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链家成为众矢之的,背锅侠给二手房行业的三点启示

这次链家的纠纷事件已经刷爆了朋友圈,住建委已经开始调查链家,并暂停了涉事门店的网签资格。

一个高调牵头二手房行业的领先企业,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容我们回顾下本次事件:

导火索事件一:
今年1月,上海市民庄先生计划给儿子买一套二手房作为婚房。庄先生通过链家门店,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居间协议,协商价格370万元,定金为80万元。庄先生交了定金,却无法交易。他被告知,出卖方在售房过程中,由于要购买另一套房子而向链家做抵押贷款,庄先生所购房屋成为这笔借贷的抵押物。
于是,庄先生要求上海链家解除房屋的抵押,继续交易。但他却被告知,上家没钱偿还欠款,只有将这套房屋卖掉之后,才有足够资金解除抵押。链家方面建议庄先生,先帮上家还清这笔欠款。不得已,庄先生不买房了,要求链家还清80万元的定金,但上海链家还是不同意。
导火索事件二:
购房人黄先生也在不清楚房屋条件的情况下交了定金,之后才被链家告知该房屋除了贷款还有抵押。黄先生硬着头皮签下了房屋购买合同,并交了剩余的近七成房款,共计280万元,也同意了合同上“该款必须用于先偿还银行和个人抵押”的规定。
黄先生把钱分两批转给了房东,第一批打到房东的账号之后,发现房东根本没有把这个钱用于解除抵押。造成了280万元无法弥补银行和个人的全部抵押贷款。而链家方面则认为问题不大,贷款部的人员签订了三方协议,垫资110万元把这个交易继续进行下去。
此时,黄先生认为交易可以正常进行了,但紧接着,情况更糟了。黄先生发现,2015年11月2日、11月10日、12月10日,该房产分别被浦东人民法院和市二中院查封,因为售卖方经营失败曾欠了相关银行1.5亿元信用贷款。

从两起事件可以看出,都是由于购房者在购房初期对于所购房产的信息缺失导致最终的流产。目前的二手房买卖中,购房者只有从中介及业主方了解到所购物业的信息,而中介机构有义务向购房者提供房屋在登记机构中所显示的完整的信息情况。对于中介机构无力调查的内容,如水、电、煤、户口迁移等信息,卖方上手购入房屋时的基本信息等应及时向卖方询问,向买方披露及提示。

在此次的链家事件中,由于经济人的服务瑕疵导致信息的不平等而最终产生纠纷。在此过程中链家究竟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同时给到我们哪些启示?

NO. 1 二手房交易信息规范漏洞:

链家是这次的背锅侠

事件一中,庄先生购置的物业除了存在按揭贷款以外,由于卖方置换对所售房产进行二次抵押贷款,而好巧不巧的借方正是链家地产。而为了促成这笔业务的倒霉经纪人认为抵押是自己公司的,买卖双方又在自己这里签单,抱着侥幸的心态在前期沟通时并未告知买家这一信息。无奈调到产证后果然东窗事发,买房当即表示“没法玩儿,我要退款!”,经纪人在火药味浓重的会议室里当时就懵逼了。

好好的一单生意即能解除抵押贷款,还能做成一笔业绩一箭双雕就等发奖金了,剧本原本不应该是这么写的么?然而之后让他更懵逼的事情当时他肯定是始料未及的。

我想如今当初的这位经纪人已经不在链家了吧,但出了事锅总是要人来背的。首先在目前中介市场纷争下,不少中介公司都在谋求多元化的发展,而金融服务就是目前众多中介公司寻求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之一。

尤其其中的“过桥融资”服务,原本对于借贷双方都是利好的项目,却成了最终的罪魁祸首。首先“过桥融资”对于中介而言捆绑了借方的基本信息、产权信息等,其次对于贷方而言,以这种方式短期借款得到资金周转同时在链家促成买卖物业后还有相应的服务优惠。

这样一个产品理念自然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当业主、客户及中介在交易过程中由于惯性思维里的“全在我这儿做”、“没有大风险”、“客户也认我们牌子”的想法使得经纪人在向购房者提供物业信息的时候忽略了在“自己家”抵押贷款项。而作为购房者自然觉得收到了深深的欺骗和伤害。

在这样的遗憾下,我们需要反思的一点是,从始至终在整个二手房交易的过程中,购房者信息的获取渠道太过有限。只有通过中介公司及业主两方渠道得知,业主为了更好的出售自身房源,所获取的信息自然有限,而中介公司对于出具的信息目前在行业内没有形成规范,基本完全靠经纪人自身的“觉悟”办事。

我们都知道在二手房中介中,经纪人水平层次不齐是普遍现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如何监管经纪人是否尽可能的向客户提供有效的房产信息才是正真的诟病所在。这回的锅是链家背了,但哪家中介机构能拍着胸脯说在交易过程中没有存在隐瞒房屋状况的现象发生?

NO.2业主隐瞒个人不良信贷致物业被封:

中介怎么办?

