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涠洲岛2名女孩离奇失踪:我们为什么始终听不到孩子的求救?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外人眼中的孩子,并不一致。
我们认识的孩子,和孩子真实的自己,并不相同。
我们和孩子之间,不仅隔着20多年的时光,还隔着两代人的万水千山。
01
善于倾听,坦诚相待
父母每天会花多长时间陪孩子聊天?
我们是否了解孩子近期的成长状况?
此前,四川眉山市东坡小学开展了一场《你怎样和爸爸妈妈聊天》的调查,在近四千份问卷里,仅有7%的学生每天能和父母聊天达1小时,聊天的内容多为学习和作业。
其中的一项结果让人十分感慨,只有1.6%的父母会和孩子聊一聊关于“梦想”的话题。
阮庚梅说过:“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暇的世界!”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和孩子根本沟通不来。
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因为我们会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来,回家对孩子缺少耐心,不觉中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其实,亲子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也可以主动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时,就会更加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得更懂事和体谅父母。
02
向孩子表达爱和关心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当孩子感觉到爱和关心,抗挫力就会增强。
当你陪伴孩子的时候,请放下手中的手机,把你的时间和目光都投注在孩子身上。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支持,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更有动力去面对挫折。
亲子之间愉悦的相处时光,会给孩子带来内在的满足感,也会增加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更有勇气克服困难。
03
承认和接纳不完美
美国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研究院教授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TED演讲《脆弱的力量》中,将她采访过的成千上万的人分成两种:
一种是具有自我价值感的人,他们勇于去爱并拥有强烈的归属感;
一种则是为之苦苦挣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是否足够好的人。
前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有勇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爱自己,然后爱别人;
坦诚面对真正的自我,能和别人建立关系;
欣然接受自己的脆弱,因为那些让你变得脆弱的,也会令你变得更强大。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知道: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要奋斗,但你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
我们要告诉孩子,也要告诉自己,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要想实现心中的目标,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
面对负面情绪,忽视、否定和拒绝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接受恐惧、缺陷和脆弱则可以让我们更有弹性,让生活更快乐、更幸福。
04
给予孩子积极的认知引导
孩子有时候会钻牛角尖,甚至思想看起来很偏激,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引导。
比如,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可能会沮丧地说:“哎呀我太笨了,怎么学也考不好!”
把考试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天赋这种无法改变的因素,很容易导致孩子灰心丧气,失去信心。
面对孩子的消极思维和单一归因,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换个视角来看待考试。
考得好与不好,其实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努力的程度,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孩子更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自己可以在哪方面更努力等。
通过积极的认知引导,培养孩子用更全面、更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挫折,将每一次的挫折都尽可能转变为下一次前进的动力。
哈佛大学有一项史上最长也最出名的研究,叫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
这项研究始于1937年,通过对一群年轻人的跟踪随访,拷问这样一个终极命题:人生的幸福感,到底从何而来?
哈佛大学几代学者的研究证实:人生的幸福感,源自于爱。
不是对工作的爱,对成绩的爱,对荣光的爱,对权力的爱,抑或对某个体制或某个政党的爱,而是对人的爱。
那些你从生命中重要之人身上获得爱,以及对这些人的爱,和在这爱中建立强韧而持久的联系,才是一个人活下去,活得好,活得幸福的秘籍。
而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和父母的良好关系,是父母充分而没有条件的爱和信赖。
“Happiness is love. Full stop(幸福,就是爱。仅此而已)。”
这就是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的最终结论,答案简单到令人吃惊,又深刻到让人无可辩驳。
研究还证明,每个人一生,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真正能挺过黑暗和绝望的人,不是一小生活在清单式的驯化里,因被过度教育而看起来独立自律的那些人,而是真正被爱过的人。
真正的坚强和独立,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被爱过。
因为,唯有被乐观而温柔地善待过,真实而理性地引领过,在遭遇绝望和伤害时,你才能心怀希望地面对生活。
亲爱的小孩,我爱你,所以你不用做那个听话才能拿到红花的小朋友;
就算你耍赖闹小脾气我也最最偏心你,口袋里的糖都给你。
我希望你直面自己身体里与生俱来的笨拙和孤独,希望你谅解自己的不完美。
大多数人都像我们这样活着,虽然不聪明,但足够诚恳;虽然会犯错,但也可以坦然。
可爱不是长久之计,可爱你是❤️。
11岁男孩3个月爆肥36斤,真相令人落泪:爸爸,这一次换我照顾你
清华大学拟开除两名博士生:请告诉孩子,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