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印文、边款,全面看“西泠八家”之首丁敬

健逊何长卿,古胜吾子行。

寸铁三千年,奏汉兼元明。

请观论印诗,浑浑集大成。

--------清·魏锡曾《论印诗二十四首》

1
丁敬的生平及艺术成就

丁敬少小家境贫寒,靠父亲以卖酒为生计,但他并没有自甘沉困,年龄稍长即矢志向学,折节读书。

乾隆元年(1736)四十二岁的丁敬,已因为他在诗文书画、金石篆刻各方面造诣修养“时望甚高”,地方当局以“博学鸿词”注举荐他去应试。丁敬本不愿做官,当然借故推托不就,依旧过着他闲来饮酒吟诗,兴到书画刻印,清贫而自得其乐的生活。

丁敬生性耿介清高,作品不轻易与人,志书说他“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贵人求其刻印,辄吝不肯与”。其极大多数印章都是为他的至爱亲朋所作。

他对所鄙视的人,哪怕再穷他也决不折腰。孤傲疏狂的品格,虽使他晚年陷入了“学愈老而家愈贫’’的境地,同时也更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丁敬一生的成就是多样的。

其一是诗文。丁敬首先得到社会公认和尊重的不是篆刻,而是他的文名。丁敬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是当时杭州高层次诗词团体“吟社”的重要人物。

其二是金石考据学。他每于佳时暇日,杖履在西湖山水间,寻访经幢、墓碣、摩崖、嵌壁等的文字,攀其峭陡,剔藓披藻,“得见前人妙迹,终日勿忍去,必亲自毡椎摹拓,志书查证”。经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撰成《武林金石志》行世。因为搜剔精详,学术含量高,至今还是金石学的典籍。

其三当然是他最重要的在篆刻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丁敬篆刻,兼收各时代的长处,规模大,沉浸久,孕育变化,气象万千”。的确,丁苟以他非凡的器识创造的新印风,影响巨大,众多的师从追随者传承发展,形成群体,声誉日隆,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宗师,成为浙派篆刻的始祖。

2
丁敬的篆刻艺术观

丁敬的艺术观点,没有系统成篇的文章,皆见之于他的印章边跋和诗文之中。结合他一生的创作实践来对照,他在《论印绝句》中的一首诗,可以作为全面表达他对印学的总的主张和宣言: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自注:吾子房(丘衍)议论不足守]

他认为篆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摆脱时代创作环境的局限,敢于“离群”思考,敢于发挥自我个性,艺术才能像岭上白云那样舒卷而无所羁绊,才能有创造,才能前进。

“崇尚秦汉”是文、何而后印家创作的宗旨和指南,从提倡复古,到墨守不化,几百年间,秦汉印的优良传统,已从祖宗家法演变成印学发展的桎浩,被蒙上了厚厚的历史尘垢。

丁敬以他过人的魄力和卓越的见识,提出了以前印人都不曾有过的观点,他不怕“离群”,不怕孤立落单,对传统追本穷源,要“解得汉人成印处”,要“何曾墨守汉家文”,打破桎梏,跳出大环境的约束,走自己尊重传统更求发展传统之路。

他的超群卓见和数十年的身体力行,使他真正把握了秦汉印传统的真谛,从而开创出“有个性的汉印”的艺术风格;使他能努力突破汉印的审美格局,向更广泛的领域开拓,参阅古今,不拘一格,印外求印,广采博纳,创作出丰富多彩又极具内涵的印风印式;使他能以充满阳刚之气的朴茂刚健、高古苍浑的印风,一扫时弊恶习,成为印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划时代的大师。

3
丁敬的篆刻形式

丁敬的印式,面目丰富多样。今摘要整理成一表。

朱文

从以上五种朱文面目,可见丁敬在做多方面的尝试,可以看出他不拘一格,去粗存精,取法的广博。这些印用刀大多是细碎短刀,使线条出现不同的坡磔,借以增加它们的笔意和气韵,增加印面的剥蚀和冶铸的金石感觉。也有不少冲刀结合的刀法,视需要交替使用,有的笔画两面互错刀锋,表现“颇露锋颖”的特点。

白文

丁敬的白文印,也和朱文印一样,不管面貌如何多样,但都以细碎短切、坡磔前进、刀棱俱见、圭角朗然的刀法为主,并参以冲、切,则是共同的手法。丁敬的前四种白文印,虽都来自汉印,但也都吸收了明印的传统。参看苏宣、朱简、梁千秋等的印谱,可以找到丁刻的蓝本。

4
丁敬的入印文字、刀法、字法

《说文解字》是研究汉字造字规律和诠释字义的工具书。丁敬认为篆刻的用字,应当解放,文字变化只要基本符合规律,就应该允许使用,汉印使用的摹印篆的种种讹变,就是明证。文字研究问题和艺术问题应该区分对待。从诗意看,有人在讥评他的用字,感而为诗。这一见解,是丁敬解放入印文字束缚的一个宣言。

从丁敬始,浙派对摹印篆的艺术处理走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阔地,一二百年间,将运用了近两千年的摹印篆妆扮得花团锦簇,焕发了青春。

图一是运用并笔的简约结构。

图二是巧思简化、讹变的结构。

图三是常用简笔之字,简笔不伤字义,或引用大篆结构作简化。结构含畜,姿态雍容。

5
丁敬的边款

边款又称印款、侧款,指作者在印石边侧所刻的文字。古玺汉印以来历代印章极少有款识,文彭何震开派始行刻款,但也仅仅是落款记名。丁敬开始,方以记事记人之随感式小文施于印款。此后篆刻家接踵仿效,包括丁敬在内,他们的印论和艺事交往情况借此留于后世,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并且丁敬创用的边款镌刻技法,也被仿学推广和发展,各种书体甚至图案佛像等也被引入边款之中,丰富了作品的欣赏意趣。自丁敬始,边款成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边款上论印记事,丁敬始开风气者。后来成为印学研究者了解印人创作思想、审美观念和活动情况的重要资料。如当代黄惇在他的力作《中国古代印论史》第九节中,就对丁敬与浙派的印款作了详尽论述,对他们的创作审美取向做出了分析,是论浙派艺术观与边款成就的美文,诸位有兴趣,可寻来一读。

丁敬刻款技法较前人有全新突破。陈秋堂在“希濂之印”款中说:“制印署款,昉于文、何,然如书丹勒碑。至丁砚林先生则不书而刻,结体古茂。闻其法(系)斜握其刀,使石旋转,以就锋所向。”丁敬之前刻款如刻碑,双刀刻成,有书法味而少金石味。单刀刻款何震已有使用,徽派后继如高翔等也有运用,但技法尚不够完整也未形成风气。丁敬纯以单刀刻款,技法简洁实用,艺术效果爽利挺劲,富于刀笔金石趣韵,开边款技法之先河,一直沿用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