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名达《下学葊算书》“正弦公式”之应用

项名达《下学葊算书》“正弦公式”之应用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本文取自清‧项名达着之《下学葊算书二》,主要介绍该书之“正弦公式”。清代数学界流行所谓比例四率,“正弦公式”亦以比例四率方式表达,其运算法与现代数学配合。

关键词:下学葊算书  正弦公式  股旁角  勾旁角 正弦

第 1 節  《下學葊算書二》之正弦公式簡介

项名达,字步莱,号梅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即公元1789年﹞,卒于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

本文主要介紹項名達《下學葊算書》之正弦公式之應用。

以下各題皆取材自《下學葊算書三種‧平三角和較術‧勾股形》。“平三角”指平面三角,主要為平面直角三角形,本文指出該書正弦公式之應用。

“正弦公式”又稱為“正弦定理”(The Law of Sines),其定理曰:對於任意三角形ABC,若其角分別為∠A、∠B 、∠C,其對邊分別為 abc,R為三角形ABC之外接圓半徑,則以下等式成立:

=

=

= 2R。此即為正弦定理或正弦公式。

正弦定理並不深奧,証明亦容易,屬於現代之高中數學三角課程,故其証明法,可參閱一般中學數學書籍。

以下之題目在現代之高中三角課程中亦罕見,故《下學葊算書》值得深入探索。

若直角三角形ABC之弦 = c,勾BC = a,股 AC = b,以下各題皆用此三數,又依慣例,股 > 勾,即 ∠B >45o

以下為《下學葊算書》一角之正弦表示法:

1.         ∠A 是為股旁角,股旁角正弦即 sin A﹝見上圖﹞。

2.         ∠B 是為勾旁角,勾旁角正弦即 sin B﹝見上圖﹞。

3.         半直角四十五度正弦即 sin 45o =

《下學葊算書》之正弦公式之表示法:

清代數學界流行所謂“比例四率”,即

=

,移項得:

四率 =

。此四率之算法與正弦公式配合,故可視之為正弦公式之應用。若正弦公式為

=

,視之為比例四率,則 a 為一率,sin A為二率,b 為三率,sin B為四率,通常未知數安排為第四率。

第 2 節  《下學葊算書》涉及正弦公式之問

﹝一﹞有弦有勾股較求兩角

題意指已知勾股形之弦及勾股較,求兩銳角。

解:

先作圖如下:

先作勾股形ABC,在股 AC取一點 D,使 CD = CB = a,BCD 成為等腰勾股形,∠DBC = 45o。AD = b – a 是為勾股較﹝“較”即“差”﹞,弦 AB 為 c。弦與勾股較乃已知數,求∠A 及 ∠ABC。

以下為弦與勾股較圖:

從上圖可知,∠ADB = (180 – 45)o = 135o。今先求∠ABD。

在 ∆ADB中,依正弦定理可知:

=

sin∠ABD = sin 135o ×

= sin 45o ×

=

﹝因為 sin 135o= sin 45o﹞。

∠ABD = sin – 1

∠ABC = ∠ABD + ∠DBC = sin – 1

+ 45o

∠BAC = 45 o – sin– 1

《下學葊算書》曰:

法以弦為一率,勾股較為二率,半直角四十五度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半較角正弦,以半較角與半直角相加為勾旁角,相減為股旁角。

用比例四率,即

=

,四率 =

此四率之算法與正弦公式配合,故可視之為正弦公式之應用。

c為一率,勾股較b – a為二率,四十五度正弦= sin 45o =

為三率,

四率 = sin 45o ×

=

。此即為“半較角”之正弦,即 sin∠ABD。

所以半較角=∠ABD = sin – 1

所以勾旁角 = sin – 1

+ 45o;股旁角 = 45 o – sin – 1

其結果與現代算法相同,即項名達算法配合“正弦定理”。

驗算:

今有一勾股形如下圖:

c = 2,b – a = √3 – 1,設 ∠A 及 ∠B 為未知,可知:

∠ABD = sin – 1

= sin – 1

= sin – 1

= sin– 1 0.88048 = 15o

或曰因為 sin15o =

,所以 sin – 1

= 15o

即可得∠ABC = ∠ABD + ∠DBC = 15o + 45 o = 60o

又可得∠BAC = 45o – 15o = 30o

答:此勾股形之兩角分別為 60o 及 30o

﹝二﹞有弦有勾股和求兩角

題意指已知勾股形之弦及勾股和,求兩銳角。

解:

先作圖如下:

