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路120号上海市工人文化宫
西藏中路120号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大楼的前身是东方饭店,大楼是一幢外形酷似一艘巨轮的欧洲新现代派的建筑,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和五次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不仅完美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而且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东方饭店位于上海跑马厅东南侧一个呈三角形的地块,建筑坐东朝西,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1926年动工,1929年建成,1930年营业。 现面对云南中路,侧面是广东路。建筑呈三角形,二边分别为广东路和北海路,底边为云南中路, 广东路和云南中路构成直角,北海路和云南中路构成锐角。 左边北海路和,右边云南中路。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73 |
东方饭店 |
市工人文化宫 |
西藏中路120号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路西藏路一带十分繁荣,西北侧上海跑马厅,每当赛马时人山人海。西藏路上一品香、爵禄饭店等大小旅社,形成旅社一条街。宝善街(今广东路中段)和福州路上青莲阁、天蟾舞台、中央大戏院(北海路247号)等茶园、戏院汇集,福州路附近还有会乐里、群玉坊、福申里等妓院、烟土行,这个区域是吃喝玩乐白相人的地方。建造饭店的地皮在群玉坊的南侧,1917年的上海地图标明这里是永定坊,是新沙逊洋行的产业。东方饭店老板看好这块地皮,不但地价租金高,而且承诺租期满后房屋归新沙逊洋行。
建筑由外籍建筑师乌鲁恩设计,华商久记营造厂承建。建筑平面四面临街布置,西藏路为主立面,在入口处上部有6根贯通三、四、五层的爱奥尼克立柱,
两侧各设上下对齐的悬挑铸铁栏杆阳台,窗间设贯通的壁柱。底层外墙为大块花岗石饰面,二层以上是红釉砖清水勾缝。进大门是个两层高的圆厅,6根大圆柱围绕圆厅布置,楼上是客房、书场和东方广播电台。
饭店开张后人气很旺,尤其是设在楼下的东方书场,吸引着众多的旅客和听众,后来还在书场演出沪剧。
上海解放后改建为工人文化宫,1950年10月陈毅市长亲笔题写“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横匾,以中共上海市委的名义赠给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大楼目前各楼层的功能如下:
一楼为开放式大堂,经过装修,不但保留原有的欧洲建筑风格,而且凸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楼大厅。
二楼有个小剧场。
民国20年为东方书场,受聘艺人皆为当时名家响档。听众以商贾为主,不乏显贵要人,尤多女听众。书场呈长方形,两处分别设沙发靠椅600只、500只,每天平均演出5场。场内备有水汀、电扇和扩音设备,为当时绝无仅有者。该场率先突破上海大书场不聘女艺人的陈规,后改为改为市工人文化宫小剧场。
三楼为面积14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和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
·四楼为教育培训和图书馆和阅览室。
五楼为职工文化艺术活动场所,电视制作室、文艺排练室、书画创作室成为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六楼为东方宾馆,凭窗远眺,市中心景区一览无遗,广场夜景更是宾馆一绝。
位于北海路247号云南路口,坐西南朝东北。前身为民国12年(1923年)2月16日开张的申江大戏院,徐颂创办、专映电影。民国13年湖北路汉口路口的亦舞台因翻造惠中旅馆,将招牌和班底迁至此,改名申江亦舞台。3月15日揭幕,演出京剧。终因舞台狭小,座位太少,以至营业清淡,班底自动解散。原址于民国十四年4月24日改名中央大戏院,仍专映电影。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多演沪剧,上海有名的沪剧团体如文滨剧团、施家班等都曾长期在此演出,为上海重要的沪剧演出场所,并兼演滑稽戏和其他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中央剧场,仍以沪剧为主。1949年8月27日,沪剧研究会在此联合公演《白毛女》,中艺沪剧团演出《王贵与李香香》。1966年后曾改称革命剧场、北海剧场。1970年归市总工会,称市工人文化宫剧场,主要由文化宫各业余艺术团演出。1978年话剧《于无声处》在此首演,引起轰动。1984年后对外放映电影和投影录像,称市工人文化宫影视剧场。
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营业总面积约二干平方米。场内呈扇形,台口宽九米,高十米,舞台深十三米,总高度十八米。上场门副台三十平方米,下场门副台二十平方米。现有两层硬座一千个,其中底楼有五百四十四个,二楼有四百五十六个。
-
(2014-01-23 22:44:00)
-
(2014-01-22 17:38:00)
-
(2014-01-21 17:56:13)
-
(2014-01-20 17:37:57)
-
(2014-01-19 18:10:41)
-
(2014-01-18 18:13:34)
-
(2014-01-17 18:15:18)
-
(2014-01-16 19:12:41)
-
(2014-01-14 18:43:27)
-
(2013-12-27 17: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