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情绪管理之终篇 目的
『写在前面的话』
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贯彻我们的人生始终,或明或暗,借助我们自身的行动和努力,到达我们想要到达之处。
『正文』
情绪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AMBR中讲“关注所向,力量所在”,ABC模式中讲反驳,P.E.T.讲接纳线。。。这里面都明确地指向一点,“我到底想要什么”。而这个“什么”就是建构论里的“目的”。
目的是什么?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很多困惑。
比如,我们讲原生家庭。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话告诉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绪实例,掌握细腻的情绪词汇,可以使他们在成年之后,更有效地调用这些实例,平衡身体预算与情绪体验,并将这种感受培育成他们的特质。
相反,不断调用童年的痛楚体验,会让我们的身体预算长期失衡;严重的,心理痛苦导致生理疾病。而对回忆的错误的唤醒方式,会强化这种早期情绪实例的调用概率,不断叠加使我们坠入恶性循环。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与过去的和解的有效方式就是需要我们重新解读那些不堪回首的情绪实例。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因为我们在明确目的之前,便猝然诠释,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回忆往事?为什么要和过去和解?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只有想明白我们的根本需求,才能开启这段艰难的回顾旅程。
这个回忆的过程的本身充满了难堪、羞耻、甚至错误的记忆(我们需要和不同的当事人核实)。
然后就是重新解读。当时,我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现在,我们换了一个目的,还会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并因此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我现在的感觉又是如何。
完成一次这样的解读,我们便模拟了一次不一样的情绪实例。而这个实例便会参与到我们下一次的类似事件的预测之中。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了目的的初步含义,像每一次情绪实例都是为下一次实例做准备,每一次的目的也都是为下一次目的提供建议。这是具体实例,具体目的。
每一个微观世界下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彼此紧密联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宏观世界里的物质。每一个具体实例下的目的最终组合成了我们人生的终极目的。
昨天是今天的实例,今天是明天的实例。也许我们曾怀揣着不同的目的,但我们终将会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即我们人生的意义。
我要到哪里去?
『写在后面的话』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情绪的感悟。
这其中,既包括帮助自己梳理对情绪的理解,也希望给自己找到一个适合的角度。
在这当中,我读到了《情绪》。
当我试着在事情发生之前,明确自己的目的后,发现情绪不再像从前那样强烈。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大脑中的两个神经网络是如何帮助我们选出实例,进行预测和预算;但我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真的发生了。
当我们多问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或坏处”时,我们真的可以有不一样的情绪体验。虽然这个过程很难,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
而我们为什么不愿离开舒适区,是我们习惯了固化了的情绪体验,虽然这体验可能很糟糕,但是却很上瘾;是我们不愿为自己,为家人,为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负责,我们仍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觉得躲起来才是安全的;是我们没有自信打破僵局,怕不敢承受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其实,这些都指向了一个根本性的解释,我们还不了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要到哪里去?
『题外话』
分享棉棉昨晚的一幅画《巴巴爸爸一家去山洞寻宝》。她现在真是爱死了巴巴爸爸系列了。找一找 ,巴巴爸爸一家在哪里。
— END —
*** 第一百五十七 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