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得近受伤,离得远想念”:识破《爱的陷阱》,重塑亲密关系
没有人不渴望真爱,这是人类的天性,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并不是童话的结束,而是考验的开始。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渴望靠近彼此,但结果却总是受伤、痛苦、逃避、沮丧、悔恨.....这让我们对亲密关系又爱又怕、不知所措。
除了做那两只"离得远了想念,离的近了受伤"的刺猬,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应对亲密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哈里斯博士的经典之作《爱的陷阱》,可以帮助我们让亲密关系重获新生。
本书作者哈里斯是国际知名ACT疗愈师与培训师,ACT技术,也称"接纳承诺疗法",是行为心理学领域的尖端研究。所以,这本书与市面上其他情感自助类心理书籍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效性",它将聚焦的重点放在每个人自主可控的部分,让读者尝试通过自我掌控,获得力量感和成就感的体验,从而实现亲密关系结果的改变——这也是我特别推崇这本书的原因。
爱与痛,就像一对亲密的舞伴,携手同行——换言之,爱会令人变得虚弱,当我们允许自己与他人亲密,敞开自己心门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将遭遇对方越过防御、进入内心的"威胁",所以,如果我们要爱,就同时需要接受受伤。在这本书里,作者哈里斯首先向我们展示了造成糟糕亲密关系的四大"爱的陷阱"——完美、依赖、轻视以及相信永恒。
这些陷阱基于人性的弱点,构建于我们的头脑之中,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阴霾",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变得糟糕。通过作者由浅入深的讲解,我们首先从认知层面进行改变,认识到在过去的潜意识中,我们究竟存在着多少自己意识不到的不合理信念,只有先摒弃这些无用的关于爱情的信念和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合乎实际的去创造一段真正的、亲密的、长久的关系。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和我们探讨了在一段感觉并不舒适的关系里,我们的去留问题。作者带着我们深入的思考,如果想要留住一段关系,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本书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书当中一以贯之的是关注行为的"有效性"。作者没有花太多的篇幅去批判和解释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困扰的"评判性思维",而更是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心理咨询师一样,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结果"之上,让我们自己反省那些沉浸在受伤感受中的行为,对于最终的结果是否有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重新冷静下来,反思自己。
不得不说,这是很高明的引领方式。所以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本书蕴含了很多心理咨询的咨询技术,而不是简单地基于原理的说明和解释。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重头戏",在这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篇幅,细致并富有逻辑的层层推进,教给读者如何处理悲痛、拒绝和恐惧;如何有效应对愤怒、沮丧和怨恨;如何原谅自己和伴侣;以及如何在信任被击碎后还能重拾信任.....
在这部分21节的讲述过程中,作者始终贯穿着ACT技术的核心——如何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则发展每个人的"心理灵活性"进行讲解,帮助读者对这项技术的精髓进行深入的理解。
ACT技术,由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在美国创立,是一种经过科学证实的有效应对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准确的说,它的应用不仅仅是针对亲密关系,所以,这本书虽然是以"亲密关系"作为切入点,但实际上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这一点是需要读者拓展的,当我们掌握了本书的精髓,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可以用来解决亲密关系的问题这么简单,人性中的很多问题一通百通 ,所以其中的方法和原理也是如此。
ACT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则发展人的"心理灵活性",它是指带着开放的态度、觉察和专注去适应环境,在价值的指导下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理灵活性越高,有效处理困难的能力就越强,ta能够使人更好的处理困难中的糟糕感受、巧妙地中断无用的思考、摒弃限制自我的种种观念,并聚焦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做事"的过程,改变那些无效或自我挫败的行为,从而打造更美好的亲密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重点来讨论一下关于提升一个人心理灵活性的两大部分和5个关键词。
(一)心理灵活性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念
我们常说"活在当下",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一种被称作"正念"的精神状态。
正念精神包括以下三点:
♦ 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全然觉知当下的体验
♦ 专注的投入与你正在做的事情
♦ 减少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关键词1:开放
Open,开放,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描述。与之对应的是僵化、顽固。我们都知道,人有两类思维模式,一种是僵化的防御型思维模式,另一种是灵活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情绪困扰——不管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领域还是自己和自己的很多较劲,背后都有僵固型思维模式的身影。
也正因为如此,在看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毫无特别之处,自己和他人所犯的"错误"大同小异,因为这些都是基于通用的人性的弱点。
我们常说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其实这说的就是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同时也是非评判的态度。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在生命之初,他们对外界永远是充满了好奇,甚至是一根小木棍,也能也是他们手中的玩具。
当人没有太多的评判,而对外界保持着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时,就会少了很多怨气和糟糕的情绪体验。在亲密关系中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对伴侣抱有很多"他应该"、"他必须"或者"他就是XX"这样的态度,所以才使得我们的亲密关系如此糟糕。
如果放下这些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重新以开放和好奇的眼光看待伴侣——就像我们最开始认识对方的时候一样,那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世界可能会截然不同。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评判,实际上都是基于自己的防御和偏见,而不是真正客观的事实。
只有打开自己,我们才能面见真实,看到美好。
关键词2:觉察
人是进化的生物,我们的进化系统在带给我们保护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过度的防御,让我们成为头脑(思维)的奴隶。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不能在对真实的世界保持全然的觉察,只一味的活在自以为是的思维陷阱里。
关于思维陷阱,在本书里被称为"故事",在其他一些心理自助书籍里被称为"剧情",不管是什么,它们都是我们的头脑为我们呈现出来的幻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开悟始于觉察。如果不能很好地觉察自己的体验,就会陷入自动化和无意识的限定中。比如,当我们和伴侣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常常怒不可遏或者伤心欲绝,在这种情绪之下,我们很容易错失真正的目标(保持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转而投向攻击或逃跑等防御措施。
我们可能会吵架、争论,或者冷战,逃出家门...但是这些行为除了会让事态变得更糟以外,毫无益处。
如果我们能够退一步,暂时让自己从这些情绪中走出来,保持一份觉知,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自己这里发生了什么,或者,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受伤?
