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

一、乐出东方
1978年5月,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地区,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发掘工作的对象,是当地空军部队扩建营房时偶然发现的一座大墓。初步勘探结果显示,这是一座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这种筑穴方式叫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当墓室巨大的椁盖被吊车吊起后,人们才发现这座古墓内部已经完全被3米深的积水淹没。一番考量后,考古人员决定先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干,再进行下一步的发掘工作。
5月22日午夜,当水位下降到距椁墙顶50厘米处时,墓穴中室内靠西壁不远处隐约出现了与之平行的2个长约2米的木架。之后几天内,随着水位的逐渐下降,更下层的横梁、木架、柱托相继出水,一同露出的还有其上悬挂的一组组纹饰精美、悬挂整齐的钮钟、甬钟和镈钟。
墓内积水终于见底后,一整套保存完整、气势宏大的青铜编钟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注1]
在泥土之下沉睡了2400年后,这件人类音乐史上的伟大奇迹,终于带着一个钟鸣鼎食的古老时代,重新回到阳光之下,用它金声玉振的袅袅乐音,奏鸣出震撼世界的千古绝响。
二、宝器宗彝
这套编钟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木制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呈曲尺形垂直相交的立面构成,分上、中、下三层,有足足246个构件;7根有着繁复彩绘的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佩剑的“武士”和8根圆柱一起,为曾侯乙托起他心爱的乐器。
全套编钟共计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每件钟上不仅有铭文,而且以圆雕、浮雕、阴刻、错金、髹漆彩绘等多种技法加以装饰,显得典雅、大气而庄重,代表着先秦时期铜器范铸技术的一座高峰。
位于这组编钟最上层的,是三组较小的钮钟,全套编钟的最高音就是由其中最左边的那枚发出的。所谓“钮钟”,就是指通过顶端一个被称为“钮”的方形环挂到钟架上的钟。与之相对的,那些悬挂部分不是“钮”,而是一条伸出的长条“甬”的编钟,就被称为“甬钟”,就像中间一层的全部和最底层那些大家伙中的绝大多数一样。甬钟身上那些排列规则的圆形突起,叫做“枚”,用以缩短钟体振动的时间,避免乐音延续太久而使乐音显得混乱,甬钟由此被分为“含枚”和“无枚”两种。而钟的底部,是用于敲击的部位,称为“鼓”,敲正面叫“正鼓”,敲侧面则叫“侧鼓”。
(图源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第三集)
钮钟和甬钟,其共同特点在于它们的底部都是弧形,在两侧形成两道尖头;如果像曾侯乙编钟底层中间那口格外显眼的大钟那样,把弧线拉平,使底面轮廓变成一个平面的圆,就成了“镈钟”。正是这口特别的镈钟,为我们确认了这套编钟的年代。镈钟上部中央的铭文写道:“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也就是说,这口镈钟是楚惠王五十六年(443 B.C.),楚王熊章特地铸造,用来为曾侯乙陪葬的。
于是,顺着时间的绳索,我们得以溯源而上,回到那个钟鸣鼎食的礼乐时代。
三、钟鸣鼎食
武王灭商立周后,周公制礼作乐,明尊卑而正人伦,从此,礼乐制度便成为独属于一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的标志。
“礼”代表着一系列对应于王侯卿士等不同阶层的行为准则,不同等级的人用什么吃饭、穿什么衣服、出门坐什么、祭祀摆什么,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有了尊卑分明的“礼”,人人发自内心地遵守符合自己等级的行为准则,就不会有以下犯上、杀父弑君之心,就不会为权力陷入无休止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王朝统治的稳定因而得到了保障。
礼制维护着王土天下的统治秩序,而动听的“乐”,正是礼制秩序在艺术上的完美体现和重要支撑。《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宫商角徵羽排列有序、各鸣其音,合奏出动听的乐曲,正如王侯卿士庶不相僭越、各循其礼,构建出和谐的社会。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合鸣,奏出的是礼仪之邦的灿烂辉煌。而“金声玉振”“钟鸣鼎食”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正向我们暗示着编钟在礼乐制度中发挥的不可或缺作用。它是礼乐文化当之无愧的第一代表。
在这位曾侯乙的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125件乐器,钟、磬、鼓、瑟、琴、笙、箫、篪,应有尽有。一方面,L型摆放成两面的编钟与另占一面的编磬围成三面,这与周礼中天子听四面之乐、诸侯听三面、卿听两面、士听一面的规定相符;另一方面,如此繁多齐全的乐器,不容辩驳地向我们证明着乙对音乐的热爱,或许这位两千年前的国君,自己就是一位音乐家。不过,在曾侯乙墓中室没有发现圉、埙、鼗等乐器,也就是说少了所谓“德音之音”6件中的4件。再加上这一乐队演奏者是殉葬的女乐,说明曾侯乙金石之乐的性质,不是“祭祀先王”的庙堂之乐,也不是魏文侯“端冕而听”的那种“古乐”,而应该是艺术性娱乐性较强的“女乐”和“新乐”。
看来,音乐终究是音乐。统治者赋予它的关于“礼”、关于“伦”、关于庙堂与秩序的意义,并不妨碍那些流畅和谐的音符带给我们感官和心灵的享受。而这位热爱音乐的曾侯乙带入地下的心爱的乐器,虽未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伴他左右,却帮助今天的我们听懂了那个时代的金声玉振之音。
四、金声玉振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音乐史学家黄翔鹏先生对其进行了测音,发现这套编钟的总音域横跨五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与现代钢琴相比,仅在最低、最高音处各少一个八度,可以完整演奏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今人所听的音乐几乎都能演奏。
