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表演艺术中心
下载大图
文件格式:jpg
文件大小:423.97KB
项目名称:大理表演艺术中心
位置:云南 大理
设计公司:朱锫建筑事务所
表演艺术中心位于大理苍山与洱海之间。低纬度高海拔的温润环境塑造了当地百姓独特的生活方式——劳作之余的人们,舞于田间,歌于山岭,户外的生活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建筑轻柔漂浮的屋顶受到了当地自然的启发,宛若苍山映于洱海的倒影,呼应着周围连绵的地形,吸引着游客的来访。露天广场与剧场“盒子”之间探索了一种建筑与景观地形一体化的空间对话,在二者交接处形成了广场到半室外表演空间的自然转化。表演空间模糊了自身与自然的边界,使得表演者与观众间也没有了距离。屋顶如周围群山一般可以登上,之上开阔的风景正是这里“田野放歌”的人们经常体会到的自然辽阔。建筑在设计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在水平纬度,户外剧场为阳,室内剧院为阴,剧场巨大的滑门打开时,位于户外剧场和室内剧场之间的“空”,会成为整组建筑的中心、活动的中心、表演的中心。在垂直纬度,简单、刚柔相间的屋顶似阴阳的界面,塑造了屋顶上下沐浴阳光与遮阳避雨屋顶的空间,这种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空间经验,强烈反应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园林的“可游”之妙。八十年代,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大理是遥远的田园圣地。
上大学时,我曾独身一人游走昆明、大理、丽江,对于从小只生活在北京的我来说,苍山、洱海、溪流、古城,这些都足以颠覆我对大自然的认知。几十年后,受邀于杨丽萍、王炎武,设计他们在大理的表演艺术中心。杨丽萍,一位舞蹈艺术家,一直在热心呵护这里的自然、文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挖掘云南当地的民间舞蹈艺术。记得每次来大理,总是有机会和杨丽萍及她的朋友们一起上苍山喝茶,洱海边喝酒,古城逛吧。还记得有一次在双朗杨丽萍的家中与叶永青、张扬、八旬等,我们围坐在洱海边,享受日落的余晖,一起观看60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追忆捕捉大理随时间变迁的痕迹。表演艺术中心地段位于古城外的东北侧,它的东、南两侧为农田、溪流、树林、湿地;西、北两侧为村庄。中和溪,苍山十八溪中最重要溪流之一,自苍山而下穿越古城,途经表演艺术中心地段的南侧直奔洱海。从地段东望,苍山十八溪所冲击出来的平原、湿地; 西望,四千米海拔的苍山,被厚重的白云所包裹,横亘南北,扑面而来。表演艺术中心最初的构想主要是源于我们对当地自然气候环境和由此孕育出的特定文化以及当地人的生存智慧的感悟。大理四周环山,南北长、东西窄,呈梭形,南北尽端就似口袋的两个口,被群山扎得紧紧的,在古时只有一条路进出,故得名上关、下关。
从地质学的角度上看,西侧的苍山高耸入云,统治着这里的一切,苍山十九峰所塑造出的十八溪,大量的水流沿苍山顺流而下,不仅在其东侧的凹地塑造了洱海,而且,在洱海和苍山之间冲积出丰厚肥沃的平原,平坦广博,孕育了大理的农耕文明。古城就坐落在苍山脚下,但溪流并没因此而被截段,它们穿城而过,以滋养用以农耕的土地。这种近似桃花源式的理想王国,再加之低纬度高海拔的温润气候,塑造了当地百姓独特的生活方式——一种开放的、外向的、户外的、快乐的性格,劳作之余的人们,舞于田间,歌于山岭。大理是这样一座城市,在以自然为主导的语境中,让我们很难找到一条直线,一切的建造都是那么随意、放松、偶然,但只有山水交界的地平线,似乎给了我勾勒这座建筑的灵感。地平线以上的真实物理世界,和地平线以下,苍山在洱海中的倒影,似想象中的世界。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它们彼此虚实相涵、穿越与编织,塑造出建筑自然的形态和表演内容的融合。上下的功能与人流的涌动,自然光线、风与建筑开放空间彼此缠绕,一个开放、外向、形似大地景观,且遮阳避雨的水平屋顶,就似山水交界的地平线,成就了一个巨大的庇护所,塑造了蕴含着多种事件可能的发生的公共场所,为人们来往于古城和洱海之间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
在人们的经验之中,剧场从来都是被一些零碎的附属功能如门厅、休息厅、排演厅等所包裹的巨大黑盒子,它努力地与外界隔绝,把光、声、风等自然现象看作是自己的天敌。大理的表演艺术中心建筑所做的最大努力,就是试图颠覆人们这样的剧场认知,创造一种全新的剧场观念,一种新的剧场经验。首先,表演艺术中心被构想成两个剧场,一个室内剧场,它被赋予穴的概念;一个室外剧场,它被赋予巢的概念。这令我们联想到人类从被动穴居到主动建造的演变过程,也是从封闭、黑暗走向开放、捕捉自然阳光、通风的过程。巢穴两种类型的结合,可以实现建筑在冬夏冷暖之间的互换与平衡,它记录着人类最早的生态智慧。山西大同浑源县悬空寺是前巢后穴的生动案例。这样的智慧生态建筑,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对比于以技术生态为主导的建筑观念,就越发凸显它独特的价值。室内剧场上半部分突出屋顶之上,似山形;室外剧场似漩涡,像倒山形,沉在屋顶之下,并与凸起的山丘相连,参差自由排布的台阶沿着漩涡蜿蜒匍伏而上,直达屋顶。这些台阶面向室内剧场,平缓宽阔,自然而然构成了室外剧场的观众席,随意舒适。在水平纬度,室外剧场为阳,室内剧场为阴,当室内剧场巨大的滑门打开时,位于室外剧场和室内剧场之间的“空”,会成为整组建筑的中心、活动的中心、表演的舞台,室内剧场和室外剧场的观众席彼此对望,两个剧场,瞬间合二为一。