先作勾股形ABC,延長股 AC 至E,使 CE = CB = a,BCE 成為等腰勾股形,顯然 ∠BEC = 45o。AE = b + a 是為勾股和,弦AB為 c。弦與勾股和AE乃已知數。

以下為有弦與有勾股和圖:

在 ∆ ABE 中,今先求∠ABE。依正弦定理可知:

=

=

sin∠ABE = sin 45o ×

= sin 45o ×

=

∠ABE = sin – 1

,因∠ABE為鈍角,取 ∠ABE = 180o – sin – 1

∠ABC = ∠ABE – ∠EBC = 180o – sin – 1

– 45o = 135 o – sin – 1

∠BAC = 90 o – (135 o – sin – 1

) = sin – 1

– 45 o

注意以上兩角和為 90 o

《下學葊算書》曰:

法以弦為一率,勾股和為二率,半直角四十五度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半較角餘弦,如前加減得兩角。

依舊用比例四率,即

=

,移項得:

四率 =

c為一率,勾股和b + a為二率,四十五度正弦 = sin 45o =

為三率,

四率 = sin 45o ×

=

。此即為半較角之正弦,即 sin∠ABE。

即sin∠ABE =

,所以半較角 = 180o – sin – 1

注意項名達用餘弦,容易引起混亂。

所以勾旁角 = sin – 1

– 45o。股旁角 = 135 o –sin – 1

其結果與現代算法相同。

依舊用正三角形之半驗算﹝見前圖﹞。若 c = 2,勾股和b + a = √3 + 1,求兩角。從圖可知:

∠ABE = sin – 1

= sin– 1

= sin – 1

= sin– 1 0.96592 = 75o

或曰因為 sin 75o=

,所以 sin– 1

= 75o

注意 sin 75o= cos 15o,為保留15o 之數,故項名達用“餘弦”,見上述引文。

因∠ABE為鈍角,取 (180 – 75) o = 105 o。可得:

∠ABC = 105 o– 45 o = 60 o

∠BAC = 90o – 60 o = 30 o

答:勾股形之兩角分別為 60o 及 30o

﹝三﹞有兩角有勾股較,求勾、股、弦。

題意指已知勾股形之兩角及勾股較,求勾、股及弦。

解:

若直角三角形ABC之弦 AB = c,勾 BC = a,股 AC = b,皆為未知數;

若∠ABC = βb – a 是為勾股較 = p 是為已知數。

今設 θ = β – 45o = ∠ABD。因兩角之和必為 90o,故知其一角即可,現代術語稱之為“自由度為1”。注意若知θ 亦算知兩角。

先作圖如下:

先作勾股形ABC,在股 AC取一點 D,使 CD = CB = a,BCD 成為等腰勾股形,∠DBC = 45o。AD = b – a = p是為勾股較為已知數。又延長股 AC 至E,使 CE = CB = a,BCE 成為等腰勾股形,∠BEC = 45o。AE = b + a 是為勾股和。顯然∠DBE = 90o

∠ABD = θ 與勾股較 p 乃已知數,求勾、股及弦。

已知角與勾股較圖:

在 ∆ADB中,依正弦定理可知:

=

=

,代入得:

=

移項得 c =

=

又在 ∆ABE中,又依正弦定理可知:

=

=

b + a =

× cos θ﹝見附注﹞

= c2 cos θ

=

2 cos θ﹝將 c 代入﹞

= p cot θ

因為 b – a = p,即可知:

b =

(pcot θ + p) =

(cot θ+ 1) 。

a =

(cot θ – 1) 。

附注: sin (90 + θ) = sin[180 – (90 – θ)] = sin (90 – θ) = cos θ

《下學葊算書》曰:

法以半較角正弦為一率,半直角正弦為二率,勾股較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弦。又以半徑為一率,半徑角餘切為二率,勾股較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股和。迺與勾股較相加,折半為股;相減折半為句。

一率為半較角正弦即 sin θ,二率為半直角正弦即 sin 45o=

,三率為勾股較 = b – a = p

四率為弦為 c =

=

一率為半徑,二率為半徑角餘切,三率為勾股較 = b – a = p。此說法項名達欠清晰,應為:

