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产品设计怎么做?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现有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课题的研究多数是从宏观或中观上对供给结构进行观察,陆岷峰(2020)认为当前金融供给结构失调和错位是重要原因,目前大型金融机构掌握60%以上金融资源,主要服务中大型企业,微型金融机构力量不足,导致小微金融交易成功率低。欧阳文杰等(2020)认为当前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发达、专业化程度不高也是小微金融供给长期存在缺口的重要原因,评估、担保机构无法为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提供双方均认可的信息或信用服务。周军煜等(2020)则主张大力发展包括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业务在内的直接融资,让小微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成为主要的资金融通渠道。本文尝试从小微金融个体的需求出发,以产品设计的微观视角透视小微融资难题。

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流程复杂、时间成本高。据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的调研,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平均须提供的资料要件约36项,填写信息条目约100项,提交书面资料过百页。另据全国工商联《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超过50%小微将资金用于日常短期周转,用款行为存在短频急的特点,但仅10%企业能在1周内从银行获得经营性贷款。申请流程复杂、服务时效弱,导致市场逆向选择。

2、产品看似丰富,但内在逻辑趋同。目前,市场上面向小微经营户的贷款产品可谓“百花齐放”,甚至一家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小微企业产品就可多达几十种。但观察这些产品的准入条件、授信逻辑、产品额度期限等要素,实则大同小异,突破性和差别性有限。甚至有调研报告显示,约75%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是大中型企业金融产品的变形,其产品形态、风控政策并不适配于小微企业。

3、缺乏行业金融服务方案。社会经济活动中,行业细分化发展趋势日趋显著,而行业分布零散也正是小微经营户的特点之一。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和经营方式千差万别,形成其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反观目前的小微信贷供给市场,鲜少出现根据行业个性化特点设计的小微金融产品,造成一定的供需落差。

4、未覆盖企业的完整生命周期。企业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或新的初创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势必对应不同的企业信用资质情况,成熟期的小微企业业务相对稳定、管理相对科学、风险也相对可控,因此这一阶段的小微企业是各金融机构争相服务的对象。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初创期和成长期是更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但恰恰也是最难获得融资服务的两个阶段,市场上大量小微金融产品是根据成熟期小微企业的信用特点和用款需求设计,对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小微经营者存在隐形排斥。

总体来说,小微金融产品普遍存在个性化不足、针对性不强的痛点,导致金融供给难以适应复杂、多元、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供需两侧有效交易的基础薄弱。解决小微金融融资难的问题,小微金融产品设计是关键抓手。

小微产品设计的探索和优化思路

小微金融产品供给的短板的成因主要在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银企双向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现象。实际上,近年金融监管为促进小微金融发展,给予了诸多包容性安排,比如逐年放宽对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提供政策性的风险补偿等,释放出灵活的业务空间。政策红利驱动之下,金融机构需要应势改变风险厌恶文化,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重塑小微金融业务模式,首当其冲的一个环节当属产品设计。

1、根据小微经营者多元化的用款需求,对产品谱系做个性化探索。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小微经营户,地域分布广、行业分支多、发展情况也参差不齐,可谓千人千面,很难以标准化、制式化的方案来应对,需要分门别类做个性化探索。以前文提到的小微企业缺乏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这一问题为例,一个经营实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的风险特征,风险判别和处置的手段也不同,对应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初创期的小微经济体,商业回报与企业发展情况正向挂钩的股权投资类直接融资产品能够适应其一次性大额投入、风险高度不确定、收益周期长的特征,而这种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融资成本也更符合初创企业的负担能力;而处于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其经营模式相对成型、企业收入相对稳定,用款需求相对规律,信贷产品可以较好地解决这类企业资金缺口,金融机构通过引入保险、担保等增信机制,分散经营和信贷风险,可以在收益成本平衡的前提下,实现信贷资金的定向投放。

2、简化流程风控,注重实质风控。繁杂的手续未必能带来高质量的风控效果,反而过度依赖流程一是不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二是可能造成前线人员的“心理惰性”,完成规定动作、实现要件合规即是尽职,风控沦为形式主义。高质量的风险判别以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实质性风险情况的认知,以及获取和解读其多维信息的能力。

除了传统授信政策所依赖的“硬信息”,小微群体的风险判别需要通过大量替代性数据来完成,比如留存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交易数据、财税数据、物流数据等“软信息”与信贷行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对应性,可以作为识别小微群体真实经营状况和偿付能力的因子,多维软信息的交叉组合形成绘制其风险画像的有效依据。

3、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提高产品使用的灵活度。目前市场上逐步出现授信制、可循环、额度和定价可随着企业信用资质变化即时调整的数字信贷产品,为小微经营者提供灵活的产品体验。这就需要金融服务供给方具备精准、快速地识别小微企业风险,实时监控和科学预测风险波动情况的能力,而数字化的中后台运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风险管理全流程的渗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先知、先觉、先应对的条件——通过对企业全信贷周期的风险追踪,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为存量小微客户进行定制化的服务优化,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