(图源《如果国宝会说话》)
在每件编钟的中间上部和鼓部等处,都刻有错金的篆体铭文,共计2800余字。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每口钟的音高、律名和调式等信息,以及一些乐律学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详细注明了这些音调在齐、楚、晋、申、等其他诸侯国和周王畿地区对应的名称,比如曾国的姑洗在楚国叫吕钟,曾国的太簇在宗周则称刺音——这一部春秋时期乐律学的百科全书,为今天的音乐史学家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在古代汉族乐律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十二律”。这是一种律制,即从标准音“黄钟”起,按照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作为标准音,这十二个不同音调的标准音即称“十二律”。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的,更有甚者提出所谓“中国音乐希腊起源说”。然而,曾侯乙编钟铭文对各国音律体系的详细记载,证明早在春秋晚期,各诸侯国就已经发展出完整的十二律律名体系,它和璀璨动人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一样,是千百年来那些未能留名的乐师与工匠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凝成的结晶,是中国的而非西方的。
曾侯乙编钟的另一个“绝活儿”,被称为“一钟双音”。每一口钟,敲击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发出相差三度的两种乐音。一个显而易见却又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事情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大钟——比如钟鼓楼的钟、庙里当一天和尚就撞一天的钟——都是圆形的,从任何位置敲击,都只是引起相同的振动;这套编钟却与众不同地采用了“合瓦形”的构造,其截面类似一个两头尖的椭圆。正是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得不同位置的敲击引发的振动模式有所差异,再经过细致的打磨调音,就有了一钟双音的“绝活儿”。
说到细致,说到精确,那又是这编钟逃不开的定语了。研究者发现,这些铜钟的所有尺寸都遵循着特定的数学逻辑,从其中一个尺寸出发,可以把其余所有尺寸精确算出来。精密的尺寸,赋予了它精确的音准。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曾侯乙编钟含锡量12.49%—14.46%,含铅量1%—3%,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比例:锡多则质脆而易碎,锡少则音尖而单薄;铅多则音色有损、有失动听,铅少则余音太长、相互干扰。细致精确的编钟,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王者,也是铸造技艺的巅峰。
五、余音不绝
无法被聆听,是一件乐器最大的悲哀。
2400年前,本该继续在高楼宫阙中浅吟低唱的曾侯乙编钟,随着它主人的去世,被不由分说地埋入了地下。整整二十四个世纪里,无人助它歌一曲,当然也无人为它侧耳听。它只能沉睡在泥土下的黑暗里,任时间在它表面沉淀出斑驳的锈迹。宋人辛弃疾怀着一腔抗金报国的热血,却只被任命于南国空耗光阴,于是我们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抑郁;可是连声音也发不出的钟,又要向谁诉说它的不甘与孤独?
它的孤独,在1978年几台水泵的轰鸣中迎来了救赎。
出土两个月后,经过保护处理的曾侯乙编钟被运往武汉军区71师礼堂,为即将到来的建军节举办一场“个人”音乐会。8月1日下午2点整,在音乐会开幕的掌声中,仿制的击锤敲打在钟体上,奏出了一曲《东方红》的旋律。
从春秋之末到新中国,沉寂了2400年的编钟,终于再次让世人听到了它动人心魄的金声玉振之音。若是编钟有灵,那一刻,它该是流着泪在歌唱吧。
次年,作为新中国30周年国庆活动的一部分,曾侯乙编钟在国家博物馆再一次进行了演奏。
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历时3个多月,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录制了唱片《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之声》,《春江花月夜》、《竹枝词》、《楚商》等经典乐曲都被收录其中。今天,这份唱片的音频在包括网易云、QQ音乐在内的各大平台都可以免费收听。
1997年香港回顾前夕,经中央特批,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著名作曲家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谭盾为香港回归创作的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此后,曾侯乙编钟原件再未奏响。
但幸运的是,早在1979年5月,我国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复制曾侯乙编钟的尝试。经过4年反复试验,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于是,今天的我们只要花30元,就能在湖北省博物馆的侧厅里聆听曾侯乙编钟古老而悠扬的乐音。今年四月,鄂博编钟乐队还受邀到清华大学,为清华110周年校庆献上了一场特别的表演。
湖北省博的曾侯乙编钟音乐会
除此之外,曾侯乙编钟还在2018年4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作为湖北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受到了莫迪兴致盎然的参观,见证了两国领导人的携手。鄂博官网首页至今还挂着莫迪拿着硕大的彩绘木棒体验编钟复制品演奏的照片。
古老的曾侯乙编钟,携带着那个钟鸣鼎食年代的金石之音,在两千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成为礼乐中国的完美象征,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又一次奏鸣出了动人心弦的华夏正音。
(0)

