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不排卵?——月经周期7期的病理概况(下)
导读:今天继续学习经间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容易发生的病理变化。
05
经间排卵期病理
经间排卵期是月经周期中的一次重要转化期,也是月经周期能否正常演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病理变化至为复杂,既有整体性,涉及心-肾-子宫轴的调节失常,又有局部的问题,如先天发育、后天调理失常等,有器质性的,也有功能性的。
择其最为主要者而言,经间排卵期的病理主要在于排卵失常和重阴必阳的病变。
一、排卵失常
气血转化时,活动显著者出现氤氲状,表示排卵。
如其失常,一般出现三种病变:
一是排卵不及,气血活动欠佳,转化不利,排卵障碍,临床颇为常见。
二是排卵过快,卵子发育欠佳。
三是排卵不协调,即有时出现过快,有时出现不及,甚则出现第三次排卵等,此种情况临床上虽为少见,但亦应加以重视。
排卵不及者不仅常排卵推迟,而且排出的卵子亦欠佳。究其原因,主要与重阴不及、气血活动不良、先天发育稍差有关。
就气血活动不良,即氤氲状不足者而言,又与痰、湿、气、血相关。
所谓痰者,指痰浊、痰脂也。痰浊或痰脂蕴阻冲任胞脉胞络,影响其气血活动,从而影响阴阳转化而不得排卵。现代医学所谓多囊卵巢或卵泡膜肥厚者均与此有关。
所谓湿者,指寒湿或湿热较重者而言。寒湿或湿热阻碍冲任胞宫胞络,影响气血活动,从而影响排卵,即现代医学所谓之盆腔炎、卵巢炎。
所谓气者,指气滞、气郁而言,与精神因素有关。由于心肝气郁,冲任、胞脉胞络气血活动不良,推迟或阻碍排卵。
所谓血者,指血瘀、粘连、肿瘤等。
上述病变影响冲任、胞脉胞络气血活动,使排卵推迟或障碍,亦包括排卵膜肥厚、卵巢多囊性变化在内。
二、重阴必阳
重阴必阳的病变首在于重阴不足,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肾阴本身的不足。
癸水不充,但程度上较轻,尚能勉强进入经间排卵期,多会出现经后期延长,锦丝状带下减少或持续时间短,不能与固有的7、5、3奇数律相适应。
二是阳消不足。
因为阳消不利,阳不能转化为阴,因而出现重阴不及,卵子发育成熟欠佳,不仅经后期延长,锦丝状带下减少或不能维持应有的数律,而且由于阳虚,阳的上升亦缓慢,使必阳的转化不利,表现为排卵困难或排出的卵子不健康。
至于重阴太过,阴长过盛,反抑其阳,使正常的阴长阳虚被破坏,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阴本身有余,即现代医学所谓的雌激素过高,阴盛极反而化火,出现火旺状态,不能行阴长至重的运动。卵子不能发育或不能进入经间排卵期,不属于此病变。
二是经间排卵期阴盛抑阳,反致转化不利,排卵困难,可见锦丝状带下多,但氤氲状的动态不良,以致排卵困难。
经前前半期病理
经前前半期,指经间排卵期BBT上升到高温相至BBT高温相6~7天时,亦可称为经前黄体期。这一时期,阳长失常与阴消病变是主要的病理变化。
一、几个有关问题
1. 动静的病变
经间排卵期是重阴必阳转化的关键时期,动是绝对的,必然的,但如之动之太过,没有静的参与,则常见火旺,尤其是阴虚火旺较为多见。
其不仅干扰正常的排卵,而且会引起心肝神魂方面的病症,出现一系列心肝火旺、神魂失宁的证候,甚则还可以引起出血性病症。如活动欠佳,静之较多,不仅影响转化,推迟排卵,而且有可能出现周期的倒退,如返回经后末期或中期。
2. 升降的病变
经间期的活动呈上升状,即前人所称“氤氲状”。
阳升阴降,不仅干扰正常的排卵,即使是能排卵,亦将带来一系列心肝火旺的证候,甚至导致眼部出血。如升之不及,或降多升少,不仅延迟排卵,而且使经间期倒退。
3. 藏(阖)泻(开)的病变
经间期是子宫开泻的时期,可排出较多锦丝状带下,为受孕作准备。
