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法律之路”如何走?来看律界大咖们怎么说

律新社丨张亚庆
律师是法治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公益法律服务的主力军。
公益法律服务,是律所参与基层治理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中国律师参与基层治理,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公益法律服务网初具规模,52万律师已经成为我国公益法律服务的中坚力量。
在公益法律服务“市场”上,律所公益法律服务模式及品牌建设如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第五届中国律界公益法律服务高峰论坛暨2017-2020中国律界公益优秀案例发布会上,律新社随机采访了多位资深律师。
今日,一起来倾听律师们的心声。且看各大律所,近年来如何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公益法律”之路。

Guan

Dian

律师看点:公益法律市场需求量大
虽然公益法律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但行业内人士认为:群众依旧迫切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更多专业、就近、便捷的公益法律服务。

(注:以上“朋友圈”源于律新社采访素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律师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公益法律服务事业,如今越来越成为了行业共识。各大律所“出谋策划”出各种公益法律服务模式,带动律师群体性推进法治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参与更多公益慈善活动,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近年来各大律所在公益法律服务领域,又做了一些什么尝试?
有没有一些很好的模板可以值得学习、借鉴、模仿以及收藏?
公益法律服务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律师如何为“公益法律服务”领域赋能?又如何为增能?

律师、律所以个人或组织形态积极投身公益、热心支持公益,已经成为律界的一种风尚和价值追求。律师们在推进公益法律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担当,有创新,有亮点。

合作“抱团”为先,推进“公益法律之路”顺畅向前

(1)联合慈善基金会、救助管理站、基金会等

2016年,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发起设立了深圳市德纳慈善基金会,开深圳律师行业专业公益的先河。其联合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德纳基金会共同发起“五个五爱心工程”系列救助活动,该项目旨在五年时间内、联合五个党支部、发动五百名党员参与、募集五百万、支持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五百名孤残流浪儿童“返乡、返家、返校”和医疗救助服务。

(2)联合律协、司法局、镇政府等

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联合北京市朝阳区律协、朝阳区司法局一起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司法局进行一对一帮扶。2020年,家理启动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政府合作的儿童保护计划——护蕾行动,通过防性侵的视频宣传资料,进入校园宣讲等措施,来为农村地区的孩子们筑起一道保护之墙。另外,家理还与北京电视台合作了一档节目——《第三调解室》,长期免费为到场群众提供调解服务。

(3)与学校强强合作,由基金会“加持”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近期向华东政法大学捐赠一百万用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并将在部分学生毕业后,把他们输送到国外接受锻炼,最终从事涉外法律服务,为国家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出力。此外,兰迪还正在筹划与贵州民族大学及相关基金会合作公益项目,帮助当地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

(4)撬动自身周边所有资源,为法律公益“添砖加瓦”

“闻基金”是由数十位中闻人自发捐款成立的非公募公益基金,用于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内外部人员扶持与帮助。中闻“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是北京市东城区律师行业成立的第一家新联会。通过这一平台,中闻律师参与了不少公益活动,向街道楼宇园区企业、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党建+”“互联网+”推进公益法律之路“红、专、燃、飒”

(1)打造党建公益品牌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发起创立了党建公益品牌“瀛小红”,并成立了“瀛小红”公益志愿者服务团队,现有近30名律师。志愿团队经常深入社区、养老院、企业进行义务普法。

(2)紧跟“时尚潮流”,在短视频平台“做文章”

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除了日常推出娱乐普法性的抖音小视频外,还推出“免费咨询100天”活动:德恒各个分支机构都向外公布了联系方式及办公场所,在迎接的100天内,为民众提供免费咨询。

(3)紧密结合群众重点关心问题做法律公益

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注重集体参与公益活动,2020年10个业务领域的工作组历时十天十夜,与法律出版社共同出版疫情300问书籍。

……

Fu

Neng

律师参与法律公益服务互为赋能 
目前,中国律师队伍已经发展到52万多人,律师事务所约3.4万家,每年每位律师要完成50个小时的公益法律服务时长。律师在参与法律公益服务中,承担社会责任与开展业务相辅相成,这既有利于锻炼专业能力,体现自身价值,也有助于提升律师声誉,塑造律师职业形象。
有关法律公益如何做、法律公益项目的未来趋势等,行业内人士发言“有看头”:

北京市盈科(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公益工作委员会主任 郭二玲

将专业的案件交给专业的律师去做,妇女儿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维权、劳动纠纷等案件都交给相应领域的律师去做。”

上海市新闵律师事务所主任 江净

“第一,我认为应该将公益法律服务模式化。如同其他行业制造产品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第二,公益法律服务要专业化。一个案件今天你做,明天我做,是做不好的。”

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周子闳

“做好公益项目时间、空间和专业上的适配;提高公益法律服务的规范程度,让公益法律服务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形式创新,把公共公益法律服务从传统模式转向在线化,提高覆盖面,提升公益法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战略合伙人 何佳伟

