘自身潜能产生超乎寻常的自信。自那以后,我就觉得耕地插秧、施肥除草、收割脱粒,都不是什么难事。

作者简介

蒙志军,清江浦人,家住大闸口南侧轮埠路。曾下放清江市郊区公社西郊大队,也曾任教于清江四中,又在广东珠海做公务员多年。现退休。
(0)

相关推荐

  • 【灵璧小说】初恋不再流放(三、四)

    [灵璧小说]初恋不再流放(一.二)  三 第二段画面是闵翠英十九岁那年的亲身经历. 那是闵翠英下放到本县大张公社骑路王大队第四生产队第二年夏天的事情. 一天夜里,天气闷热,两间宽的知青屋里就闵翠英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十一)

    政治队长(十一) 刘士忱读秤作弊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知青分粮食的秤我一斤也不少,而且秤杆还高高的挑起.但是,社员称粮的秤就大有文章了,那就是大秤小读:就是实际粮食多而读秤时读数小.举例说吧,180 ...

  • 南洋十二年(七)

    9.上河工   六八年底,六九年初公社为配合战备需要,决定整个南洋东起盐城.射阳搭界的新民河,西止通榆河全长约两十多华里新开或驳宽一条东西走向的河,取名朝阳河.根据战备需要南洋境内河北新堆作为战备公路 ...

  • 知青---抹不去的岁月风霜

           图中前排右一是我们大队的民兵连连长杨兴年,前二排右二是本人.这是79年9月我们大队为参加公社基干武装民兵集训演练完成后拍的.同年10月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丈亭区开展武装民兵射击操练比赛, ...

  • 知青岁月故乡情

    知青岁月故乡情 作    者:李 瑞 安 图    片:作者提供 一  不会忘记 ---纪念下乡插队28周年   记得 哪几条河  是我和大伙儿一块儿挖的: 记得 哪几块地 是大伙儿和我一道平的 : ...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古堡情缘(上)【中篇小说】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情谊绵延五十载

    徐梅勋 对于过去的岁月,人们的态度迥异,有人说"往事不堪回首",有人说"往事回味无穷",分歧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不同.建东.达观等几位老友约我,择日去他们插 ...

  • 难忘挑河的记忆(闵长富)

    前几天,我去射阳,从上岗向东行不久,我便停下车来,站在黄沙港大堤上,看着滚滚东去的水流,两岸郁郁葱葱的水杉树时,我想起当年在此挑河的日子,慢慢咀嚼,久久品味这辛劳的成果. 黄沙港,名为港,实际是内河入 ...

  • 【往事】消逝的名称||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有一场是历史地理综合考试.试卷上有一道题目,列出许多国家的名称,要求考生将这些国家归类到所属的大洲中去.比如肯尼亚,把它归到非洲去,就答对了,要是归到南美洲,则不无遗憾 ...

  • 【往事】 我想当兵||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小时候生活在县城.县政府有个干部姓宇文.好陌生的姓氏啊!为什么不姓欧阳或者端木而姓宇文?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宇文是拓跋鲜卑的姓氏,北魏是拓跋鲜卑人的天下,唐朝皇室李氏家族也有拓跋鲜卑的血统 ...

  • 寻找西郊四队 || 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从北门桥南岸沿着河南西路徒步往西,一边是河岸,一边是街区,街区的一边有门面不小的"洪泽老鱼馆清浦店",不远处是顺丰快递的中转站,很多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堆在店铺门前的路 ...

  • 我看北门桥 || 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在淮阴中学上学的时候,常常去北门桥凭栏远眺,仿佛少了这种远眺,胸怀会狭隘许多.出校门沿着西大街往东,不远处就是与人民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沿着人民路往南,路边有城南公园和妇幼保 ...

  • 我将“钵”字念成“本”||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文革"十年,我正好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那时所认汉字不多也在情理之中.裴姓同学下放去钵池公社做知青,我送他笔记本,扉页上写两行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

  • 北大的记忆||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1986年,我往北京大学听文化议题的讲座.讲课的有不少当时的前沿学者.那时有一股文化热,但谁知道什么是文化呢?反正我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不过听讲座还是有收获的,我记住了<周易> ...

  • 重走西大街||蒙志军

    作者:蒙志军 我坐公交车在水门桥南站下车,然后右拐进入西大街,西大街跟相邻的东大街一起,构成清江浦最具历史沉淀感的商业街区.有电动自行车飞速而过,偶尔还有小汽车在并不宽阔的街面上缓缓驶过,为避让两边的 ...

  • 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题记: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 多年前,某村有老两口,有个 ...

  • 在春天,想起一段往事

    爱过的人    读过的书    经历过的事 成就了当下的你 在春天,想起一段往事 努力张开的花蕊,如蛇的信子 躲避着,来自沙尘的伤害 就像渴望一双手 探出温柔的舌头,寻找-- --落在 生命盛放的惊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