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恺:读《二老汉》有感
读《二老汉》有感
高恺
昨天读到一路牧歌的短篇小说《二老汉》,很是高兴。一路牧歌是我的好友,上中学时便有志于写作,记的日记便有一尺多厚,我们很惊羡。
二零零零年前后几个好友相聚,方知他毕业后去新彊从军,上了军校。二零一零年前后老友再次相聚,他为我写字,我为他留影,甚是愉快。此后虽隔千里,老友的写作、治印等生活常见于微信。老友的诗歌、散文我读过,有生活,很生动,他的小说是第一次读,让我很兴奋。
《二老汉》写的是故乡的生活,一个老汉殁了,却在亲人乡邻的记忆中复活,在小说中永生。
小说第一句话“北堡子二老汉殁了”,这句话里的“北堡子”是家乡人对地名的一种习惯性说法。“殁了”这也是故乡对老人去世的一种说法,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岁年龄一岁心,匆匆岁月不由人”,故乡的老人纷纷辞世,昔日的生活已经走远,只剩下这记忆和语言在心头萦绕。
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渭北方言的运用,方言是地域特色的基因,是真正的“非遗”,它保存着一个地域人们的共同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乡村的衰落,这些记忆和语言将会显得越来越珍贵。
生活是艺朮的基因和原素,艺术是生活的升华与凝结。生活要成为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灵感的催化和生活的滋养。一路牧歌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对故乡饱含深情和敏感。小时候我们觉得村子很大,人很多,走出村子才发现村子其实很小。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也是从山林走向旷野,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地球走向太空的。人类在广无际涯的宇宙里显得那么的孤独和渺小,人生苦短、百年一瞬、沧海一粟等等词语,便是对这孤独和渺小的描述。
人类对物质的认知、空间的探索,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文化的冲突却日渐增多。地球村里的人在无孔不入的强大网络下,成了显微镜下的裸奔者,昔日尚觉强大的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显得无比的渺小与孤单。
网络是集众人之智最有力的工具,然工具越强大,对人自身的威胁也越大。比如核,既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长远地看,今日人类的核亦如历史上的火一样,既能照亮黑夜,也能烧毁一切,关键还在于人类的理性掌控,网络亦然。
艺术是个体感觉的独特表达,科学是人类认知的集体协作。艺术最初多的是对生产生活的描述,比如:拉斯科洞穴里的野牛,以及世界各地的岩画等,描述的多是动物或人类狩猎的场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字诞生,艺术日趋走向精神与象征。比如:中国的乐山大佛、龙门石窟以及欧州中世纪的宗教画。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产生,传统再现艺术受到巨大的冲击,特别是绘画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艺术家对传统的再现产生了绝望,于是现代艺术便从这绝望里诞生出了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现代流派。我认为现代派的虚无是源于艺术家内心对艺术存在价值的思考,高更的那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反映了现代艺术家的集体困惑。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喷绘、三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似乎要取代艺术,这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其实科技越发达,个性化的东西越有价值,艺术正是那个最难被取代的、最具个性化的存在,它呈现出的独特差异才是人类文化丰富多元的最重要基因。
今天科技发达、乡村衰微,《二老汉》去了,杆称也消失了,对此我们只能怀念。感谢一路牧歌用文字为我们保留的这份故乡速写。
高恺2019年12月17日于趣舍堂
作者简介: 高恺,陕西乾县人,落生渭北,自号关中笨鸟。舞文弄墨,记录生活。
往期链接↓↓↓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及获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