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为何价值连城?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
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
对于“巴格”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宣炉汇释》,“巴氏仿铸尚不劣,而里世不见于著录,未知为清何时人,炉亦稀见于世。”民国赵汝珍也曾评价:“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均极摹制,惟巴格之仿宣可比宣器。
宣德炉做工精细、造型美、耗材贵,十分珍 稀,从铸造开始就十分炙手可热,又在历史上遭到了多种劫难,因此至今难以见到真正的宣德炉。
从表面颜色上判别真假宣德炉已经很清楚了。如铜炉表面氧化层颜色显黑色或黑色带绿,那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如铜炉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高,已接近青铜合金;如铜炉表面一擦就黄烂烂的,氧化层不致密,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从表面质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见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造或是粗铜铸造。从重量上看,炉直径12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千克以上,炉直径15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7千克以上,炉直径18厘米的,重量大约在3千克以上,在考虑炉壁厚度相同情况下,近似半圆球环的体积。
纵然宣德炉不得交易买卖,但造假的猖獗程度丝毫不见减少。文物专家们和造假贩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也在不断更新。过去用漆片伪造宣德炉表面的纹饰,专家们想出来一个用开水浇来破解的方法。商周时期用“泥范法”造宣德炉,专家发现如果上面有“范缝”那么就可以认定为真品。结果研究报告发表后没几年功夫,市面上的伪造宣德炉全都用了“泥范法”。到80年代,专家用X光透视宣德炉内部,能发现残留在器物中的垫片,这又成了鉴定新标准。结果可想而知,到90年代,市面上的假宣德炉又全都含有垫片。每当研究出来一个新的鉴定方案的时候,造假者总是如影随形,让人防不胜防。
宣德炉铭文识别与判断查明的款识一共有四种,即一字、二字、四字、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图形有方形和圆形。字体笔画正规,生动自然,工整清秀,结构严谨。宣德帝制炉时没考虑到出口,他的制器 官坊也就不必要把国号和年号同时打印在炉上,因此认为:四字年号款是真宣德炉的识别款,一字和二字款是民坊制品,六字款是清朝的仿品。因为自清朝后,大多数手工艺品才出现国号、年号一起上的款识,仿品则字体粗糙、不正楷、笨拙、笔划出入较大、呆滞,且其色泽与炉身不同。
2017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回调、平稳、谨慎、理智”仍然是关键词,买卖双方都变得更为保守与理智。随着国内拍卖公司持续深入调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进一步区别、分离,各归其位。拍卖市场更倾向于力推“掐尖儿”级的精品,去粗取精,普品所占比重被压缩,处于发展阶段的宣铜炉拍卖市场亦不例外。但值得肯定的是,精品一出,热情不减,表现出极好的冲高力,进而成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