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国子监里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图)
P1 伫立在国子监院内的孔子铜像,圣人双手相握呈人字,据说是有读书做人的含义。
从孔庙参观出来,我经持敬门进入到国子监院内。
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院内柏树参天,肃穆谧静。清代每一位皇帝即位,都到此讲学一次。这里还是当年接待外国留学生的地方,是当时国内外人才荟萃之处。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我依然是跟在那个旅游团的队伍后面,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拍照游览。在进入太学门之后,我在东厢房发现了一个“金榜题名-中国古代科举展” 。于是,我推门进去,长长的展厅里,只有我这么一位参观者。我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内容丰富的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展览,了解到一些关于我国历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及历史作用。
对于科举制度,我印象里最深的是小的时候看《儒林外史》,看到里面有关“范进中举”的情节时感到十分的滑稽好笑。而在那个时期,正是批判“学而优则仕、师道尊严”如火如荼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年龄小,只是糊里糊涂地跟在别人后面去批判“文革前十七年旧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毒害”,至于旧的教育制度是怎样毒害学生的,我们并不太清楚,只是对批评“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话语还是有点认同的,起码不用整天盯着学习成绩,可以有时间玩啦。现在,家里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似乎又让我补上了这一课。
现在的教育制度虽然不是科举制度,但是,应试制度同样让人会强烈地感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如果家里有上学的孩子的家长们一定都知道,现在的孩子们从上幼儿园那一刻起,就和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联系在了一起,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了小学,孩子们便开始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排名次,班级名次、年级名次、学校名次,在这些名次的基础上才有孩子小升初时的择校推优。现在,让孩子上重点中学几乎是每一个小升初家长的奋斗目标和伤尽脑筋的事情。孩子上了中学后,学习成绩依然是第一位关注的焦点,课外补习、一对一辅导必不可少。中考又是一道坎,高考又是一道关。而每年高考以及高考的状元都是本年度极受关注的社会话题,由此所造成的一些社会弊端和疯狂现象竟让人觉得现在的应试制度比过去的科举制度对孩子以及社会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些封建传统意识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确实是任重而道远的。
若说起这个话题,内容就太丰富了。咱今天不扯远了,接着逛国子监吧!
P2 从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向里望去,“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庭院深深。
P3 这是北京唯一的一座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上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词“圜桥教泽”。
P4 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P5 辟雍内景,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皇帝讲学时的盛况,据说最多是有3000人听课。
P6 国子监里的课堂
P7 金榜题名是多少人的梦想?
P8 科举、应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P9 科举制度源于汉、始于隋、立于唐、备于宋、兴于明清、终于清末,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生活。
P10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P11 金榜题名、荣华富贵。
P12 光宗耀祖的金榜
P13 古代的考场就有考试作弊及作弊惩罚的传统
P14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P15 科举制度也有正面作用的。但是,和任何事情一样,做的极端了就走向反面了。
P16 金榜题名的目的就是鲤鱼跳龙门地变身
P17 任何事情走到头了就该转向了
P18 池塘中有多少鲤鱼可以跳出来成为神仙?
P19 圣人脚下的心愿-国子监院内孔子铜像下的栏杆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祈福牌
P20 “金榜题名”、“步步高升”、“财运亨通”,人们一点也不担心把孔子他老人家给累着啊!
P21 长长的走廊上似乎还能看见当年读书郎的身影,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飘出窗外。
P22 在国子监里还保存着珍贵的乾隆石经。就是乾隆年间雕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石刻。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共计189通,628000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