只有保持这样的觉察,保持对当下的觉察,而不是被带到过去的痛苦体验或者对未来灰心丧气的假想之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构建一段亲密关系。
正如本书第15章的标题"卸下盔甲"一样,只有觉察,才能让我卸下心中的盔甲和防御。
关键词3:专注
正如作者哈里斯所言:"你能给予他人最大的赞美的一种方式,就是给予对方全情关注,当你把对方作为注意力的中心,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很重要的、是被关怀的,知道你在乎他们。反之亦然。"
设想一下,如果现在坐在屋里的是一个你崇拜的明星,你肯定会全神贯注的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礼物。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伴侣的关注实在是太敷衍了。
更为准确的说,我们和伴侣之间,在亲密关系之初也曾经全情投入,那时候,我们和对方彼此关注、对彼此好奇,双方感受到的,是一种关系的深层联结,所以,那时候心是近的,没有隔阂的。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专注随着探索的结束而消失殆尽了,我们开始迷失到自我执念之中,从幻想到倦怠,从倦怠到藐视,每况愈下。
本书的作者帮助我们回到正念的主题,区分"人"与"画像"(我们想象出来的对象),通过刻意的训练,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对伴侣的专注之中——专注于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语言、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好奇和开放的态度。
专注力,本质上是"心在当下"的能力,是正念的核心内容,它需要我们从自我执念中走出来,与对方建立深层的链接——不管是吃饭、聊天还是任何事情。与之相反的,是轻视、忽略或者远离。而后者,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做的。
(二)心理灵活性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二:有效行动的能力
所谓有效的行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清醒的、深思熟虑的行动,而非一时冲动或不理智的行动
♦ 由核心价值带动、指引和激励的行动
♦ 根据情况需要灵活调整的、有适应性的行动。
关键词4:价值
ACT中的价值行动,指的是"采取以价值为导向的行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很多目标,但是真正影响我们,影响我们关系走向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核心价值。
在健康的亲密关系中,起主要作用的三个核心价值分别是"关爱、奉献和联结"。可以说,核心价值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关系的走向。
价值,就是在你自己心中,你想要成为深远的人,以及在有生之年想要做什么的最深切的渴望。在ACT中,价值被定义为"在持续行动中渴望表现出的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想要坚持什么,即想做出怎样的持续行动。
所以,价值就像一瓶胶水,把最细小的行动和最远大的长期目标黏在一起。
比如,如果一个人把"关爱对方"作为价值,那么它连接的行为细节就可能是从开门时为对方扶着门到临终前握住对方的手。如果以"能为伴侣奉献"为价值,那么这种价值联结的行为就是从一起分担家务到一起偿还贷款,支持对方工作等。
在这部分里,最值得一提的是要区分"价值"和"规则"——这是我们常常混淆的概念。
价值关乎意义,而非"应该"、"必须"或者"不得不"。前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自由和开放,而后者则被约束、限制、有压力。
事实上,伴侣之间有价值冲突并不常见,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双方价值相同,但对于如何实现价值,有不同的规则。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伴侣之间在基本层面上有相似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彼此的接纳和尊重。
所谓"求同存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很大程度上把我们从争执对错的偏执中解脱出来。
比如妻子的父母住在很远的地方,她想每隔一个月就去探视他们一次,而丈夫认为这种频率太频繁了,他更希望一年回去两次就够了。表面上看,他们差异很大,但是他们背后的价值却是相同的——他们都重视花时间陪伴家人,认为都觉得和亲人保持健康的关系很重要,只是他们实现这个价值的规则有所区别。
如果不能认识到核心价值的一致性,而一味强调各自规则的差异,就会陷入到争夺对错的权力之争中。
关键词5:行动
ACT和英文单词"act"的拼写一样,它的含义本身也契合act(行动)这个词。简单说,ACT技术的核心,就是把重点放在"行为"之上,所以,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技术。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衡量一切的标准都只有一个:我们的行为到底是否有助于我们的关系向良性发展?
当我们怒不可遏,只想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时,我们要想一想这个问题。
当我们伤心悲痛,想要远离对方以示惩罚时,要想一想这个问题。
当我们沮丧绝望,不想用表达爱的方式对待对方时,我们还是要想一想这个问题。
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
正如本书作者哈里斯所言,爱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行动。如果我们把爱情定义为一种感受,它便永远不能永恒。因为爱的感受来来去去, 我们无法控制,但是爱的行动却是无论感受如何都能做到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我们气急败坏,被情绪和头脑中的执念所控制时,我们如果能够使用正确且有效的方法突破这种限定,做出有助于价值核心的行动,那么我们的关系就会重新回到正轨。
换言之,也许有时候爱的感受缺席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爱的行为,重新获得对爱的掌控。这也是ACT疗法被读作"act疗法",而不是A-C-T疗法的原因——因为,它强调的是行为的重要性。
【总结】
正如看一本教授怎么打网球的书不意味看完就真的成为一名网球运动员球一样,书籍本身提供的是观点,经验,但是做到知行合一,还需要读者真正的实践和练习。从这个角度说,《爱的陷阱》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在讲述原理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果,注重实操。
在本书中,作者根据多年的咨询经验,给出了非常详尽的练习方法,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每一个想要改善亲密关系的人,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它们是作者丰富实战经验的汇总。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关系的渴望与追求,所以,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解除自己的很多困惑,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这,便是本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