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大成国记忆七——鼎盛时期的军事建设人物谱,王侯将相
清咸丰四年(1854),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自佛山举旗,最后溯江而上,最后攻占浔州府桂平城,建立了风光一时的大成国!
这也是继太平天国举旗后,在广西境内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且影响了大半个广西,当然,由于天地会的组织结构性不同,政治理念落后,狭隘,诸多问题下,大成国最终失败,也就只留下故事,任凭后人点说了。
太平天国文献
虽说教科书上,给大成国的评价地位比较高,但实际上这次起义的影响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也没有那么重要。
就说后世的学术研究就知道了,同时期的太平天国从广西桂平金田出发,穿州过省,最终定都天京(南京),与清政府抗衡了十几年,兵锋所到之处,没有二十个省,也有十七八个,那些天国人物在各地留下的故事传说很多,往往都能成为地方话题,地方的历史人文故事,被坊间所津津乐道。
自清末到现在,关于太平天国的各种事件研究,人物研究的学术文献,不说成千上万,那也是宛如星河;而且太平天国中知名的人物也数以百千计,与之相关的各处遗址也多有保存。
反观大成国的事情,虽然也影响一片区域,但不过半省之地而已,涉及到的,不过是广西的七府三十余座州县城池。有说大成国声震两广,那只是错位而已。陈开,李文茂起事,曾一度攻下广东数个府N个城池,最后还围攻广州府,但自1855年建大成国后,其势力基本没能进入广东界了。
关于大成国的历史,实际上少人听闻,史籍记载也不过寥寥几页,留下的人文遗迹也并不多,研究大成国的学者也少之又少,虽说网上的文章众多,但坊间对于大成国的各种过往,其实都是很模糊的,来来回回都是那几篇文章,改来改去没有多少新意,对于大成国的人和事,都是泛泛而侃。
评价不低的大成国,大小也是一个政权,自建立之初到最后,各地都有不少人参与,只不过从最后结果看,大成国1855年正式建立后,最终影响的地方实际并不广,从政权真正稳定,到政权发展鼎盛时期,也就三四年,特别是1858年后,大成国就基本走下坡路了,时局变化太快,风雨飘摇间,这种情况下,关于大成国的历史也就很容易被历史所忽略了。
大成国的那些风云人物,主要散记于各地史籍中,由于当时他们当时是“匪”,“贼”,是不合法的,“忤逆”的组织,所以,很多地方的史籍也不会认真把他们当作正常历史人物来记载,关于这个政权的一切,也清除得很彻底,甚至就连大成国曾经活动比较多的地方都不愿意正式记载他们。
如梧州,那是大成国重点攻击目标,活动区域,来来回回,攻打了不下十次,可当地的《苍梧县志》《梧州县志》根本没有提及几句大成国,连那些人物,也只提到本地活动较多的梁培友,区阿润,并把他当作“股匪”来记录,并不看作是“大成国”一员来记载。
又如《宾阳县志》虽然提到改宾州为临浦州,但也不明说是大成国的事,只认为是本地农民起义军领导宋扶捍干的事,并不把宋扶捍记录为与大成国中的一员。
各种历史模糊中,了解这段历史也就片段化了,模糊化了,现在有学者研究出来的那大成国政权的那些人物都有哪些,又是怎么个排列呢?