二率為半較角餘切cot θ,三率為勾股較p

“半徑角”顯然為“半較角”。又若半徑為一則合。

四率為勾股和為b + a =

= pcot θ

與勾股較相加,折半為股即

(cot θ+ 1) 。

與勾股較相減,折半為勾即

(cot θ – 1) 。

依舊用正三角形之半驗算﹝見前圖﹞。若兩角為 60 o 與 30 o 為未知數,而勾股較 = b – a= √3 – 1。

依上圖可知 θ = 15o 為已知數,其相關三角函數亦為已知。

c =

=

=

= 2。﹝注意 sin 15o =

b + a = p cot θ = (√3 – 1) ×

= √3 + 1。因為cot 15 o =

即可知 b = √3 及 a = 1。

或作如下之運算:

已知 cot 15o =

,又已知股 =

(cot θ+ 1) ,勾 =

(cot θ – 1) ,

b =

(cot θ + 1) =

(

+ 1) =

(

)

= √3。

a =

(cot θ – 1) =

(

1) =

(

)

= 1。

答:勾股形之勾長為1,股長為 √3 及弦長為2。

由於代入數目所算出之答案正確,故代數式之答案亦正確。

﹝四﹞有兩角有勾股和,求勾、股、弦。

題意指已知勾股形之兩角及勾股和,求勾、股及弦。

解:

若直角三角形ABC之弦 AB = c,勾 BC = a,股 AC = b,皆為未知數;

若∠ABC = θ + 45o,另一角必為 45 oθ,及 b + a 是為勾股和 = q 是為已知數。

先作圖如下:

先作勾股形ABC,延長股 AC至E,使 CE = CB = a,BCE 成為等腰勾股形,即 ∠BEC = 45o。AE = b + a = q 是為勾股和。

又在股 AC取一點 D,使 CD = CB = a,BCD 成為等腰勾股形,∠DBC = ∠CDB = 45o。所用之圖與上題相若。以下為已知角與勾股和圖:

上圖之 ∠ABD = θ 與勾股和 q 乃已知數,求勾、股及弦。

在 ∆ABE中,依正弦定理可知:

=

=

= c

c =

。此即為弦長。

又在 ∆ADB中,依正弦定理可知:

=

=

=

移項得 ba = c√2 sin θ。將 c之值代入得:

ba =

√2 sin θ = q tan θ

因為 b + a = q,依公式即可得:

所以 b =

(q tan θ + q) =

(1+ tan θ)。

a =

(q – q tan θ) =

(1 tan θ) 。

《下學葊算書》曰:

法以半較角餘弦為一率,半直角正弦為二率,勾股和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弦。又以半徑為一率,半較角正切為二率,勾股和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勾股較。如前加減得句股。

一率為半較角餘弦即 cos θ,二率為半直角正弦即 sin 45o=

,三率為勾股和 = b +a = q。四率即弦。

四率為弦為 c =

=

=

。此即為弦長。

又若一率為半徑,二率為半較角正切 tan θ,三率為勾股和即 ba = q

四率為勾股較為 ba =

=

= qtan θ。故半徑為 1 則合。

與勾股和相加,折半為股即

(1+ tan θ) 。

與勾股較相減,折半為勾即

(1 tan θ) 。

依舊用正三角形之半驗算﹝見前圖﹞。若兩角為 60 o 與 30 o ,而勾股較 = b +a = √3 + 1 = q

又依上圖可知 θ= 15o。代入數字得:

c =

=

=

×

= 2。

﹝因為 cos 15 o =

已知 tan 15o =

,又已知股 =

(1+ tan θ) ,勾 =

(1 tan θ),

所以 b =

(1+ tan θ) =

(

+ 1) =

(

)

= √3。

a =

(1 tan θ) =

(1

) =

(

)

= 1。

答:勾股形之勾長為1,股長為 √3 及弦長為2。

與上題同,由於代入數目所算出之答案正確,故代數式之答案亦正確。

《下學葊算書》提出一條非常重要之三角公式:

觀此四題,知勾股和較之比例,與半較角餘弦正弦等,而比其弦者,即為半直角正弦也。

文意指一勾股形ABC,所對之邊分別為abc,則

=

注意 θ 之位置及定義﹝見前圖﹞。

証明:

從前題可知勾股和 b + a =

× cos θ ---------------------- (1)

勾股較 = ba=

× sin θ------------------------------------- (2)

(1)   ÷ (2) 即可得:

=

。其實

可化簡為 cot θ

依舊用正三角形之半驗算﹝見前圖﹞。若 a = 1,b = √3 及 c = 2,則:

=

,θ = 15o,所以 cot 15o =

至於引文之後半部可能指以下情況:

從 (1) 可知sin 45o =

從 (2) 可知sin 45o =

等號右方兩式相等。

以下為《下學葊算書》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