事件二同样出现房屋存在抵押情况,并且购房者并不知情。但相比事件一而言,来的更为“离奇”。如果说事件一中的那位经济人是坐了一把过山车的话,那这位老兄真的是从天堂跌入了地狱。

黄先生这位耿直的boy在不满于物业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仍旧硬着头皮交付280万的7成房款,而在发现款项并未用于偿还抵押,无奈之下这位巧如簧舌的经纪人又想尽办法与贷款部的人员签订了三方协议,垫资110万元把这个交易继续进行下去。

正当经纪人在为自己高超的逼定、催付技术沾沾自喜的时候。11月2日、11月10日、12月10日的法院查封通知瞬间凝固住了空气,经纪人的世界在此刻BOOM~~~彻底崩塌了。而原因则是售卖方经营失败曾欠了相关银行1.5亿元信用贷款。

再这一事件中,受伤的不仅是购房者,其实对于业主、客户、中介三方都是这个事件的受害者。想要偿还债务的业主房产被查封对于这1.5亿的信用贷款更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对于客户而言,承担的是大量的经济损失。而链家又再次躺枪,违规操作,上了头条。

这次的锅又是链家在背,为什么这么说?房屋被司法查封中介存在的责任是通过被查封时间作为判断的重点。

如果查封发生在签订买卖合同之前的,中介机构完全可以通过产权登记信息调查获取相关信息,避免定金交付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如查封发生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因上海市房地产二手房销售的操作流程以及风险控制规范,二手房网上备案系统是无法完成买卖合同的生成的,买卖合同自然无法签订;如查封发生在交易过程中,则中介机构本身是无法判断交易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其也没有能力调查出卖方是否存在潜在的违约风险或隐性债务纠纷。

而从事件二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客户是与业主在8月18日签约,提供8月14日的产调产调客户知晓签字确认。而查封物业是在2个月之后的事情。而在这2个月的时间里,原本可出售的房源为何突然被查封暂时并未有明确答复。但从中可以看出,在二手房买卖过程中,即便在签约前期流程没错并不代表最终能达成顺利购买。而其中问题任然出在信息的不对等中,对于业主的个人信贷及财务状况,中介无权介入,对于有这样高额信用贷款的业主无法做到有效监控如此一来,急于想要资金周转的业主又想将房产卖出高价格自然对自身情况会有所保留。

NO.3到底谁是房价上涨的幕后推手?

本次链家门爆发之后,二手房市场也被淹没在推高房价的指责声中。

事实上,年后上海市场房价大涨,恰逢链家爆出两期纠纷, 议论纷纷将房价上涨的矛头指向链家为代表的中介行业。认为中介在引导整个二手房市场的导向。

没错从2015年,二手房市场就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上海、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创下近年来的高点。二手房全年成交金额是一手房的1.66倍。而且和一手房的不同在于,新房卖了就没了,二手房可以多次出售主要对于价格波动的影响其实更多的是来自政策的影响。难道所有人都忘了2014年大量中介的关店潮了么?

那在对于二手房市场如此利好的时代下,链家真的能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市场调查统计,目前上海最大的中介是德佑链家15.5%,第二的是中原11.8%,这个是我们日常可以感知的。一度抄的风生水起的搜房、Q房、房多多和爱屋吉屋这些打着颠覆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市场占有为多少?统计告诉我们,在二手房市场,互联网中介占比仅8.5%。我们熟悉的中小型门店中介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53.3%

即便在链家和中原两巨头的打压下,中小型中介依然稳占半壁江山。想要以15.5%的市场份额去撬动整个二手房市场价格显然是夸大其词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房价的上涨会让人们觉得中介成为了幕后的推手?这主要来源于2大方面原因:

1、中介是买卖双方对交易实施达成的最终平台

在信息通信发达的今天。人们有着各种大量平台去了解二手房信息,但最终在多数二手房买卖中,还是要落地到中介进行交易。网络信息的滞后和不实造成了买卖双方无法客观、真实的了解到市场。或者说是了解了但不信,而最后成交签约都是通过中介达成,作为最终一锤定音的平台,买卖双方都会心存狐疑“不会是被中介坑了吧?”。

2、“莫名其妙”的服务费

在二手房买卖中,最终购房者都会和中介对服务费进行讨价还价,认为中介只是提供了获取服务后带看房、了解信息、完成成交。对于中介需要收取1%到2%不等的服务费,而国人普遍并不认同服务需收费这个理念。 将中介当成了倒卖信息的二道贩子。

但正如上文中对于中介在获取物业信息的过程并非购房者能看到的。期间中介可以通过公司渠道调取产证,但大量个物业个性化信息是经纪人不断沟通和了解获取到的信息。一个优秀的经纪人提供给购房者的信息越准确,促成交易的成功率越高,同样在购房者看不见的服务时间内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三者一定是成正比的。而并非为了期间的服务费推升房价,这个逻辑我想稍微思考下都能想明白的问题。

这回的链家事件,虽然暴露出的是链家一家中介在管理、经纪人规范等方面的疏漏。但不可否认的是链家的疏忽亦暴露行业问题,呼吁建立行业规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