如泻之有余,藏之不足,带下过多,不仅肝肾受损,而且影响受孕;如泻之不及,藏之过多,带下较少,精卵不能很好地结合,不仅不能受孕,而且影响阴阳转化,导致经间排卵期延长,甚则倒退回经后期。
二、阳长失常
阳长失常是经前期最为主要的病变。
一般有三种情况,即阳长不及、阳长太过、阳长不协调,其中尤以阳长不及最为常见。
阳长不及大多是癸水之阳不足,或者称为肾阳亏虚,偶或有脾肾阳气偏虚者,可见BBT高温相偏低、偏短,或高温相缓慢上升,或上升后又见下降,或呈马鞍状,或呈波动较大的犬齿状、波浪状。
阳长太过,即阳水或阳气偏盛,亦包括气火偏旺,有实有虚。
实者有余也,阳有余便是火;虚者不足也,阳有余,阴不足,即阴虚火旺也,常伴心肝火郁证候,可见BBT高温相偏高、偏长,呈犬齿状,或出现胸闷烦躁、乳胀便艰、失眠头疼等症状。
所谓阳长不协调者,乃阳长不及与阳长太过相兼,忽而阳长不及,忽而阳长太过,二者相间而见。
阳长不协调,临床上大多以阳长不及为主,偶或出现1~2次阳长太过的变化,常常是1个月或2~3个月表现为阳长不及,而间以1个月,偶或2个月又出现阳长太过的现象。BBT常表现为1~2月高温相偏低,而另1月高温相又偏高,呈波动过大的犬齿状。
三、阳消病变
阴消是为了阳长,阳长至重,极为快速,因此需要阴的坚实基础。
阴在消的同时,亦必须要长,只消不长,阴必然亏虚,不能助阳,致使阳长不及,因而在阳长不及的病变中,有相当部分是与阴虚有关。
如阴不虚,且有坚实基础,或为痰湿瘀滞所干扰,形成阴消不利,亦可致阳长不及;阴虚火旺,火旺阳动亦有可能导致阳旺,形成阳长有余,或阳长不协调的病变,出现虚实寒热并存的错杂反应。
经前后半期病理
经前后半期,指BBT高温相6~7天后至高温相下降、月经来潮的一段时间,亦即前人所称的经前期。
这一时期的病理特点至为明显,主要有三个方面:重阳失常、心肝气火偏旺及其有关的情况。
一、重阳失常
重阳失常与阳长失常程度上有所不同,性质上也不一致。重阳不足时,癸水之阳有所不足,而此处阳长已至重,阳气代替阳水,主要在于阳气不足,可见BBT高温相偏低,或呈缓慢下降,临床上可见经前漏红、经前泄泻、腹痛等。
重阳有余,气火偏旺等病变则可见BBT高温相偏高、偏长,临床表现为经前期少量出血等。
二、心肝气火偏旺
心肝气火偏旺乃经前重阳有余之故,未必出现病症。
如心肝气火过旺,将会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以气郁为主的,可见乳房作胀、胸闷烦躁、胃脘胀痛等;气郁化火,火热上炎,可见经前烦躁、乳头胀痛出血、失眠、经行吐鯉、发热等;肝阳上亢,可见经行眩晕、头痛等。
凡属经行前后诸证,大多与心肝气火偏旺有关。
三、几个有关病变
1. 偶数律病变
BBT高温相呈14或16天,2数律失常者,可见高温相10或11天与12、13天相交替;4数律失常者,以10或11天与15天相交替,但以10或11天为主;6数律失常者,以10或11天与17天相交替,且隔1个月或3或5个月见一次稍长者,并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
2. 虚实性病变
一般经前期多实证性病变,前人提出“经前以理气为先”,就是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所谓实证性病变,本质上还是不足者居多,即本虚标实,虚实兼夹。
3. 寒热病变
经前期重阳有余,在病变上也以热证为多,但从本质上来讲,以重阳不及者居多,因而常表现为有热有寒,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阴虚者所出现的火热病变并不出现寒的反应,因此寒热与虚实还是有区别的。
注:本文选摘自《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夏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9.10。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