大成国的官制,实际上参考了太平天国和清朝的官制,再加上自己天地会堂口文化的东西(山堂分立,互不统属),虽说有一个系统,但结构并不严密,所以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陈开,李文茂攻下浔州府桂平城后,即效仿太平天国的官制,称王建国,最高为王,王以下设公、侯二级,再下来到初设元帅、将军、先锋、军师等,攻占地方后还有政权建设,如设知县,知府之类。
从很多文献看,大成国能称为王的,真正用“王”来标注的人物,实际上并不多,超不出十个。
攻下桂平城后,改浔州为“秀京”,为大成国国都,桂平县为“永秀县”,改元“洪德”,陈开称镇南王(后改称平浔王),李文茂称平靖王,梁培友称平东王,区润(区阿润)称平西王,梁昌(梁大昌)称定北王,即所谓的开国五王。
后期秀京城破,陈开被俘杀后,贵县黄鼎凤撑起大成国大旗,改称建章王(也有叫章王),也是历史记载中大成国最后一位称王的。
陈金刚,从广东举旗后一路入桂,活动于桂东区域,与大成国多有联合,并活动范围也很大,多有战绩,也称南兴王,也算是大成国编制中一位“王”。
大成国立国后,四处扩张,同时也收编了各地相似的队伍,如攻打贵县(贵港)时,就联合当地早已成队的黄鼎凤,王(黄)全义,最后拿下贵县城,由此,王(黄)全义为威国公,黄鼎凤为将军,后来又升为隆国公。
随着大成国的声势影响,不远的横县地方首领李文彩,过来汇合,于是封为定国公,不过后期,李文彩又改隶石达开部了,脱离了大成国。
陈开向南发展,正好,容县地界也有一支十分活跃的队伍,为首的是范亚音,于是封为荣国公,范亚音名为大成国的王,实际一直活动在容县北流周边。
梁培友向东发展,打平南的时候,得到了当地武装覃亚儿的强力支持,最后,覃亚儿又得封为吕国公,也是活动在平南一带为主。
还有一个建安公陈保(宝),在李文茂占柳州前后出力不少。还有两位可能被封为公的,叫大口扒,周仓康,但具体爵号不清楚。
大成国侯爵一级的,明确记载的更少了,只有两个:卫天侯黄元缪,定武侯曾三,剩下的在各地史籍都可以找到一长串人名,然后就“或为王为侯为将军”这种笼统的字眼一笔带过,也就分不清谁是什么官了。
之前有学者整理过一份大成国的官员名录,但是由于记载实在太散,所以时不时翻些旧史籍,依然见有漏的。大成国官员最常见的是武职官,毕竟这个政权真正过上安稳日子的没几天,一直都是在打与被打之间。
而且大成国是尊崇天地会的堂口文化,各王各侯各支队伍除了有大成国的建制外,都另外有自己的小组织架构,如李文茂在攻下柳州后,还自成一体,开炉造币,发行“平靖通宝”,同时还设有文武百官,丞相,将军之类,等于是分立一个大成国小朝廷。他这小朝廷官员体系具体是什么情况,详细的没有,但是各路人马中人数记载最多的。
散记于各地史籍的那些将军,先锋,军师,实际上就是各王侯在自己的战略发展路线上,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任命,如遇到并发展而来的地方反官府的武装。有的是临时拼凑加入的,只是用一下大成国的名号,并不是真心归置的。
这些官位,官职,各队伍自行任命,并不需要走大成国正常的职官任命程序,甚至在当地打完仗后,也就基本脱离大成国这个体系,继续自己地盘上的经营,在大成国只是有个名份而已,所以要汇总介绍也十分困难。
而且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因为大成国时期的清咸丰年前后,各地这样的反官府的队伍十分多,加起都有数百支,加上当时的历史记载环境,很多都分不清当时是否隶属过大成国。
不管是什么情况,曾经,临时都好,在各地史籍记载的,真正明确有大成国官职的,数起来也并不多。至于这些人是哪里人,有些什么样的经历,那可是不好整理。
以高级文职官员来说,有崇文阁大学士黄子琛,平章汪检蛟。
武职官员有大元帅:北路大元帅姚新昌,统领先锋营水陆兵马大元帅兼理粮饷梁三,大元帅朱东、 冼韫、刘仁茂;
元帅:冯添喜、雷功掌(一作雷公长)、黄池、揭三、康世平、蒙富、陈云德、 梁赞,右翼元帅周英等;
都督:卜定、张朝维、庆远都督张彪;
将军:明义将军大司马李锦贵,陆路将军陈士养及李火秀、郭珠、胡汝安、三角眼、卢金荣、顾岩、曹立本、杜成风、 梁庆、李高,左将军阮某等;
参将:梁就成;
统领:黄祖志、王兴福、龚漱六;指挥黄元镠、 李绍理等;
巡检邓四。
还有先锋周金声、林三、宋扶捍,何端。
另外在各队伍间都存在还有军师一职,这个数量也记有一批,以后再说了。
大成国人物的威水史,数来数去就是最上边那几个人,更多的就像上面所列,有名而无实,他们的经历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史籍中只有一个名字;要么鲜为人知,史籍中一笔带过。
他们也许勇猛过,也许风光过,但值不值得书,值得记,那就是当时编写史籍的人的了解程度,和写史意愿了。
到了今天,翻出这些人物的过往,大成国的历史,那也只能是坊间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