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孝子祠
未进华孝子祠,先在祠堂大门前见到的,是华氏宗族用以标榜忠孝节义的纪念建筑物华氏四面牌坊。木石结构的华氏四面牌坊,四面相合为正方形,地面与四角方柱均选用了花岗岩。细看里面,平板坊上各置平身科四攒,如满天星状。支撑饰镂雕花草纹棹木,雀替上饰雕镂双龙和暗八仙纹棹木。
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单间,正方形,木石结构,藻饰精美,是华氏家族旌表忠孝节义及科第中式的纪念性建筑。明清时,无锡华氏共出进士37名,其中榜眼两名。家族内因此流传有“未出状元,所以亭不结顶”的说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四面坊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之一,在四面门坊之上并不加顶。故“不结顶”之说可能出自华家对子孙的一种激励。
华宝祠之设,始于南齐建元三年“邑人即所居立祠祀焉”,即将华宝的故居改作祭祀他的祠堂。该祠在唐宋时曾三次重建。该祠址后改为祭祀湛挺、李绅、陆羽的“三贤祠”,元进士高明《华孝子故址记》述此甚详。因该缘故,元至治年间(1321-1323),华奇五“始于二泉之东偏,建祠以祀孝祖”,赵孟頫题匾。明清时,迁建的华祠规模屡有扩大,然祠址相对稳定在二泉庭院东偏,即今址。华孝子祠是始建最早,现存建筑最早的惠山祠堂。
永锡堂。这是进入祠门后的第一进建筑。“永锡”出自《诗经》中的《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永锡不匮”指孝顺父母的子女能够得到绵长的福报。永锡堂悬挂华氏祖像和朝廷的旌表文书。
过了门楼,视线突然开阔。数十米深的庭院在眼前展开,水杉、桂树、桦树植于两旁。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前行,有小石桥,为溯源桥。桥下承泽池被溯源桥一分为二,面积虽小,却有锦鲤成群。再往前不到一米,就是大名鼎鼎的鼋池,这座古香古色的青石砌筑的小池是祠堂内最古老的实物遗存之一。鼋池呈八角形,内置有一对黄色阳山石凿制的螭首,一南一北,相向而视,南吞北吐,形体斑驳,形态夸张。
承泽池,为八角形石砌池,池壁南北各装饰石蛎首,吐纳泉水,故又名双龙池。
楠木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仍保持明代风格;三间六架、歇山顶、楠木结构,方柱及柱础为石质,装饰古朴典雅。享堂内供奉的华氏孝祖华宝的铜像。华宝出生于东晋,八岁时,他的父亲华豪奉命戍守长安,临行前叮嘱华宝:等我回来,为你取妇成家。义熙十三年(417),长安被赫连勃勃攻陷,华豪不幸殉难。华宝信守父约,终生未婚。