在垂直纬度,简单、刚柔相间的屋顶似阴阳的界面,塑造了屋顶上沐浴阳光,屋顶下遮阳避雨,演员的表演在屋顶上下穿梭,室内外的水平流动,立体编织出建筑、演员、观众、环境相互交融场景。这种阴阳互补、虚实相涵、内外相生的建筑空间经验,塑造了该表演艺术中心的独特观演体验。该表演艺术中心无论是在建筑空间、形态层面上,还是在表演、事件活动内容层面上,都试图回避内外分明、非黑即白、自身完整的观念。这也许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作者期待用自己绘画的不完整,与不同时代的观者,凭借其各自的想象力,共同完成作品,从而赋予作品的生命力。室内剧场和室外剧场在垂直方向的上凸与下垂,以及有着云南丛林意向的一组树屋穿越屋顶,不仅为屋顶平台带来了舒适的室内咖啡休闲空间,也借助电梯、楼梯把屋顶上下、丘陵下的服务空间串联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抵达屋顶的另一个便捷通道。所有这些,无形中都在打破屋顶上下的边界,模糊空间自身的明确定义。在水平方向上,屋顶巨大深远的出檐,伴随着多个起伏变化的丘陵,营造出众多标高不同、尺度各异的灰色空间,它们模糊建筑的水平边界,和周边的自然景观紧密地咬接在一起。排演厅也赋予多功能考量,模糊其自身的专一属性。
人们既可以在咖啡厅俯看演员的排练,当巨大的玻璃墙滑动打开,藏在墙内的电动座椅逐层伸出,人们又可以缓步而下,排练厅瞬间变成了小剧场,报告厅。在概念设计的初期,杨丽萍就根据设计构想她的表演,演员从户外开始,穿越屋顶下的丘陵,流入室内剧场。尾声,巨大的滑门开启,表演再度来到户外,沿室外剧场台阶蜿蜒而上来到屋顶,屋顶演绎成舞台,苍山化作背景,剧场被无限放大,从而实现无边界剧场的构想。这种人、建筑、表演、自然多重元素之间的相互缠绕,彼此依赖,共同成就一座丰满的剧场、从而实现了它的完整性。该建筑另外一个构想就是与自然的充分交互,实现自然智慧生态建筑。大理地处高原,光照强。出檐深远、水平延展的屋顶就像一把大伞,在抵抗着紫外线的照射的同时,也塑造了阴影,为人们提供了遮阳避雨的舒适环境。大理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强风的主导风向是南北,平行于苍山。 故该建筑屋顶的长轴沿南北向展开,以避开强风的侵袭。来自洱海方向的湿润、温和的气流可以鱼贯而入,穿越整组建筑。即使室内剧场沿东西都开有巨大的裂缝,再加之屋顶开有巨大可开启的椭圆形ETFE气枕天窗, 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的烟囱效应。选用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是让建筑具有当地根源性的策略之一。
屋顶采用当地青石片,从大块石材沿其结构剥离出来、薄且保留石头自身分子结构的肌理。考虑到屋顶是自由双曲屋面,标准尺寸的石片排布方式采用似鱼鳞的搭接方式,灵活可变。屋檐下顶棚避雨的部分采用实木,参照自然界鸟用树枝筑巢的方法,用七根实木杆搭接出立体锥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彼此的穿插搭接构筑三维立体的木构双曲面。整个屋顶,上实下虚,像海绵一样,虚幻且半透明,模糊了屋顶的轮廓线,它期待鸟来筑巢、风来穿越。室内剧场的东西侧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在自然粗糙的环境背景中寻求一种中性、极少的感受。概括说来,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的构思是源于对大理特定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气候的感悟,也是继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之后,又一次有关“自然建筑”观念的深刻实验。一方面,它颠覆了我们对剧场的传统认知,建构了一个多孔的、开放的、流动的另类剧场,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艺术空间场所;另一方面,它的概念思考深深根植于大理当地特定的自然气候、文化。这个建筑不力求成为一座纪念碑,而是为超越它的广阔自然景观设置一个舞台: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它又像是古城外的十里长亭,迎送着光顾大理的人们。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大理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下载大图
文件格式:jpg
文件大小:423.97KB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