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就对了,真的会熟能生巧
今天又读了一本关于怎样阅读的书,也是日本作家写的。
日本人这么讲究和看重阅读方法论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打开这本书,看完的直观印象是:这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记读书笔记、如何消化吸收书中核心内容的说明书,简单、实用,读完就可以“照方抓药”。
不过,我还是特别建议那些阅读老司机们,没必要把时间再浪费在这本书中了。即便想看,或许看看我这篇读书笔记就够了。
给我心有戚戚之感的是作者对“摘抄+感触”这种随读随记方法好处的看法:
说起来,这也是我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我称之为“随手记”,这跟有了智能手机之后的“随手拍”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记录某一刻所思所见,日后翻阅,就有了旧时光还依然新鲜的亲切感。
我也曾经无数次把自己这个做法和体会分享给朋友们,遗憾的是,利用这一方法去记录生活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宁可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八卦低俗庸俗的小视频上,也不会去读一本书。
书的作者认为,“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为此,还引用了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的一段话:
我是赞同叔本华这一说法的,当然我也跟作者一样,并不会被叔本华的绝对牵着鼻子走。阅读一本书也并不一定被书的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阅读过程中离不开读者自己的思考,否则阅读又哪里会有乐趣可言?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才一再强调读书笔记的重要:读书笔记,是以书为媒,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思想的舞台。
在书的结尾部分,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其中有6个是我阅读过程中频繁使用的,顺手罗列在这里,并且简单说一说我对这些“技巧”的看法。
1. 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买书、藏书,这是喜欢阅读的人普遍的“饿习”,见到一本心怡的书,总会买回来,不管书架上还有没有空闲,否则就会像早已吃撑的小孩子,依然眼巴巴的看着别人碗里。
阅读之前,你跟前首先要有书。绝对一点说,这算不上技巧。
2. 把名著放在枕边。
有人说,人生三大幸事——美酒,挚友,枕边书。
在我看来,枕边书是涵盖了美酒与挚友的。人生落寞时刻,甚至是人生走投无路的时候,一本好书与枕相伴,枕头支撑起的只是一个人的肩颈,一本书会支撑起一个人最后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深入骨髓与灵魂的救赎,是任何美酒和挚友也给予不了的。
当然,单纯作为一个读书技巧,作者的用意应该是在提醒读者,要在睡前,短暂的休息时刻,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一本好书,方便自己随时读上几页。
喜欢读书的人应该没有几人不用这个方法的。只是,有人的枕边书也是催眠工具。
3. 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
我在前文提到的另外一位日本作家关于阅读的著作中,也看到了相同的观点。实际上,我在没有看这两本书之前,这种无意间就开始养成的阅读习惯至少已经存在20年开外了。
不论出门在外,还是在家,还是在任何一个可以阅读的地方,这个技巧都可以随时使用。
尤其那些拿起书本就犯困的人,更应该试一试这个小技巧。一本书看困倦了,换上另外一本来看。这个方法可以很有效的对抗书的催眠。
4. 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满书。
这句话或者说这个提议,我至少跟500个甚至更多人说过,有听了之后付诸实践的,有大多人听而不闻。
5. 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轻松。
这应该是一个可以被称作废话的阅读技巧。
我至今没有见过穿着衣服洗澡的人。如果你要硬刚穿着泳衣洗澡也是穿着衣服洗澡,那我也没有话说。毕竟没有几个家庭拥有游泳馆或者海滩一样豪华的卫生间。
再说即便你家里有这么豪华的卫生间,如果你们全家洗个澡都穿着泳衣,我第一印象也只能认为这是个疯人院,而不是一个正常家庭。
6. 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特别赞同。
这比写作文从模仿开始的观点有尊严,也厚道多了。
曾经写过关于“摘抄”的一篇文字 ↓
作者提供的其他技巧,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乏善可陈。
针对这6点所谓的阅读技巧而言,我从没有刻意去这样做,自己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就这么去做了。最开始的阅读启蒙,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方法论,只是看着外祖父和舅舅们每天读书,很小的自己也就对读书充满了兴趣,不知不觉就跟着读起来,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在不间断的阅读中,自己主要是为了读书更加方便,也为了让阅读更有效率,才顺其自然的养成了这些“阅读习惯”,仅此而已。
我亲身体会,有了这6个“阅读技巧”,如果随时应用起来,就足以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让体验过程也更加充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