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之小小大真探

『写在前面的话』

孩子可能天生就是来找茬的。

当他们可以翻阅书本,即使还没有开始识字,便开始与各种绘本死磕。

他们并不知道老父老母是如何精挑细选那些优质的绘本,他们也不知道那些绘本曾经荣获过多少这样那样的国际大奖,数次再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连我们自己捧在手里都会为那些奇思妙想的故事和美轮美奂的页面而感叹。可他们,就是来砸场子的,他们带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毁书不倦死不休。

就在我们还在能为回答上一个“为什么”而沾沾自喜之时,殊不知,无数个“为什么”前仆后继,接踵而来。好比一个夏日的傍晚,你正乘兴骑车在湖边悠哉,突然,铺天盖地的小咬迎面而来,转进你的鼻孔,扑打你的眼皮,甚至还吃了一嘴。当然,我只是在描述数量之众多,攻击之迅猛,招架之被动。既然来了,则安之。

因为孩子的“为什么”,说不定在某一天,如大军急退,既毫无踪迹,又了无痕迹。就好像他们再也不愿意让你抱抱一样,说什么也再不会开口问你了。

与其叹息,不如现在认真地注视着他们充满好奇的大眼睛。

『正文』

棉棉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绘本质检员,或是审问者。

她最近迷的最多的就是《巴巴爸爸》和《奇先生妙小姐》。

前几天,我们给她讲过了一本《巴巴爸爸》,里面有两个故事,分别是是关于营救森林小动物和去森林采草莓。

第二天,她一早便在沙发上翻阅起来。棉棉常常在起床后,或是外出回来,便直接去找书翻;也有时,突然停下手中的事情,去找书翻。

但她一定是有目的的。果然,她不停地翻阅着那本《巴巴爸爸》,翻到某一页,还要用一只手夹住,另外一只手往回翻。接着,她好像选择了前后两张离得很远的两页,用一只手立住中间的几页,小脑袋左右晃动,好像在反复对比着什么。最后,若有所思地放下了。

好像她又找到了什么在她看来不对劲的地方。

就这样,这两天,她都只在看这两书。

昨天晚上,她又拿起这本书,并且喊道,“爸爸,我需要你。”

我走到她身旁,她用手指着其中几页里人物的对话,问我他们在说什么。巴巴爸爸书中有大量的对话和旁边,因此,有些情节,单看画面,可能对猜测情节有些困难。

我解释给她听。她似乎想明白了什么,又似乎增加了一些新的疑问。

“为什么最后一页的龙没有那几个巴巴宝宝们啊?”

原来,在采草莓的最后一个童话里,巴巴爸爸他们变成了几只古代的龙,数一数,只有五只。另外的几只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一页,和他们在一起啊?可之前,变成森林城堡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啊。

这个,我回答不上来。那几个巴巴宝宝当时可能就是不在场啊。

接着,在采草莓的故事中,她又提到了大野狼和三只小猪的情节。巴巴祖扮成了大野狼,先后把茅草房和木头房都踩碎了,就像一匹真正的大野狼,冲向“小猪”们。

棉棉很疑惑,巴巴祖明明是扮演大野狼,他为什么非要弄得跟真事似的,太入戏呢。

类似的问题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比如逃跑的那个偷猎人为什么只穿了一只鞋子?我们一张图一张图的倒推,终于发现是在河里丢掉的。

孩子有自己的逻辑,而他们的逻辑恰恰是最忠实于现实和生活的。他们也可以接受童话中的各种拟人的状态和虚幻的魔法,虽然他们已经可以将这些与真实区分开。但是,他们仍然把现实中的逻辑带入到故事中去。跳跃性的画画、人物的实际行为、画画本身的纰漏,所有不符合常识、不符合逻辑的部分,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可接受的。

这让我想起硬科幻,科幻可以破碎虚空,可以终极膨胀,但是基本的宇宙第一定律还是要遵守的。有时候,孩子们在严谨的治学方面,要比我们更胜一筹。

我们需要尊重,并小心地保护他们这份严谨的态度,这也是将来应对认知偏差的一个强大武器之一。

『写在后面的话』

关于绘本的故事,还有很多想要写出来。

因为,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好的桥梁之一,随时,随地,随心。

户外骑单车,屋中阅童书,寓乐其中。

『题外话』

棉棉问我狗狗有多少种。

虽然我对这个没有研究,但还是把知道的一些种类告诉给了她。

她似乎并不太满意我的回答。

她说,“爸爸,你拉下了一种,流浪狗。”

— END —

天气热,棉棉给我做了一杯柠檬水,吸管、柠檬片,并小心剪下来。我问她中间那个是啥。她说是一把小雨伞。好有情调啊,瞬间凉快了。

*** 第一百三十六篇原创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