“中国公益法律服务的需求是很多的。以美国律师行业的'Pro Bono’(志愿法律服务)制度为例,对于中国律师而言,虽然公益法律服务并非硬性条件,但却是成为'大律师’的必备条件。律师、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等可以共同探讨,如何让公益法律服务成为律师执业过程中的一个软性、甚至是刚性的体系,从而让律师可以有目标、体系化地参与公益。”

北京安博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主任 魏少勇

“随着传播途径的迭代更新,包括互联网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增多,将来的法律服务可能会呈现一个规模化、专业化、正规化,同时兼顾个性化的局面。比如,律新社推出的'律新帮’,把大量的需要法律服务的市场客户集约化,再整合愿意从事律师公益法律活动的律师资源,做一个对接,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德恒律师事务所助理兼党委办公室主任 梁对

“我认为公益法律服务会往普惠化、专业化和常态化这三个方向发展。以后公益法律服务覆盖面会越来越多,受众面也会越来越广。第二,专业化,现在公益法律服务很多停留在普法讲座和法律咨询,少有对案件或事件的专业化跟踪,随着更多优秀社会主体,如律新社、德恒、其它优秀律所投入进来,专业化力量会大大加强。第三,常态化,以后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公益形式越来越专业化,一定会形成固定的工作机制,定时定点定向定人,让公益法律服务更加规范地发展,让热心肠变为专业的项目落地,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和政府的支持,实现公益法律服务的常态化。”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党总支副书记 周瑞军

“首先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问题。公益形式上已经比较全面了,但在内容上有提升的空间。其次是'精准性’的问题。在做公益时,我常常会碰到比较少见的案例。只有提供公益服务的律师具备特定方面的专业技能,才可以为受助者提供到位、有效的帮助。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公益法律服务'供端’与'需端’的对接效率,并提升公益法律服务的实效。最后就是实效的问题,是否所有的公益法律服务都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其实可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公益这条路其实永远没有止境。如何更好地提高效率,既让群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律师带来的及时的关爱和服务,又能切实解决他的问题?有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公私结合。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掌握了众多资源。而民营公司、民非机构以及其他的协会学会,也具有独特的模式、优势。两方面的资源一定要整合,同时发挥出体制、机制、模式、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势,如此才能把公益法律服务框架设计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点面结合。'面’上有机制、机构,但是'点’上才是最重要的,需要用心的知识储备。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失独家长,他不了解现有的帮扶政策,到处反映自己的问题。一次,他恰好向我询问,我便介绍了北京市的具体救助政策,告诉他如何获得救助,解答了他的困惑。

三是普专结合。术业有专攻,不可能有人把所有的业务领域都研究透,而遇到不熟悉的领域,可能就需要机构里有及时对接的机制,第一时间匹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专业律师。”

Qu

Shi

建立法律公益服务生态共同体 
公益是一种责任,是法律人应有的担当与态度。公益是一种文化,已成为法律人的一种信仰。让“人人打得起官司”,建立法律公益服务生态共同体,使法律公益服务常态化、生活化、普世化地发展,律所和律师能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水滴石穿是因为坚持的力量。盼望更多律师,能拥有甘心成为一个“公益法律人”的新思维。将公益法律服务作为个人职业生涯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来好好谋划,并“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心、用情、用专业帮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们。

渴望越来越多的律所,将公益法律服务纳入平台发展的关键“指标”,用新理念开拓公益法律服务市场,增加与群众之间的“黏性”,增加与“客户”之间的“联结”,与各方加强协作,做优做强做大律所公益服务项目, 促进“公益法律服务市场”高质量发展。

期待各地律师“在线”提供公益法律服务24小时不打烊、15分钟给解答成为新常态。要不断深入探索“互联网+”公益法律服务模式“新面貌”,充分运用网站、微信、微博、手机 APP 等服务载体,提供线上咨询、智能诊断、信息推送等形式的远程在线服务,并加强“线上”法律知识、法律课程、系统化法律学习圈等内容的普及上下“苦功夫”。

希冀12类公益法律全域服务成为新趋势。参与特殊人群法律援助工作;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参与公益性法治宣传活动;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参与法治扶贫活动;协助党政机关开展信访接待、涉法涉诉案件化解、重大突发案事件处置、城市管理执法等工作;提供公益性律师调解服务;参与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公益服务;从事公益法律服务政策研究、立法论证、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参与刑事案件辩护全覆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律师值班工作等。

以公益法律服务促进律所品牌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众多律师事务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品牌是律所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文化,支撑律所存续与传承。让各律所深入挖掘出的“与众不同”的公益法律服务,成为律师打造品牌的新动力

打造公益法律服务新经济。律所要与高校法律社团、有关社会团体、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深入合作,为群众们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法律服务。

随着更多律师、律所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也愿政府能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开启新路径,将更多专业力量纳入公益法律服务体系,让律所更深入与各方协同合作,为促进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律新社现已推出了律新帮公益服务项目,未来将与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出公益普法活动,将行业内的公益服务精准匹配出去。目前,律新帮初始公益伙伴已有全国100多家企业和园区,未来逐步共建成为普法基地。让公益法律服务成为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欢迎您加入律新帮,为公益法律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丨Mars

版面编辑丨Cath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