相关推荐

  • 《金声玉振》还原“风雅颂”画卷, 以钟发声﹐以磬收韵

    2021年中秋夜晚,慕名来到尼山圣境,等待观看大型演出<金声玉振>, 曲阜尼山圣境大型礼乐表演<金声玉振>还原"风雅颂"画卷 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 ...

  • 青铜之乐器

    古代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祭祀.宴会.举行典礼时使用和军队中使用.从现存的古钟和句鑃上的铭文:"以乐父兄,以宴宾客"上看,证明是宴飨的乐器.从现存的钲的铭文:"余以行吾 ...

  • 曾侯犺墓编钟的音乐考古

    文◎王子初 原文刊载于<音乐研究>2021年第1期. 摘 要:近年发现于湖北随州叶家山的M111号大墓,墓主为曾侯犺.墓中出土的编钟,是迄今西周早期编钟一次数量最多的发现,也是探索先秦音乐 ...

  • 重金属的“不绝回响”——说说钟、铎、铃、铙的故事。

    汉代郑玄为<周礼>作注时归纳道:"金,钟镈也".传统中国乐器有八音之称,即按照材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共八个大类,这其中居于首位的金类多为礼乐器或军乐器. ...

  • 知道书画丨李亚作品《吉金》系列

    KnowArt丨李亚作品 <吉金>系列 君子之风 福寿双全 积秀凝瑞 岁朝清供 <仲冬晦日仁常送迎春花至即邀共赏> 明 范景文 夕照流窗映薄纱,披风竹影妙欹斜. 当寒故暖将为雪 ...

  • 知道书画丨李亚作品 《吉金》系列

    KnowArt丨李亚作品 <吉金>系列 君子之风 福寿双全 积秀凝瑞 岁朝清供 <仲冬晦日仁常送迎春花至即邀共赏> 明 范景文 夕照流窗映薄纱,披风竹影妙欹斜. 当寒故暖将为雪 ...

  • 【大象视界】嘉德再现荣斋吉金,顶尖铜炉解读出的文化密码

    "鐘鼎茗香 荣斋吉金-明清铜炉展" 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14岁起开始收藏,从油画和中国书画入手,后又喜陶瓷,近二十年来专精明清铜炉,被一些业内人士美誉为"中国铜炉收藏第一人 ...

  • 中山王厝的吉金文字

    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厝的方壶圆壶和鼎,年代虽晚,錾刻的金文可是一流滴 26 喜欢 1 赠金笔 阅读(1717)┊ 评论 (30)┊收藏(10) ┊转载(74)┊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

  • 吉金铸史,那些最有趣的青铜器:嬴霝德鼎

    一.大小悬殊,袖真迷你鼎:赢霝得鼎 作为过国之重器的青铜鼎,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政治权力,是威严王权之象征.在殷周礼制中,「鼎.簋」和大小.数量和作器者政治地位是匹配,政治地位越高,青铜食器越大越多. ...

  • 金传胜:丰子恺的1947年元旦

    1925年,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上海江湾创办了一所新型艺术学校--立达学园,先后聚集了朱自清.夏丏尊.刘大白.白采等著名文教人士来此任教.1937年上海沦陷后,学校迁往四川隆昌. 1946年9 ...

  • 吉金 · 丛说 | 大盂鼎

    编者按:丛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位重要学者和书家,在某些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早期书法史以及三代吉金多有心得,之于风格范式.之于文字 ...

  • 吉金 · 丛谈 丨 裘卫盉

    艺术品   品艺术   艺术使人更深刻 人物状态 | 典藏知识 |艺术生活 | 资讯市场 编者按: 丛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位重要学者和书家,在某些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以 ...

  • 佳书购藏 |《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

    编者按 拿到此书时,分量不轻,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因为除了装帧郑重精致,当我翻开它时,还有一股殷实厚重的.来自上古青铜文化的气象正遥远地.徐徐地映入心田.对于欣赏青铜器,若抱以柔和.优雅的审美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