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诗画集》第一辑(一)序言:收春夏秋冬于笔端,纳四时更替于图边

《四季诗画集》的写作思路有二:
一是采用“四四三制”,即先是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季概写一篇,而后再根据每个季节的三个不同时段,如三春(孟春、仲春、季春,以下亦同),三夏,三秋,三冬的顺序一路写下去,全集完成后,连同“序言”一起,共计17篇小文章,大约15000字,并附有100多幅摄于春、夏、秋、冬不同时节的照片;
二是融入“诗情画意”,即沿着历代诗人在四季风物上的着墨,配以笔者这些年来所拍摄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找寻并且体会苏东坡在其《东坡志林》中称誉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感觉。
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既是自然变化的一种现象,也是诗歌吟咏的永恒主题,亦是相机拍摄的不变爱好。
诗人与摄者的作品大都出于自然,二者将其亲眼目睹之景物,或发泄于笔端,或收纳于图边,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诗人收春夏秋冬于笔端,如:
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有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四首,诗中的景物描摹为:春日秦地采桑女,夏日若耶采莲女,秋日长安捣衣女,冬日关内思夫女;春日采桑,夏日采莲,秋日捣衣,冬日絮袍,四诗四人,四时四景,诗思曼妙,意蕴绵长。
元代诗人白朴的《天净沙》,亦有春、夏、秋、冬四首,诗中的四时景象分别为:春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夏日,纱厨藤蕈,玉女罗扇轻缣;秋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冬日,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四时之景,春华秋实,夏炎冬寒,泾渭分明,界限清晰,吟余印象深刻,犹如身临其境。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赋中对山中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的描述和感受为:“野芳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风霜高洁(秋),水落而石出者(冬),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四时》则更是开宗明义,直接了当,四句四景,四季分明,诗云:“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
摄者则纳四时更替于图边,如:
春日百花开,夏日莲荷发,秋日红叶飞,冬日寒松秀;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之景物,皆是摄者镜头追踪的不朽主题,镜头里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日月斋”居家小画廊-052:《春日百花开》

“日月斋”居家小画廊-053:《夏日莲荷发》

“日月斋”居家小画廊-054:《秋日红叶飞》

“日月斋”居家小画廊-055:《冬日寒松秀》

附:
1、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应的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2、七言节气诗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3、表征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音:qiǎo)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4、明清节气词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这首弹词可谓匠心独运,不仅文词典雅,巧嵌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好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