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应是医学决策的拍板人!中科院深理工教授分享“看病的科学与艺术”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轻易就可以获得各类医疗信息,但如何识别可靠的医学信息,并从看病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些信息?如果不幸遇到重大健康问题,该如何做出决策?

8月28日,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讲席教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研究总监、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唐金陵在深圳南山书城举办的“创新知行荟”活动中以“看病的科学与艺术”为主题做报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如何判断一份医学信息的可靠性,如何理解一项治疗对看病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医学需要人文的帮助,病人应是医学决策的最终拍板人,使大众能与医生一起守护好健康。

疾病早发现是否一定要早治疗?未必!

据唐金陵介绍,过去数千年来,疾病是病人自己可以感受到的身体的不适和痛苦,是否有病、是否需要治疗、治疗是否有效是病人说了算,100多年前,医学开始发生变化,科技武装了医学,造就了仪器,从此,医学可以脱离病人的感受而蓬勃发展。现代医学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还没来得及回顾和反思之前,早发现、早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以及医学科技发展追逐的重要方向。

不过他也指出,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医学有能力检出越来越早、越来越小的异常或所谓疾病。然而,如果没有办法遏制这些早期微小异常的进一步发展,发现“疾病”本身对“病人”不会有实际有用的价值。另外,由于生命是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的,更有可能的是,这些微小的异常犹如一棵树上出现的几片黄色的叶子,去掉或不去掉它们,对树的健康和寿命都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

唐金陵表示,几十年来大量人群试验证明,很多疾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的确带来了组织和分子上令人惊喜的改观,但是并没有延长病人的寿命或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这为早发现、早治疗这个现代医学信条蒙上了阴影,对现代医学这个重要发展方向提出了质疑。

他指出,仪器可以发现和干预人体内微小的异常,病人既不知道异常的存在,也感受不到去掉异常的好处,这就使医学可能脱离“对病人病痛回应”的初衷,使医学可能发生异化,成为医患矛盾的重要根源,也为商业利益打开了大门。

“病人自己感觉有病,还是仪器检测的结果?不治疗的风险是什么?有多大?治疗能改善什么?价值有多大?病人最希望改善的结局是什么?治疗能把病人认为最重要的结局改变多少?治疗100人,多少人会受益?”唐金陵总结了“看病八问”并指出,最终是否治疗需综合考虑疗效、资源和价值。

“病人应该是医学决策的最终拍板人。” 唐金陵举例说,靶向抗癌药可将晚期癌症病人的总体生存延长数月或更长时间,新的抗癌药原理上很深奥很神奇,同时也很昂贵,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新药一定能救命,能药到病除治愈癌症,这样的预期会引起误解和误导。病人是否要拼尽全力购买这些药,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充分了解了有关治疗的效果、副作用和费用,综合考虑家庭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预防疾病重在生活习惯,吃药不是通往健康的唯一路径

当下,人们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健康?唐金陵表示,保持健康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人们最需要养成和坚持积沙成塔的预防疾病的生活习惯,包括睡眠充足、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戒烟少酒、心态好、多助人等,这是预防疾病的良方。

一旦生病,大众可以做些什么?他认为,大众有必要了解一些看病的科学和艺术,要相信吃药不是通往健康的唯一路径。

唐金陵表示,医学需要人文的帮助,面对现代医学的问题,有必要重审人类健康的决定因素,重新调整医学的工作范围和实践模式。年龄、性别、遗传、生活方式、社会网络、食品、空气、水、教育、工作、医疗、卫生、住房、文化、经济和自然环境等等都与健康有关,医疗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人类需要对医疗服务活动以外的健康决定因素引起更高的重视,赋予医学以外的部门以及大众更大的权利和责任。

据介绍,“创新知行荟”是由深圳市南山区科协主办、中科创客学院和深圳市中科钜弘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协办的高端科普活动,主要是邀请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合成生物、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做专题演讲、圆桌对话以及进行科技成果与产业界对接等。

本次活动中,深圳市康健云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创新成果“智慧病房系统”,深圳中科精艺设计有限公司展示了“飞特显微针”。

【记者】马芳

编辑 王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