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是完美诠释铁血书香湘军精神的代表人物
研究近代史和湖湘文化史绕不开一个人——曾国藩,关于他至今众说纷纭,是一位极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雕像。
曾国藩(1811-1872),湘乡人(现划出为双峰县),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居首位。纵观清朝,只有晚清授予三位股肱汉臣以侯爵封号。其中,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伯”,死后追晋为“一等肃毅侯”。而功劳甚巨的张之洞只有“太子太保”衔。
在建的纪念馆。
在“船山学社”对湖湘文化8位代表人物的介绍里,曾国藩排在第二,位居王夫之之后。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章太炎评价“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确实,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为岌岌可危的清朝延缓了几十年寿命。
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开启者,他勤思好学,《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家书》浩浩数十卷,当下仍为畅销书。他谆谆告诫子孙:“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在故乡修建的“富厚堂”与山西“王家大院”“皇城相府”的豪华气派相比,只能算是“庄户人家”。但也有人称他“曾剃头”“曾屠夫”。
曾国藩虽然不是长沙人,但与长沙的渊源很深。1834年他23岁进岳麓书院学习。1852年以兵部侍郎身份在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兴办团练,以此起家创立湘军。
1854年,在长沙靖港与太平军水战,兵败投水自尽被救起,次年,连他的座船都被俘虏,上奏“屡败屡战”。但终于重整旗鼓,于1864年7月攻陷南京,平定“天国之乱”。8月即裁撤湘军,之后追剿捻军,平定天津教案。尽管曾国藩忠于清廷并无野心,但功高权重、湘军势大,遭朝廷猜忌。
长沙靖港古镇。
1870年“张汶祥刺马案”,从太平军转投湘军的小头目张汶祥刺杀接替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慈禧怀疑背后有曾国藩主使,欲借此整治削弱湘军,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我母亲的曾祖父)到南京会审。郑敦谨心知肚明,果断决定维持原审意见,立斩张汶祥以免节外生枝。上奏慈禧的同时,称病辞官回长沙东乡,他远离官场是非之地,活到1885年病逝。
曾国藩也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早就流露“功成身退,愈快愈好”的想法。1872年曾国藩中风病逝,年仅61岁。死后葬于长沙金盆岭,后改葬坪塘伏龙山。曾国藩不归葬双峰却嘱葬于长沙,足见其对长沙感情之深。曾国藩墓现已抓紧复修,并在周边修建“湘军文化园”及“文正书院”等,成为湘江新区大王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桐溪古寺伏龙山上的曾国藩墓。
曾国藩死后次年,长沙建立“曾文正公祠”,占地百亩。除四进正祠外,有讲舍、池塘、亭台楼阁,规模宏大。
1912年,曾国藩祠改为烈士祠,祭祀辛亥革命元勋焦达峰、陈作新等。祠堂后面的浩园于1919年由曾国藩的重孙女曾宝荪、重孙曾约农改造创办“艺芳女中”,以曾国藩倡导的“忠恕”二字为校训,延绵至今,已是百年名校。
湘军文化园中的文正书院大堂。
艺芳中学的校名铜牌至今悬挂在局关祠巷的校门口,围墙上有对曾国藩、曾宝荪及校史的介绍。校外墙上有他的照片,慈眉善目,便服小帽,似谆谆善诱的教师。
他的雕塑与画像让人想起《岳阳楼记》里的那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曾国藩熟读圣贤书,这两句话应是一直萦怀在胸。
艺芳中学的校名铜牌至今悬挂在局关祠巷的校门口。
虽然曾文正公祠现已改建为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除了在船山学社门外角落有一块不引人注目的“曾国藩祠故址”碑以外,找不到其他痕迹。
曾国藩一生留下许多著作,他的后人为长沙留下一座名校,园中的雕塑与墙上的照片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船山学社门外的“曾国藩祠故址”碑。
【编辑说明】
长沙于1982年2月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为止,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共有134座。名城必有名雕。每个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雕塑,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人文历史和艺术造诣,给到访者留下深刻印象。与文字、照片、绘画相比,立体造型的雕塑具有更强烈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长沙街头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系列将以连载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长沙系列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