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44):想要武则天帮忙,办法只有一个——背叛皇上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36)
李义府两次贬官,两次都转危为安,他的办法就一个——搞政治投机。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次比较明显,第二次比较隐蔽。
第一次是长孙无忌要整他。眼看要倒霉,他赶紧上个'废王立武’的奏折,表示该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一看大喜,当即把他留下。其实皇上的心思大家都懂,为什么其他人不讲只有他讲?不愿得罪元老派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士大夫的节气。
王皇后无罪,且是太宗皇帝为李治所娶,你上这报告,一来逾越做臣子的身份,二来有违道德公论。一个中书舍人、地望清要的御前秘书,干出这种事,从前那些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太宗当年的恩遇、读书人自许的气节,自此荡然无存。
时势所迫、亦是本性所驱,李义府迈出这不堪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他就不可能再回头,注定背负历史骂名(果然他就上了《奸臣传》)。一个人既已无法博取身后之名,便只有争取现世的显赫。东晋权臣恒温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有同样想法的人,绝不在少数。人性中势利的观念,常常压倒道德的观念,这就是性恶论的现实基础。
对彼时的李义府来说,时议公论不重要、忠君爱国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权位。
没想到辛苦半天,竟然被皇上贬出京城、落得个元老派同样的下场,你说这时的李义府,心里会怎么想?
肯定是满腹牢骚。
狡兔死、走狗烹,用完就不要我了,过河拆桥了、卸磨杀驴了,类似话一定在心里骂了个遍。
但光骂也没用,骂完还得想点实际的办法,上次是皇上救了他,这次还能找谁?
唯一的救命稻草,大概只有武则天了。
不知道李义府怎么找的武则天,也不知道二人有过什么样的交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义府向武则天表了态——从今往后,我铁了心跟皇后走。
另外我猜测,李义府还讲了点对李治大不敬的话。
一个受贬斥的干部,官场口碑又差,基本上已经失掉利用的价值,凭什么听几句表态的话,领导就帮你?你当武则天是办慈善的吗?
政治交易,终归也是一种交易,李义府要得到武则天的支持,必须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他手里的筹码只有一个——对皇上的背叛。
打个比方,一个单位两个领导,谁都想说了算,这时底下人就有了投机取巧的可能。李义府想站队武则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表态不站队李治。
这是一步险棋。
皇上皇后是两口子,在他们中间搞投机,风险极大,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牺牲品。而且这时李治身体还没出问题,武则天也还没正式参与朝政,顶多吹吹枕边风。面对李义府递上的投名状,她有可能接,也有可能不接。
李义府不一样,他迈出这一步,就把生死交到了武则天手里——往大了说对皇上不忠,往小了说也是挑拨皇上夫妻感情,哪条都是死罪。史称李义府'才思精密’,我看并不全面。有想法还要敢行动,他摸准武则天的心思,一举赌上全部身家性命,'敢想敢干’才是他的最大特色。
这一次,李义府又赌对了。
剑南道-普州
显庆三年(658年)十一月,李义府贬作普州刺史(四川安岳)。年底,干部部长(吏部尚书)唐临派了一名纪检干部叫张伦的,到四川那一片做巡视组组长(剑南道巡察使)。张伦和李义府有旧怨,这个安排对李义府相当不利。
《资治通鉴》云:'是时义府虽在外,皇后常保护之,以临为挟私选授。(显庆)四年二月,免临官。’
司马光或其他什么人,不知在哪儿看到点材料,说武则天始终暗中保护着李义府,唐临不但没搞倒李义府,反而被指责在干部任免上做手脚,遭到免职处分。又过半年,李义府被召回中央重做宰相,而且唐临腾出的肥差也交给了他。李义府的冒险行动,至此大获成功。
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司马光他们搞错了?保护李义府的不是武则天而是李治,前面的贬官,只为了敲打敲打李义府?
可能性极小。皇上用人,主要看价值。李义府被召回前,长孙无忌刚刚被杀,元老派余党,已遭到最后的清算。前面需要李义府的时候都没留情面,这时更没有必要把他捞回来。何况他群众口碑那么差。最大可能,是武则天趁李治夺权成功、心情大好,替李义府美言了一番——此人当初有功,这次皇上给了他一个教训,不如再拉回来用用。挽救李义府的同时,也在宰相班子里,为自己埋下一个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