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 北京城的设计师
公元10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契丹建立辽朝,并举兵南下,将北京作为辽的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大都。四年后,忽必烈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宝座,建立元朝。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但分封于北京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即发动战争,并于1402年夺取皇位。第二年,朱棣决定迁都,并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营建工程完成后,明朝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仍以北京为都,并在明城池的基础之上改造北京城。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刘秉忠——大元帝国的设计师
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曾祖于金朝时在邢州任职,因此移居邢州。蒙古王朝灭金后,刘秉忠出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不久就归隐武安山,后从浮屠禅师云海游,更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与云海禅师一起入见,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刘秉忠曾经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忽必烈修建大都早在元宪宗二年(1252)七月,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之孙霸都鲁就曾向忽必烈建议说:“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开始萌发以燕京为都城的想法。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新任丞相安童和刘秉忠等人也建议以燕京为首都,认为漠南汉地已归我所有,中原、江南亦旦夕可下,故而定鼎、驻跸之所不应再在漠北的和林,即使开平也不宜定为首都,一是因为开平初建,人口稀少,农、牧、手工业都不太发达,很难满足一个大国首都的物资需求;二是交通不便,定都开平,也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于是建议:可以参考唐朝的两都制和辽金的陪都制,以燕京为国都,以开平为陪都。这年下半年,忽必烈下令成立提点宫城所。刘秉忠、谢仲温等负责新城址的选定,城池、宫阙的规划,包括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等;张柔、张弘略父子、段天佑、也黑迭儿等行工部事,领导宫城的修建工作;郭守敬负责新都的水利建设。至元四年(1267)正月,刘秉忠受命营建新都城的宫城。作为一位精通儒学和佛教的著名学者,刘秉忠对元大都的总体设计基本上遵循了《周礼?考工记》的规定和《周易》中阴阳八卦的原则,而明清北京城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
辨方正位,为天下本元大都城内东西南北各有9条大街,其中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也符合“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说法
太庙位于齐化门内,社稷坛位于平则门内,一东一西,一左一右,也体现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原则;朝廷及官署在南,市场则集中在积水潭北岸的日中坊,体现的正是“面朝后市”、“日中而市”的原则。
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也是北京城和皇宫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体现了惟我独尊、皇权至上和“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封建皇权思想。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围绕皇宫这个中心展开的,其中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元大都是沿丽正门、灵星门、崇天门、宫城的大明门、延春阁出厚载门;明清时是从外城最南端的永定门北行,依次通过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端门、午门、皇极门(清改称太和门),抵达皇极殿(清改称太和殿),再往北穿越景山中峰,最后至于鼓楼、钟楼,体现了皇城“中”与“正”的尊贵位置。而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气象万千、恢宏壮美的建筑格局,也正是由这条中轴线而产生的。有些专家学者曾经做过实地测量,他们发现,从大明门到景山内万岁山距离为2500米,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庭院中心的距离是1545米。二者相比,其比值正好是黄金分割率的0618。古代的设计师将太和殿放在这个最佳位置上,如果不是偶然的巧合,真可谓是匠心独运了。
象天法地,敬天法祖元大都的规划和皇宫的建筑设计都蕴含着象天法地、敬天法祖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元明清的皇宫都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象征的正是三垣中的中垣——紫微垣高居中天、永恒不变,体现了帝王的至尊、皇权的至重;
中垣受众星拱卫,皇宫受天下朝贡,体现的则是万众所归、人心所向;皇城之内旧有积水潭,皇宫附近有北海、中海、南海,则取象于紫微宫后的天河银汉;三海之上建有琼华岛、广寒殿,又有瀛洲、太液池之称,象征的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壶、瀛洲;紫禁城中内廷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正应三垣之数,而东西六宫则象征周围的12颗星辰;紫禁城中的乾清宫为皇帝所居,此地位于宫城之中,又属禁地;而天市垣在紫微垣之北,因此元代建城时市场设在紫禁城北面。
阴阳八卦,天地相合元大都城的规划布局,紫禁城的设计建筑,乃至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的建设等,无不体现《易经》的阴阳八卦思想。比如,刘秉忠建造北京城时设计了11个城门,有的学者认为刘秉忠出身于佛门,当过和尚,认为北京地区原来是一片苦海,苦海中有孽龙存在。要镇住孽龙的惟一办法只有请托塔天王的三太子哪吒。他有三头六臂,北京城的南3门相当于哪吒的三头,东西城的6个门相当于他的六臂,而北城的两个门则相当于他的两只脚。《可闲老人集》有诗云:“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如元代黄文仲在《大都赋》中说:“辟十一门,四达幢幢。盖体元而立像,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周易》中“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即天数1、3、5、7、9和地数2、4、6、8、10,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位数的中位数“5”与地位数中位数“6”相加,合为“11”。因此,北京城11座城门的设计含有天地相合之意。从地理方位上看,南方为阳为天,故而南面城门为三,取象阳数;北方为阴为地,故而北门为二,取象阴数。其意也是与天地相合。
龙的世界,君权神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号称“龙的传人”,而皇帝则被说成是“真龙天子”。龙是皇权的象征,因此皇宫就建成了龙的世界,龙无处不在,天子的威仪也无所不在。据统计,仅太和殿一处,就有龙12654条,若是把整个皇宫内的龙加起来,那可就是天文数字了。皇宫内的屋顶用黄琉璃瓦,三大殿台基高达8米以上,甚至大门门钉的数目也是最多的,这些都是皇宫最高地位的体现,是帝王“九五”之尊的表现。大都城是封建宗法礼制的象征,代表着帝王的权威,成为我国古代一处既具实用性,又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群。
阴阳五行,象形化生阴阳五行学说在北京城和紫禁城宫殿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紫禁城宫殿整体上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为阳,在布局上有三朝五门,多用奇数;内廷为阴,在布局上有两宫六寝,多用偶数。两宫为乾清宫和坤宁宫(交泰殿为之后增建),六寝为东西六宫。外朝中路的三大殿坐落于土字形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土为阴阳五行之一,居于中央。把三台建成土字形,表示这里是天下的中央,同时,土也代表江山社稷,表明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定。“南三所”为皇子的宫室,由于幼年属于五行中的“木”,生化过程属于“生”,南三所的方位又是在东方,故都施以绿色琉璃瓦屋面。绿色为春天树木萌芽之色,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皇帝对其后代所寄予的希望。而后宫中的太后、太妃的生化过程属于“收”,从五行上说,属于“金”,方位在西,所以太后的住所如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都分布在西路。
城门宫殿,取意乾坤《日下旧闻考》记载:“元建国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咸宁,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厚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大都城南端的正门原来称为“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意。北面的东门称为安贞门,则合于“坤”卦的卦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北面的西门称为健德门,取意于“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厚载门,则取意于“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东门称为“崇仁门”,正西门称为“和义门”,则是体现了“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曰刚,立仁道曰仁曰义”的说法,含有“东仁”、“西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